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570例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顺德伦教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发病情况 ,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根据整群分层随机抽样 ,检测了本区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 ,并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 ,本次调查学龄前儿童 1 5 70例 ,血铅水平为 (1 0 8 6± 79 8) μg/L ,儿童铅中毒患病率为 5 0 76% ;男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患病率都高于女童 ,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年龄越大血铅水平相对越高 ,铅中毒患病率也越高 ,并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1 )。提示顺德伦教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患病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防治儿童铅中毒。  相似文献   

2.
为给深圳市儿童铅中毒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和指导,对深圳市学童的铅中毒进行了大规模的筛查,从2001年10月至2004年1月,分五个阶段,总检测人数达241283人,检测主要采用ZPP,血锌原卟啉测定法。结果表明,五个阶段铅偏高和超高总人数为110140人,铅超标比例为45.65%。对300名家长和23880名筛查儿童进行了电话调查和访问。对筛查结果的准确性、铅中毒筛查方法、儿童铅中毒形势、环境与铅中毒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并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给有关方面提出了防治铅中毒的建议,对铅防治工作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景德镇市陶瓷业家庭婴幼儿铅中毒状况,用多通道原子吸收光谱仪BH2100测定了l298名婴幼儿末梢血铅,并对陶瓷业家庭与非陶瓷业家庭婴幼儿铅中毒状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陶瓷业家庭婴幼儿铅中毒发生率为66.09%,明显高于非陶瓷业家庭婴幼儿(15.96%),且随年龄增长婴幼儿铅中毒有增加趋势。提示对陶瓷业家庭婴幼儿铅中毒防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营养素能有效防治亚临床铅中毒,阐述了钙、铁、锌、硒及维生素等营养素与铅毒性作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清远市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清远市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铅中毒分布特点及与其它元素的关系,为防治铅中毒损害提供依据,方法 在清远市城区,随机抽取在清远市妇幼保健院体检的5 5 3名1~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指端末梢血2 0 μL ,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血铅、钙、锌、铁、铜和锰的水平。结果 该市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 73 0±49 6) μg/L ,几何均值5 8 1 μg/L ,铅中毒流行率2 4 95 % ,以1 0 0~1 90 μg/L频率最高,占2 3 6% ,铅中毒流行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χ2 =1 2 0 9,P <0 0 5 ) ;2岁组铅中毒流行率最高,血铅值与血钙、锌值呈显著负相关(r =-0 1 82 ,-0 1 5 0 ,P <0 0 5 )。结论 2岁组对铅污染较敏感;增加钙、锌元素的补充,能预防儿童铅中毒  相似文献   

6.
铅对神经的毒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铅对发育中的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分化、神经递质释放、神经系统的脂质过氧化、神经元的增殖及存活等方面的毒副作用,着重讨论了铅中毒的神经系统表现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铅污染与儿童健康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综述了环境铅污染与儿童健康的关系,包括:儿童铅中毒的原因,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和儿童铅污染的防治等,主要参考文献7篇。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国内外学龄前儿童铅中毒的危害和防治现状,针对目前健康教育对降低铅暴露有效性的研究结果并不理想,而且部分研究尚存在设计缺陷的情形,提出了健康促进对学龄前儿童预防和控制铅中毒的必要性和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9.
155例佝偻病患者的血铅水平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探讨佝偻病与血铅的关系,检测了120例中重度佝偻病患儿及35例亚临床型佝偻病病例的血铅水平。结果显示,本组86.5%的病例血铅含量超过100μg/L,血铅与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各期佝偻病在血铅分级上无明显差异。提示佝偻病需防治铅中毒。  相似文献   

