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属-陶瓷界面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属-陶瓷界面结构的研究是一个对基础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都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概述了近年金属-陶瓷界面结构的研究结果,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微观层次研究金属-陶瓷界面结构的实验方法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相应的理论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2.
采用离子减薄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方法原位对金属-陶瓷界面的电子结构进行研究, 其结果表明在界面处, 对Ti/Al~2O~3体系, 有氧化态的Ti, 同时发现部分的Al^3^+被还原; 对Ni/Al~2O~3体系, 在经退火处理后, 界面处Ni有多种结合态存在。本文结果与理论分析相一致, 对其它的实验结果给予了较好的解析。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子束蒸发的方法在200℃抛光的氮化铝(AlN)陶瓷衬底上淀积200nm的Cr膜,并在高真空中退火。利用MCs+-SIMS技术(在Cs+一次离子轰击下检测MCs+型二次离子)对样品进行了深度剖析,给出了界面组分分布随退火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MCs+-SIMS技术是研究金属-陶瓷界面扩散与反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钇对金属陶瓷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添加钇对Ti(C,N)基金属瓷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钇能提高Ti(C,N)基金属陶瓷的抗变强度和硬度,其原因是由于钇与杂质硫起反应在化合物,净化了陶瓷相-金属相,陶瓷相-陶瓷相界面提高子界面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5.
多孔β—TCP生物降解陶瓷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多孔β-TCP(β-Ca3(PO4)2)生物降解陶瓷的红外光谱,研究了实验条件对生物降解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降解陶瓷以βCa3*PO4)2米晶相,同时含有Ca2P2O7,Ca4P2O9晶相和其他非晶相,并呈现多孔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6.
K10H3[Gd(SiMo4W7O39)2]配合物界面扩渗Ce和Lu及其介导性能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多金属氧酸盐由于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作为特殊性能的功能材料已引起关注犤1~3犦。但其导电性和磁性差别较大,如何提高其导电性和磁性,进而制备出一类新型导电性和磁性材料,人们进行了探索。据文献报道犤4~6犦,多金属氧酸盐均是高质子导体,且电导率多数小于10-3S·cm-1,并随温度的升高,导电性降低,很难作为固体电解质在氢-氧燃料电池等器件上应用。本文从相关基础理论入手,采用气相法,首次研究了Ce,Lu通过固-气界面反应对K10H3犤Gd(SiMo4W7O39)2犦多金属氧酸盐簇合物的化学热扩渗。利用ICP,IR,…  相似文献   

7.
稀土对TiC基金属陶瓷耐磨堆焊材料组织性能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测试手段和冲击试验、磨损试验,研究了TiC基金属陶瓷堆焊材料中加入稀土氧化物,对堆焊材料的组织、界面相结构、显微硬度、冲击韧性和磨损性能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稀土氧化物改善界面显微结构、提高胎体金属韧性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稀土氧化物能细化堆焊层胎体金属组织,消除胎体金属的缺陷,细化胎体金属断口韧窝并使撕裂棱数量增加,提高堆焊层冲击韧性和塑性,促使金属基陶瓷与胎体金属界面形成多晶过渡区和局部非晶态物相,提高界面的结合强度。稀土氧化物的加入对胎体金属显微硬度的影响不大,但能显著提高堆焊层干摩擦磨损状态下的耐磨性,具有一定的减摩作用。  相似文献   

8.
多孔β-TCP生物降解陶瓷的拉曼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文研究了多孔B-TCP生物降解陶瓷及其粘结剂的拉王光谱。参照各种磷酸盐及磷酸盐玻璃的拉曼光谱,对生物降解陶瓷的拉曼特征频率进行了经验式的归属和指认。实验结果表明,生物降解陶瓷以β-Ca3(PO4)2(β-TCP)为主晶相,当粘结剂含量增加时,生物降解陶瓷中出现明显的Ca4P2O99和Ca2P2O7,晶相和其他非晶相,其含量随粘结剂量增加而增加,并呈现一种多孔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9.
萃取剂HDEHP界面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萃取剂HDEHP界面性质研究孙国新,杨永会,孙思修,沈静兰(山东大学化学系,济南,250100)关键词界面性质,二-(2-乙基己基)磷酸,萃取剂二-(2-乙基己基)磷酸(HDEHP)是应用十分广泛的萃取剂,其萃取金属的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均有大量报道[...  相似文献   

10.
庄永斌  程俊 《电化学》2023,(7):24-32
金属/氧化物的界面能带排列对于理解电化学界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如何基于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到金属/氧化物-水界面的能带排列。计算能带排列可与实验能带排列直接进行比较,以获得该电位下分子层面上的理解。金属界面的能带排列可与实验测定的零电荷电位对比,半导体氧化物界面的能带排列可与实验上零电荷点下测定的平带电势相比较。  相似文献   

11.
LaxBa1—xCoO3系导电陶瓷导电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LaxBa1-xCoO导电陶瓷的导电性及其导电机制进行了研究,在x=0.5mol处,导电陶瓷具有金属态导是性,在La0.5Ba0.5CoO3陶瓷中,存在着氧缺位和导电电子,并且此种导电陶瓷具有较高的电子和氧离子混合导电特性。  相似文献   

