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应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过渡金属钇(Y)修饰对石墨烯储氢性能的影响。考虑Y原子在石墨烯上易形成团簇,采用B原子掺杂有效阻止了团簇形成。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改性体系稳定、储氢性能优异,可吸附6个H2分子,平均吸附能范围为-0.539到-0.655 eV (per H2),理论上满足理想的氢吸附能范围。经Bader电荷初步计算和基于Y/B/graphene (G)体系吸附H2分子的电子态密度及电荷差分密度图分析得,Y原子与石墨烯间通过电荷转移产生结合,与H2分子则发生典型的Kubas型相互作用。Y原子改变了H2分子与石墨烯基的电荷分布,成为连接两者电子云的桥梁,从而增强了H2分子的吸附能。改性石墨烯体系吸附的均为氢分子,有利于在环境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进行循环控制,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储氢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2.
3d过渡金属修饰是改善石墨烯储氢性能的最有效途径, 但仍存在金属团聚和H2解离导致难以脱附的问题. 提出了B/N掺杂单缺陷石墨烯(BMG/NMG)的策略来避免以上两个问题.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N掺杂可以使Sc, Ti, V与石墨烯的结合能提高3~4倍, B掺杂可以将Sc与石墨烯的结合能提高3倍. Sc/BMG和Sc/NMG吸附的第一个H2不会解离. Sc/BMG中Sc吸附5个H2, 平均氢分子结合能为-0.18~-0.43 eV, 并且可以通过在同侧锚定多个Sc原子形成Sc/C3B2五元环增加H2吸附位点. Sc/NMG中每个Sc吸附6个H2, 平均氢分子结合能为-0.17~-0.29 eV, 还可以通过在异侧修饰形成Sc/N3/Sc单元进一步提高储氢能力. 研究结果将为设计基于3d过渡金属修饰碳材料的储氢材料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通过计算表面能确定Mg3N2(011)为最稳定的吸附表面,分别研究了H2分子在Mg3N2(011)三种终止表面的吸附性质.研究发现H2分子平行表面放置更有利于吸附,表面能最低的终止表面Model Ⅱ上吸附H2分子最稳定,主要存在三种化学吸附方式:第一种吸附方式,H2分子解离成2个H原子分别吸附在N原子上形成双NH基,这是最佳吸附方式;此时H2分子与Mg3N2表面间主要是H原子的1s轨道和N原子的2s、2p轨道发生作用,N-H之间为典型的共价键.第二种吸附方式中H2分子部分解离,两个H原子吸附在同一个N原子上形成NH2基.第三种吸附方式中H2分子解离成两个H原子,一个H原子和表面N原子作用形成NH基,另一个H原子和表面Mg原子作用形成MgH结构.三种吸附方式不存在竞争关系,形成双NH基的吸附方式反应能垒最低,最容易发生.除此之外H2还能以分子的形式吸附在晶体表面,形成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B16N16及M@B16N16(M=K,Na, Cl, F)纳米笼催化剂的稳定性及H2S在催化剂上的分解机理.结果表明,Na和F掺杂有利于提高B16N16稳定性,而K和Cl掺杂则降低了B16N16的稳定性.H2S在催化剂上的降解按H2S→HS+H→S+H2方式进行,第二步为反应的速率控制步.动力学研究表明H2S在B16N16笼上第一步分解的活化能为0.60eV,第二步分解的活化能为2.01eV. Na和K的掺入对H2S降解有利,而F和Cl的掺入则对H2S降解不利.特别是Na@B16N16纳米笼不但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而且能将速控步能垒从2.01降低至1....  相似文献   

