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刁盂超 《化学教育》1985,6(6):32-32
初中学生在观察用排气集气法收集氧气、氢气时,由于待收集的气体是无色透明的,无法观察排气集气的过程,也无法直接观察是否集满。本实验以烟充人集气瓶进行排烟集气,可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排气集气的过程,并理解其原理。一、步骤 1.收集烟将燃烧着的纸塞至瓶口处,燃烧较旺时捂住瓶口使火熄灭,取出未燃烧的纸。如果天气冷,为避免瓶壁出现水雾影响观察效果,可在集气瓶里插入一漏斗(如图),在倒置的漏斗底点燃纸。其它操作同前。 2.排烟集气过程收集气体时,要求制取该气体的反应速度适中,同时视气体的密度不同可采用向下或向上排烟法,不要将毛玻璃片取下,留一导气管恰好插入的缝隙以防烟逸出集气瓶过快。  相似文献   

2.
胡达刚 《化学教育》2003,24(6):34-34
感应线圈是利用高压放电的物理实验装置 ,它在放电时产生电火花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非常有用 ,现举例说明。1 用感应线圈点火   (1)在“氢气爆鸣”实验中 ,可用感应线圈来点燃氢气和空气混合气体 ,发生爆炸 ,这样既保证实验安全 ,又可以使实验效果明显。如图 1,在一块 15cm× 2 0cm的木板中央钻 3个孔 ,在中间一个孔中插上通入氢气的导管 ,两侧的孔中插上电极 ,两电极分别连在感应线圈的两极上 ,再在电极和导管上倒扣一只瓶口涂有凡士林的塑料瓶 ,在实验操作时 ,先通一会儿氢气 ,再打开感应线圈上的开关 ,就能听见一声巨响 ,同时 ,塑料瓶…  相似文献   

3.
普通我们作气体的燃烧实验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用集气瓶(或广口瓶)收集气体,然后在瓶口点火燃烧;可是因为集气瓶内气体有限,燃烧时间太短,对于火焰光辉的强弱,发及某些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气体如甲烷和乙炔等,燃烧时的油烟多少和有无(分子内含碳的百分数高低)等,不能给学生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观察,这一点特别是在演示中更容易感觉到。另一种方法是在发生气体的容器的导管末端直接点火燃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因为气体能  相似文献   

4.
赵玉泉 《化学教育》2006,27(8):52-52
1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人教版)第四章“卤素”第一节“氯气”中,有关铜在氯气里燃烧实验(P65)是:实验4—1用坩埚钳夹住一束铜丝,灼热后立刻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里(图4—3)。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把少量的水注入集气瓶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据此实验情境启发诱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装置.操作、现象等,发现该实验方案存在着一定的污染问题!那么,如何改进实验防止污染呢?  相似文献   

5.
霍勇 《化学教育》1998,19(1):35-35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氢氧混合气体的爆鸣实验是-个非常重要的实验,该爆鸣实验中氢气与氧气的最佳混合比应是2:1,因为这-体积比的爆鸣气点燃后爆鸣声最响,实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1.氧与氨的来源: 在氧化氨法制取硝酸的装置圄a中,用硬质大试管盛KClO_3氯酸钾和MnO_2二氧化锰的混和物和热制氧,因KClO_3在MnO_2的催化下,很快便分解出大量的氧气,经b瓶中用水洗涤,使氧气较为纯净才通入c瓶的浓氨水中,因氧气通入浓氨水中氨水随即分解出氨来(不用加热);在瓶中和氧气混合,以通入d接触器(粗玻管)中。  相似文献   

7.
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会科 《化学教育》2010,31(2):66-66,74
1氧气的制取 氧气不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而改用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制取。实验时往集气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及二氧化锰粉末,过氧化氢快速分解,氧气很快充满该瓶,无需另外收集。实验过程中,如果氧气的生成速率变得太慢,可随时用胶头滴管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相似文献   

8.
为防止氨气与空气混和受热发生爆炸,在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中,要求先通氢气以排除试管里的空气,再加热氧化铜。还原完毕,先撒去酒精灯,还要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以防止还原成的金属铜,遇到空气再被氧化为氧化铜。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要求先加热玻璃管里的氧化铜粉末,再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停止加热后,不再继续通入一氧化碳,这是因为:一氧化碳是极毒的气体,装置和无毒的氢气不同,操作也必然不相同;再者,一氧化碳虽也有易燃,易爆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用燃烧硫所发生的 SO_2来演示 SO_2的漂白作用,从教学效果上讲,比用其他来源的 SO_2要恰当些。但它的缺点是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见到明显的结果。建议改用富氧空气代替空气,以缩短演示实验的时间。课前准备:取1—2升的细口瓶一个,瓶内挂一束润湿的鲜花,再通入氧气约1/3体积,用橡塞塞好后带进教室。演示手续:在燃烧匙内放硫1—2克,点着后伸入瓶内,硫就迅速烧完,因为瓶内的 SO_2的浓度较大,温度又较高,因此,鲜花就很快地被漂白。若用中学课本的装置,那末可用具有塞子的钟罩,  相似文献   

