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脂肪叔胺是精细化工的主要原料,用它可生产出多种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目前,脂肪叔胺的分析,国内主要是采用化学定氮法,国外曾报道过用色谱分析的结果。我们采用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交联毛细管柱,对C_(11)—C_(13)(C_(11)叔胺系指N,N-二甲基十一胺,下同)、C_(16)—C_(19)二种系列脂肪叔胺,进行了色谱分离,采用色谱方法和色谱—质谱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吖啶作为新型检测试剂,研究C_4~C_(12)脂肪醇、C_6~C_(16)脂肪酸的间接光度高效液相色谱,探讨影响色谱保留和产生间接光度响应的因素,从分离检测机理解释两类化合物色谱行为和检测响应的差别,提出新的分离测定脂肪醇和脂肪酸的间接光度高效液相色谱系统。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青海湖沉积物和生物中的醛组分,并探讨了它们的成因。沉积物中检出的正烷醛为C_(16)—C_(32),主峰为C_(22),C_(24)或C_(26),具强烈的偶碳数优势。所分析生物中的正烷醛为C_(16)—C_(32),主峰为C_(24)或C_(26)。作者认为现代沉积物中的醛直接来源于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4.
高级脂肪醇是表面活性剂的最重要的疏水基原料之一,因此分离、分析脂肪醇是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 用气相色谱[GC]可分析脂肪醇,但有些GC仪器由于受汽化温度的限制,对高碳醇特别是C_(16)以上的长碳链醇类分析有一定困难。对高沸点的物质,高效液相色谱(HPLC)就显示出其优越性,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用HPLC分析碳数高的脂肪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自原油分离含氧化合物,酯化混合酸和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GC-MS)鉴定其组分的方法。色谱-质谱分离并鉴定出C_8—C_(30)的脂肪酸、分子量为484和498的二对藿烷酸的立体异构体,烷基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并首次发现石油中含有癸二酸二异辛酯类组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以氢焰离子化鉴定器对石蜡氧化副产物——酸水的定量结果,在以癸二酸二辛酯(DOS)+15%癸二酸(SA)为液相的色谱柱上,测定了正构的C_2—C_6和C_2—C_8酸的等重量响应值因子。用上述因子对配制的20%C_2—C_6酸水溶液的定量结果表明,对大多数组分的误差均在2%以内(只有C_6酸稍高),比用Onkiehong碳数因子求得的结果要好。由于稀酸水试样中尚有四个未知组分,不能单独以响应值因子来定量。本文先以已有组分之一的内部校准方法求得正丁酸的准确含量,然后用响应值因子对其他组分定量,列出了两种稀酸水试样的定量结果,以计算酸值和化学法测得的酸值相核对,证明平均误差约2%,还讨论了DOS+15%SA色谱柱的稳定性,几种定量方法的比较,和关于基线和峯面积测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高温气相色谱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荣 《色谱》2000,18(2):138-141
 采用 SE-3 0键合甲基硅酮固定相涂铝石英高温毛细管色谱柱、程序升温、FID检测 ,较好地分离了各种合成及天然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AEO)样品中的各组分 ;使用 GC-MS进行了样品中组分的定性 ,并经试验研究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进行了组分的定量 ,成功地测定了各种 AEO样品中游离脂肪醇质量分数及聚氧乙烯醚的环氧乙烷 (EO)加成数分布。方法简便、快速 ,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测定洗涤剂用脂肪醇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机方法对洗涤剂用脂肪醇进行了定性分析,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洗涤剂用脂肪醇进行了定量分析。