5.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对内掺Sc原子的graphene-Sc-graphene扩展三明治结构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储氢性能进行计算研究. 计算发现: Sc原子位于单层石墨烯中六元环上方的结构具有较大的结合能, 但小于固体Sc的内聚能实验值(3.90 eV), 然而, 当单个Sc原子或者多个Sc原子在双层石墨烯中间与底层相距2 Å时, Sc原子与基底的结合能增加到5 eV以上, 远远大于固体Sc的内聚能实验值(3.90 eV), 因此相邻的Sc原子可以有效避免成簇. 由此可见, 三明治结构的形成明显增加了Sc原子与基底的结合强度, 该结构可以进一步储氢来满足18电子规则而更加稳定, 从而成为理想的新型储氢纳米材料. 扩展三明治结构graphene-Sc-graphene的(2×3)单元中每个Sc原子最多可以吸附2个H2分子, 对H2的平均吸附能分别为0.67 eV和0.54 eV, 介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0.1~0.8 eV)之间, 因此该体系可以实现常温常压下对H2的可逆吸附. 由储氢机制分析可知: 扩展三明治结构graphene-Sc-graphene主要通过Dewar-Kubas作用进行储氢, 形成了π-δ-π型的电子结构.  相似文献   

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H2在碱金属(M=Li, K)掺杂的扶手椅型单壁碳纳米管上的吸附. 对于碱金属管内掺杂, 模拟了4种氢吸附构型; 对于管外掺杂, 考虑了两种吸附结构, 同时还考虑了两种不同的掺杂浓度. 所有吸附模型都进行了全优化. 计算结果表明, 碱金属掺杂后, 碱金属与碳纳米管之间发生电子授受作用使得碱金属带正电荷, 对于金属Li, 管内掺杂更有利于电子向碳纳米管转移; 与管内掺杂相比, Li原子的管外掺杂更有利于H2分子吸附. 碱金属管外掺杂的碳纳米管吸附H2的最稳定结构, 存在碱金属原子与H2分子的配位作用.  相似文献   

7.
尽管包合水合物因其高储能密度和环境友好等优点,可以作为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潜在储氢材料,但在理解包合水合物中氢气的结构和扩散方面尚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探讨了sI型包合水合物的储氢结构和性质.结果表明,纯氢气水合物中512笼中可容纳2个H2分子, CH4和C2H6促进剂对其结构和性质没有明显影响;而在N2和CO2促进剂作用下512笼可容纳的H2分子增加到3个,氢气水合物稳定性得到提高,主客体间的静电和氢键相互作用增强且H—H伸缩振动峰值蓝移.当N2和CO2包合物512笼中氢气的占据达3个H2分子时, 1个H2分子通过五边形面的扩散能垒接近于纯氢气水合物中的2倍,有效阻碍了氢气在笼间的扩散.  相似文献   

8.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纯(8, 0)单壁碳纳米管(SWCNT)和B原子、N原子以及BN原子对掺杂的(8, 0) SWCNTs对硫化氢气体分子的传感性质. 计算结果表明, 与纯碳纳米管相比, B原子掺杂的SWCNT显示了对H2S分子的敏感性, 其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在吸附H2S分子后发生了显著变化; 而N原子和BN原子对的掺杂没有改善SWCNT对H2S分子的吸附性能, 因此我们建议B原子掺杂的SWCNT作为检测H2S分子的新型气相传感器.  相似文献   

9.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投影缀加波方法, 研究了Li 修饰的B12N12笼子的储氢行为.计算结果表明: Li 原子吸附在B12N12笼子的四元环和六元环相交的B-N桥位上, 相对于其它六个高对称吸附位置更稳定, B12N12笼子周围最多可以吸附3 个Li 原子, 最稳定的构型是三个Li 原子同时吸附在N原子顶位(Top-N site). 每个Li 原子的周围能吸附三个氢分子, 笼子外侧还可以吸附两个氢分子, 内部最多可以吸附5 个氢分子. 考虑到笼内和笼外的吸附, B12N12笼子总的储氢量(氢分子)达到9.1% (w).  相似文献   

10.
用密度泛函方法B3LYP/6-311++G(d,p)和高级电子相关的偶合簇法CCSD(T)/6-311++G(d,p)研究了气相离子-分子反应B2H3-+CS2B2H3S-+CS的机理.结果表明,B2H3最可能进攻CS2中碳原子形成三元环中间体,随后通过氢迁移和最终消除CS的反应步骤形成硫原子转移产物H3BBS-+CS,反应大量放热且不需要活化能.B2H3直接对CS2中硫原子进攻夺取硫原子的反应方式存在一定能垒阻碍.计算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B2H3,B3H-6和B4H7-等缺电子硼氢负离子的反应行为.  相似文献   