10.
但世辉  李斌 《化学教育》2012,33(7):64-64
教材中[1]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存在以下不足: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过程中,由于反应放热致使气体膨胀,产物HCl气体溢出瓶口成雾状,形成的盐酸酸雾并未进行任何处理直接排进大气;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能闻到Cl2的刺激性气味,原因在于集气瓶内的Cl2也会由于受热的缘故溢出,更容易造成空气的污染,同时也对师生的健康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11.
陶瓷膜分布器强化氧气氧化苯酚羟基化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渍法制备CuO/TiO2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程序升温还原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O以分散态和晶体两种形式存在,且与载体有强的相互作用. 以陶瓷膜为分布器控制氧气的进料,进行了CuO/TiO2催化氧气氧化苯酚羟基化反应. 与直接通入氧气方式相比,采用孔径为0.5μm的陶瓷膜控制进氧,可使苯二酚收率提高13%,这主要是由于采用陶瓷膜作为氧气进料分布器可以提供大量具有微小尺寸的氧气气泡,提高体积溶氧系数,增强气液传质效果. 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苯二酚收率达2.5%. 对使用后的陶瓷膜进行扫描电镜表征,发现陶瓷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白云文  张亚芳 《化学教育》2020,41(11):13-17
创设真实情境,以氧气为线索进行主题式复习,探究过氧化钙与水的反应,总结气体制取的思维和装置模型并迁移应用,利用金属和酸、碱、盐的知识重新思考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从实验装置和药品选择的角度寻找实验创新的思路,提高学生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钱莉  丁伟 《化学教育》2020,41(13):96-100
石墨电极是中学电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惰性电极,但其在电解水实验中造成氧气体积偏小和石墨阳极更易损耗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利用手持技术探究石墨电极电解水的实验,并深入研究造成偏差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电极对氢气吸附能力大于氧气,阳极电解产生的自由基与石墨反应是造成气体体积偏差和阳极损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王宇 《化学教育》2015,36(21):65-69
对初中化学的4个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水排气与气排水进行了改进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刘受群 《化学教育》1984,5(1):44-44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取2—3ml植物油(新鲜的棉籽油、豆油或菜油)与催化剂混和均匀,放入试管内,通入强大氢气流,用沙浴加热试管,使温度在260℃左右,通氧气约20—25分钟后,取下试管,把它插入盛有冷水的烧杯里冷却,即可看到试管内有凝结的固态脂肪生成。  相似文献   

16.
刘敬华  何志民 《化学教育》2007,28(10):49-49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初中化学教材中证明氧气化学性质的一个演示实验,该实验证明了氧气比较活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金属发生剧烈反应。但是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相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针对这些不足,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进行了改进。1实验存在的问题按照教材要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须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在铁丝的末端绑上一根火柴杆,实验时先将火柴杆点燃,待火柴杆将燃尽时,迅速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这样的操作存在2个问题:第一,火柴燃烧的程度不…  相似文献   

17.
许刚 《化学教育》1988,9(4):37-37
氢气与空气混和点燃实验是初中课本上的爆炸演示实验。由于爆炸时小铁筒会被高高掀起并产生巨响,使得有些老师担心上课做此实验会产生不利的后果,特别是一些女老师。如果用一小塑料袋代替小铁筒做此实验,则既能产生爆炸现象,又安全可靠。打开一不漏气的小塑料袋,倒扣在产生氢气的导管上,在袋口处套上一松开的活结扣,稍通入一会儿氢气后,抽出导管,拉紧绳扣,然后用火点燃塑料袋,即听到爆炸响声。  相似文献   

18.
孟宪昌 《化学教育》2000,(11):43-43
现行中学教材关于氢气爆鸣气的实验及一些杂志所报道过的关于该实验的改进做法,都没有用实验准确清晰地向学生证明教材中的结论:"实验测定,空气里如果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的4%~74.2%,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如果该实验改成如下操作,效果会非常理想.  相似文献   

19.
有人认为氯酸钾加热分解制氧气时只能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其实,这是不全面的认识。要正确树立催化剂的概念,最好是通过实验,尤其对高一学生正式学催化剂时更为迫切。大前年秋季,我用红土(Fe_2O_3为主)、三氧化二铬、粘土(黄色)等代替二氧化锰作热分解氯酸钾制氧气的催化剂,效果并不差。特别是粘土,对自己启发不小。前年春,从苏联“化学教学”上看到有关材料,更有信心地领导了高一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人员,用排水取气法,并记录时间以实验上述制氧的催化剂问题。在增加使用砖粉、氧化镁、氧化铜及附近大量出产的硅藻土时,效果很好,引起小组同学的浓厚兴趣。但可惜记录较乱,没有计算氧气体积,事先称量也较马虎,所以无法列表比较,对全班同学影响也不够大。  相似文献   

20.
基于固体氧化物电解池的高温电解水蒸气是一种可以在低碳排放条件下实现大规模氢气制备的技术。固体氧化物电解池的工作条件,尤其是所通入的气体组成和压力对其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建立了电解池理论模型来研究固体氧化物电解池的氧电极上通入不同氧分压的吹扫气对电解池反应特性的影响,文中所研究的氧分压范围为1.01×10~3–1.0×10~5 Pa。结果表明,可逆的开路电压随着氧分压的提高而增大,然而由活化极化、欧姆极化和浓差极化共同作用导致的极化电压随着氧分压增大而降低。在低电流密度时氧分压越小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性能越好,而在高电流密度时氧分压越大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性能越好。因此在低电流密度时采用低氧分压吹扫气有利于降低电解过程的耗电量,在高电流密度时采用氧气作为吹扫气有利于减少电解水的电能消耗并能够得到纯氧作为副产物以提高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