用正构脂肪醇对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考察,其结果的相对标准误差为2.2%。用气相色谱确定了每个组分的含量,定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6%。分析结果为装置操作优化及改进洗涤剂脂肪醇的正构度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三种定量分析烃类气体的气相色谱法.第一种是采用三根色谱柱(活性炭、硅胶吸附柱和SPZ-5气液色谱柱)的综合体积色谱法,可分析氢、空气和C_1—C_4烃等十三个组分的含量;定量分析误差在0.5%以内,不需已知样品校正,可作为标准方法,但分析时间较长.第二种方法采用SPZ-6色谱柱,以钨丝热导池作鉴定器,用面积法定量,可分析空气、二氧化碳和包括乙炔、正戊烷、异戊烷的C_1—C_5烃等十六个组分;分析时间比第一法短,但计算数据费时.第三种方法所用设备和第二法相同,但采用色谱峯高定量;只需适当选择柱的内径及衰减器,可使组分浓度与峯高成很好的线性关系;相对误差小于±2%,绝对误差在±0.5%以内,已在工厂生产中用于控制分析.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硅胶和活性炭自水、环己烷和正丁醇中吸附Triton X-100的等温线。提出了TritonX-100在硅胶-环己烷界面上形成单分子层,在硅胶-水界面上形成双分子层的吸附模型。测定了硅胶自环己烷-正脂肪醇(C_2,C_4,C_8和C_(12))和水-正脂肪醇(C_2和C_4)混合溶剂中吸附Triton X-100的等温线。自环己烷-正脂肪醇中吸附时,醇的烃链越短,浓度越大,降低Triton X-100的吸附作用越显著。自水-正脂肪醇中吸附时,正丁醇降低Triton X-100的吸附作用比乙醇时更显著。但当Triton X-100的浓度较低时,正丁醇(0.5 mol·din~(-3))的存在却使TritonX-100的吸附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1.
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结合色—质谱分析,对五种煤的超临界抽提(SCG)物中正己烷冲出馏分的组成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C_(13)—C_(35)正构烷烃是其主要成份,此外还含有姥鲛烷、植烷、环烷烃等地球化学标记物。环烷烃中以五环三萜烷的C_(27)、C_(29)—C_(30)的藿烷类(17αH,21βH)、莫烷类(17βH,21αH)为主,并有一定量的C_(27)、C_(29)、C_(30)藿烯及生物藿烷,三环二萜烷量很少。试验还表明,煤阶和操作条件对上述组分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如莫烷类/藿烷类,C_(27)藿烯量等)有一定影响。所有样品中甾烷的含量都很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叙述了测定合成皂用脂肪酸的气相色谱法,着重饱和脂肪酸的定量。用作标准的奇碳脂肪酸(C_9—C_19)系自行合成的,色谱柱和聚酯类液相亦为自制,方法为先将标准酸和皂用脂肪酸试样进行甲酯化,先后在Apiezon L柱(240℃)和聚1,3-丁二醇丁二酸酯(PBDS)柱(200℃),以及在聚乙二醇己二酸酯(PEGA)柱,于两种翟序升温的条件下进行定性分离,在Apiezon L柱上得到的保留数据和文献查得值核对基本一致。定量系采用(PEGA)柱,在柱温150—210℃,2℃/分,N_2流速127毫升/分的条件下,在氢焰离子化鉴定器上,以不加校正峯面积百分比定量。结果表明,对标准酸的分析误差平均为±3.47%,并测得了上海制皂厂生产的合成皂用脂肪酸含有C_8—C_21共14个组分,按照定量结果计算的酸值和化学法测得的数据相比,结果能很好相符。  相似文献   

13.
油田气中C_6—C_(11)烃类组分含量很低,加之这些组分的沸点高于常温,用普通注射器和六通气体阀进样往往因失真而不易测出。最近,我们进行了用液氮冷冻OV—101弹性石英毛细管柱直接从取样钢瓶收集气样的进样方式来测定C_6—C_(11)烃类组分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出峰碳数达15,自异戊烷起各正构烷烃峰形对称,与其它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十六烷色谱柱在常温下应用峰高归一化法定量,可在6分30秒内快速测定C_1—C_4烃类气体。并对柱子寿命、稳定性以及不同温度对定量结果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该法较之惯用的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具有快速、简便、重现性好的特点。但十六烷色谱柱不能分离正、异丁烯,为此,对C_4组分各异构体之间的分离又提出了己二腈色谱柱。  相似文献   

15.