11.
戴敏  雷钢铁  张钊  李智  曹湖军  陈萍 《化学学报》2022,80(3):303-309
MgH2因其储氢量高、来源广及价格低廉等优点而备受关注, 但其热力学稳定(ΔH≥76 kJ/mol-H2)以及低温吸/放氢动力学缓慢等问题限制了它在氢能领域的广泛应用. 研究发现, 过渡金属氧化物能够显著改善MgH2的储氢动力学性能. 系统研究了过渡金属氧化物V2O5对MgH2储氢性能的改善作用. 与纯MgH2相比, 在MgH2中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V2O5可以显著改善MgH2的吸/脱氢动力学性能. V2O5掺杂MgH2的起始脱氢温度降至175 ℃, 比同等条件处理的纯MgH2降低了89 ℃. 值得注意的是, V2O5掺杂的MgH2脱氢后, 在室温和3 MPa的氢压下, 30和180 min内吸收H2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1%和3.8%. 同等氢压下, 当温度提高到300 ℃时, 该样品可在1 min内吸收H2的质量分数高达6.7%. 同时催化掺杂样品还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20次循环后仍能维持质量分数为6.0%以上的可逆储/放氢量. 此外, V2O5改善MgH2储氢性能的反应机理也通过多种手段表征得以阐明.  相似文献   

12.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H2分子在两种Li3N(100)晶面的表面吸附情况. 通过研究Li3N(100)/H2体系的吸附位置、吸附能和电子结构, 发现H2分子在Li3N(100)晶面主要是化学吸附, 但也可以发生物理吸附. 在表面终止原子为Li和N的Li3N(100)表面, 吸附的最稳定结构中H2分子被解离, 最终H原子分别趋于两个N原子的顶位, 形成两个NH基, 吸附能为5.157 eV, 属于强化学吸附|此时H2分子与Li3N(100)表面的相互作用主要源于H1s轨道与Li3N表层N原子的2s, 2p轨道重叠杂化的贡献, 且N-H键为共价键. 在表面终止原子为Li的Li3N(100)表面, 吸附的最稳定结构中H2分子也被解离, H原子趋于穴位, 吸附能为2.464 eV, 也属于强化学吸附|此时Li和H之间为较强的离子键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B24N24团簇的结构与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G*水平下,对B24N24笼状团簇的12种异构体进行了优化,并对它们的几何构型、化学键性质、振动光谱和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具有S8对称的含有2个八元环、8个四元环和16个六元环的结构h是B24N24笼状团簇最稳定的异构体,只存在B-N键,而无N-N和B-B键.含有五元环结构的稳定性最低.B-B和N-N键对的数目越多,结构的稳定性越低.12种异构体的稳定性顺序为h>a>b>I>g>l>c>k>j>d>e>f.  相似文献   

14.
张健  黄雅妮  毛聪  龙春光  邵毅敏  付俊庆  彭平 《化学学报》2010,68(20):2077-2085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赝势平面波方法, 计算了过渡金属元素Ti, V, Nb掺杂MgH2储氢体系的几何构型、能量与电子结构. 结果显示: Ti, V, Nb掺杂原子较Mg表现出更强的“亲氢性”, 掺杂原子在吸引周围H原子同时却削弱了体系中的H—Mg键强|掺杂体系相结构稳定性降低, 放氢性能提高, 且体系放氢能力按MgH2-Ti, MgH2-V, MgH2-Nb顺序依次增强|放氢过程中, 掺杂原子与周围H原子所形成的氢化物团簇对改善体系放氢性能表现出主要的催化活性|掺杂元素改善MgH2体系放氢性能的微观机理在于掺杂体系在费米能级附近能隙的变窄、低能级区成键电子数的减少以及H—Mg间相互作用的减弱.  相似文献   