12.
Cr,Fe,Cu/Al2O3界面化学结构的光电子能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通过离子刻蚀,原位研究第四周期过渡金属与氧化铝所形成界面的化学状态,结果表明,Cr,Fe在界面处有不同程度的氧化,氧化程度Cr>Fe,而Cu则无明显氧化。化学成份的定量分析表明,界面过渡层的厚度与界面化学反应强弱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3.
锂金属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它的应用仍然受制于较差的循环稳定性。近期,二维氟化界面被广泛用于改善锂金属负极的成核机制、沉积形貌和循环稳定性。本工作通过将体积缩小化的氟化石墨颗粒与锂离子传导网络结合,获得了一种富氟化位点的三维框架结构。实验结果证明此类三维氟化结构可显著提升锂金属负极在不同电流密度和容量下的循环稳定性,且优于二维氟化界面结构。通过本工作的研究,证明了相较于单纯的二维氟化界面,三维锂离子传导网络和富氟化位点的合理结合可以成为一种改进的界面结构用于锂金属负极保护,为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的负极保护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4.
锂金属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它的应用仍然受制于较差的循环稳定性。近期,二维氟化界面被广泛用于改善锂金属负极的成核机制、沉积形貌和循环稳定性。本工作通过将体积缩小化的氟化石墨颗粒与锂离子传导网络结合,获得了一种富氟化位点的三维框架结构。实验结果证明此类三维氟化结构可显著提升锂金属负极在不同电流密度和容量下的循环稳定性,且优于二维氟化界面结构。通过本工作的研究,证明了相较于单纯的二维氟化界面,三维锂离子传导网络和富氟化位点的合理结合可以成为一种改进的界面结构用于锂金属负极保护,为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的负极保护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点研究了TiO2、ZnO、SnO2等半导体氧化物以及以此为担体的担载型金属-半导体组合催化材料;采用电导、TPD、TPSR等方法考察了这类材料和典型的电子受体和电子给体反应分子间的电子和物种和交换,并研究了金属-半导体组合界面上的电子传递特性。根据测试结果及催化反应的例证说明,在金属-半导体氧化物组合材料中金属可以活化反应分子,沟通电荷物种的交换渠道,而氧化物类似于“电子储库”。二者协同作用使组合体系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化学感应和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运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DFT理论和拉曼光谱研究了吡啶在过渡金属(Ⅷ族)和币族金属(IB族)表面吸附的成键机理及其拉曼光谱的变化规律.总结了作者研究组有关吡啶-金属SERS体系的研究,并从化学成键机理和光驱电荷转移机理两个方面探讨了电化学界面SERS谱峰的频率位移和增强效应,解释了实验观测到的SERS光谱随金属电极材料、激发光波长以及电极电位变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苏文煅 《大学化学》1994,9(5):34-38
电极/溶液界面双电层分子模型发展苏文煅(厦门大学化学系361005)有关两相界面层性质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末,其内容(包括实验现象和理论模型)十分广泛。迄今,除金属/溶液界面外,已深入到诸如熔盐,两不互溶液/液,半导体以及绝缘体/电解质溶液界面等各个...  相似文献   

18.
稀土对TiC基金属陶瓷耐磨堆焊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测试手段和冲击试验,磨损试验,研究了TiC基金属陶瓷堆焊材料中加入稀土氧化物,对堆焊材料的组织,界面相结合,显微硬度,冲击韧性和磨损性能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稀土氧化物改善界面显微结构,提高的胎体金属韧性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稀土氧化物能细化堆焊层胎体金属组织,消除胎体金属的缺陷,细化胎体金属断口韧窝并使撕裂棱数量增加,提高堆焊层冲击韧性和塑性,促使金属基陶瓷与胎体金属界面成多晶过渡区和局部非晶态物相,提高界面的结合强度,稀土氧化物的加入对胎体金属显微硬度的影响不大,但能显著提高堆焊层干摩擦磨损状态下的耐磨性,具有一定的减摩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研究了五种新合成的液晶冠醚LB膜的成膜特性。实验发现,其中的单臂胆甾型液晶冠醚在气-液界面易形成稳定的单分子膜,但不易累积形成LB膜;芳香酯类的单臂液晶冠醚膜的稳定性与链的长短有关;而双臂芳香酯型二氮杂18-冠-6易形成稳定的膜,且具有特殊的相变性质。膜的特性与物质的化学结构有关,借助CPK分子模型,对成膜后分子构型进行了估算,理论计算与实验一致。对纯组分以及单臂液晶冠醚与硬脂酸的混合膜结构,用表面压-面积曲线以及小角X衍射等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中的双臂液晶冠醚作了离子识别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前Ⅲ族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半导体材料、特种陶瓷和电致发光材料等领域内有着广泛的应用[1]。对含酚结构的氮杂冠醚衍生物与三甲基镓反应生成的配合物,我们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对寻找新MO源和MOCVD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田敬智等合成了八个这样的新型配合物[2],并用元素分析、红外、质谱和核磁进行了结构表征。在此基础上,我们培养出配合物二甲基·[4-硝基-2-(氮杂苯并-15-冠-5)-l-酚氧基]合镓(Ⅲ)的单晶,本文将对其结构进行深入 的研究。1实验1.l配合物的合成 配合物参照文献[2]在氮气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