喹啉-碘甲烷在若干脂肪醇(C_3—C_7)中为二极反应。温度在55—85°时,速率常数k=2.85·10~(-3)—19.2·10~(-3)升/克分子·分,活化能为17.0—19.0千卡/克分子。速率常数k随碳原子数增加而降低,活化能E则相应略有增高,碳原子数相同的各醇的异构物之间速率常数和活化能近于一致。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HZSM-5的离子交换度、反应条件及反应物结构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在离子交换度分别为60%(用乙酸和乙醇酯化时)和70%(用乙酸和正丁醇酯化时)时,催化活性出现一个迅速增加的转折点。这种现象和沸石表面酸中心的强度及反应物分子的大小密切相关。不同交换度的HZSM-5上酯化反应稳定性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烯烃的聚合结焦主要是在强酸中心上进行的。C_1—C_6脂肪醇用乙酸酯化的结果表明,在酯化反应的条件下,C_1—C_2醇不生成烯烃,三个碳以上的伯醇付产少量烯烃,而仲醇和叔醇主要转化为烯烃。在HZSM-5上环状化合物的酯化反应表明,苄醇和乙酸、苄醇和已酸、环已醇和乙酸都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酯化反应。由于空间效应的影响,苯甲酸与正丁醇的酯化比较难于进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自编的LCBO—MO(成键轨道线性组合分子轨道)法计算程序对五个环烷烃分子(C_4H_8、C_5H_(10)、C_6H_(12)、C_7H_(14)和C_8H_(16))的C—C骨架键断裂几率进行理论计算。与用Mclafferty质谱数据所估算的C—C骨架键的实验断裂几率进行比较,两者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多氧乙烯脂肪醇醚磺酸盐的合成和表面活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多氧乙烯脂肪醇醚硫酸盐(AES)是优良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中的末端基是硫酸酯基(C-O-SO_3~-),在水溶液中会慢慢水解,而磺酸基(C-O-SO_3~-)则不易水解,Dahanyake等制备了含有一个氧乙基的脂肪醇醚磺酸盐并研究了它们的表面活性,本文研究了引入多个氧乙基的同类化合物R(OCH_2CH_2),SO3Na(R=C_(12-16)烷基;n=1,2,3)的合成和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19.
孙放  于德泉 《有机化学》1985,5(5):395-398
C_(20)-二萜生物碱结构复杂,环上大多有含氧的基团。利用NMR、MS等确定羟基、羰基在分子中的位置往往不够有力。特別是对于C_1~3或C_(11)位上羰基,没有可靠而简便的光谱鉴別方法。我们通过对几个Atisine型含羰基化合物的圆二色谱研究发现,由CD谱确定羰基在C_6位、C_(11)位及C_(13)位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别对含C≡C桥键、CF_2O桥键及双CF_2O桥键的联苯类化合物进行分析,在各个化合物的谱图中均存在显著的奇电子自由基离子峰(反偶电子规则)和双电荷碎片离子峰.根据所得实验结果,归纳以上化合物中奇电子离子的生成途径分别为:(1)游离基中心诱导苄基C_(sp~3)—C_(sp~3)键均裂后再经另一苄基C_(sp~3)—C_(sp~3)键均裂,即α-σ裂解;(2)电荷中心静电诱导C_(sp~3)—O_(sp~3)键异裂后再经苄基C_(sp~3)—C_(sp~3)键或C_(sp~3)—O_(sp~3)键均裂,即i-σ裂解.推测引起σ键裂解的机制是由内转换引起的.双电荷离子的生成受2个相互独立官能团上既含游离基又含电荷的活化反应中心共同诱导控制裂解得到,生成途径分别为:(1)2个相互独立的游离基中心分别诱导苄基C_(sp~3)—C_(sp~3)键双均裂得到,即αα双重控制裂解反应;(2)独立的游离基中心诱导C_(sp~3)—C_(sp~3)均裂及另一电荷中心静电诱导C_(sp~3)—O_(sp~3)键异裂得到,即iα双重控制裂解反应;(3)2个相互独立的电荷中心分别静电诱导C_(sp~3)—O_(sp~3)键双异裂,即ii双重控制裂解反应.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化合物的裂解途径进行了初步计算,结果与前述裂解机制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