15.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气体分子(NH3, H2O, H2S, NO2)吸附在二维M3(HIB)2(M=Ni, Cu; HIB为六亚氨基苯)薄膜上体系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的变化. 结果表明, 2种薄膜对气体分子的响应不同. 其中NH3, H2O和H2S在M3(HIB)2薄膜表面的吸附较弱, 主要与薄膜的亚氨基形成氢键, 吸附能均小于-0.36 eV, 吸附对体系电子性质的影响很小. 但是 NO2分子在薄膜表面形成化学吸附, 吸附能在-0.65~-1.72 eV范围内. 吸附NO2分子使其电子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如Cu3(HIB)2在费米能级处打开带隙, 由金属性质转变为半导体性质. 这是由于NO2分子的pz轨道与金属原子$d_{z}^{2}$ 轨道发生了强烈的轨道杂化. 此外, 研究发现高浓度的NO2分子吸附能够使Ni3(HIB)2薄膜由非磁性变为磁性体系, 由普通金属性质变为半金属性质; 而高浓度的NO2分子使Cu3(HIB)2薄膜由金属性质变为半导体性质, 薄膜电导率降低.  相似文献   

16.
Mg(NH2)2-2LiH 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几种最具应用潜力的高容量储氢材料之一. 由于具有较合适的吸放氢热力学性能、相对较低的吸放氢操作温度、较高的可逆储氢容量和较优的吸放氢循环稳定性,Mg(NH2)2-2LiH 材料现已成为储氢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本文综述了Mg(NH2)2-2LiH 材料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重点关注了材料的组分、晶体结构、颗(晶)粒尺寸和催化动力学改性等对材料储氢性能的影响及储氢机理,总结了Mg(NH2)2-2LiH 储氢材料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研究了ZrOCl2·8H2O掺杂对磷硅酸盐凝胶质子导电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掺杂ZrOCl2·8H2O能提高磷硅酸盐凝胶的质子电导率, 并且掺杂质量分数为0.97%时质子电导率达到最大值(σ130=2.38 S/m). 掺杂样品在相对湿度为40%条件下放置30 d后, 未发生H3PO4渗出现象, 其质子传导性能基本不变. 核磁共振谱结果表明, 掺杂ZrOCl2减少了磷硅酸盐凝胶结构中自由磷酸的形成, 提高了与四面体之间的化学结合力.  相似文献   

18.
多壁碳纳米管的改性及其储氢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考察了空气处理、混酸处理、H2O2处理和等离子体活化等化学改性和多种活性金属修饰对碳纳米管储氢性能的影响,采用TPD-H2评价装置测试了不同样品吸附的氢气在程序升温后的脱附情况,用峰面积和氢气的校正因子计算出样品吸附氢气的体积,从而计算出碳纳米管的储氢容量.实验结果表明,化学改性和金属修饰均能明显提高碳纳米管的储氢性能,其中经过混合酸和H2O2化学处理并负载质量分数为20%Ni的碳纳米管,在常温常压下的氢气储存的质量分数达到2.55%,比未做任何处理的碳纳米管的储氢容量提高了7倍.  相似文献   

19.
以Ni+与C3H8反应作为过渡金属离子与烷烃反应的范例体系,用B3LYP密度泛函方法计算了[Ni,C3,H8]+基态势能面上各驻点的构型、频率和能量,结果表明,该反应的H2分子消除需经历两个基元步骤,即Ni+首先插入一级或二级C-H键,然后经H转移过渡态异构化为较稳定的中间体,继而解离产生H2分子.计算的反应热为142.28kJ/mol,与相应的实验值(127.85kJ/mol)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仿真建立了铈(Ce)掺杂氧化锌ZnO(1000)晶面的SO2分子吸附模型,并计算了其吸附能、电荷转移量、吸附距离、电子态密度及脱附时间以探究吸附及脱附特性.计算得到Ce掺杂ZnO(1000)晶面的SO2吸附结构有较大的吸附能(-1.66 eV),且在温度为398 K时,该体系具有符合实际传感检测过程的脱附时间(1.433×103 s).结果表明Ce掺杂ZnO(1000)晶面对SO2分子显示出优异的吸脱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