10.
中国铅污染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中国铅污染的调查结果,包括:历史回顾、群体铅中毒事件、燃油铅污染、燃煤铅污染、铅中毒率统计和防治研究等6个部分。历史回顾从人类对铅污染危害认识的3次飞跃,反映了铅污染由公共卫生问题上升为人类社会问题;中毒事件调查,告诉人们企业的违规排铅,是铅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燃油污染调查结果表明,汽油无铅化后,燃油大气铅年排放量比从前平均降低了98%左右;燃煤污染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燃煤铅排放量年均增长9.55%,到2010年,中国燃煤铅排放量突破14 000 t,是汽车尾气铅排放量的35倍,且燃烧大气铅排放量与儿童铅中毒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毒率的调查结果表明,2003—2007年中国儿童铅中毒率平均为23.61%,比1994—2003年的35.27%有显著降低,但2007年为23.5%,比2006年的17.2%有所反弹;防治研究指出,中国对铅的研究主要是涉及铅毒理和铅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研究,2006年发表铅文献量接近1 600篇。防治对策是污染源控制和人群监测,发铅与血铅监测同样可靠。  相似文献   

11.
慢性铅中毒肾损害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临床上确诊为铅吸收,铅轻,中度中毒的病例,进行了肾功能生化指标检测,并将肾功能指标与血铅,尿铅及卟啉代谢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尿β2-微球蛋白,尿乳酸脱氢酶,尿素氮及尿肌酐在铅吸收和铅中毒的病例都有异常增高的表现,而且这些肾功能方面的指标与血铅这个反应铅接触的内剂量指标,以中毒性较特异敏感的锌原卟啉,锌卟啉和δ-ALA等指标之间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本文提出了铅的肾毒性反应对铅中毒治疗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人体铅代谢过程及铅中毒对儿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儿童微量元素水平及铅暴露对健康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儿童体内微量元素锌、铁、铜、钙、镁、硒水平及铅暴露情况,探索铅中毒防治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30日对儿科门诊130例既往有纳差、挑食、易患病、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睡眠不安稳等症状儿童进行了血中微量元素及铅含量测定,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表明,血锌值均低于正常,除6~11岁女22人、12~14岁男14人,P>0.05,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94人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血硒值全部低于正常值,P<0.01及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血铁、铜、钙、镁均在正常范围内;全部有血铅暴露,其中铅中毒者(血铅>0.1)42人,阳性率32.81%(42/128)。提示患儿锌、硒缺乏比较普遍且严重,铅暴露对小儿健康影响不可忽视,应加强合理喂养及饮食均衡,必要时药物干预治疗,预防铅中毒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中药驱铅对儿童血微量元素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中药驱铅对儿童血Pb及微量元素Zn、Cu、Fe、Ca、Mn水平的影响 ,检测了 68例儿童铅中毒患儿服用中药驱铅前后的血Pb及微量元素Zn、Cu、Fe、Ca、Mn水平。结果显示 ,服药后患儿的血Pb明显低于服药前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 ;血Zn水平明显高于服药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铅中毒程度越轻 ,驱铅效果越明显 (P <0 0 1 ) ;血微量元素Fe、Cu、Ca、Mn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提示中药对儿童早期铅中毒的驱铅效果好 ,不存在微量元素失衡  相似文献   

15.
降铅Ⅰ号冲剂防治儿童铅中毒的研究附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观察了用降铅I号冲剂防治儿童铅中毒100例临床疗效,治疗组降铅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中药不良反应与铅,镉含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测定了近90种中药中铅、镉含量,并对9各占药中铅、镉含量与其不良反应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铅、镉对人体的毒害作用与中药的中毒副反应有许多相似之处,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为观察铅对脂质过氧化水平和神经传导速度(NCV)的影响,并探讨两者关系,1 6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染铅组饮用0 1 %醋酸铅水,对照组予以去离子水,持续8周,测定了两组家兔股神经NCV及血浆和脑组织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 -SOD)水平,分析了MDA、T -SOD与NCV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染铅组NCV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 1 ) ,NCV与脑组织MDA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 5 2 1 ,P <0 0 5 ) ,但染铅组MDA、T -SOD与对照组比较未达到显著性差别(P >0 0 5 )。提示铅中毒能引起NCV减慢,这与脂质过氧化水平有关,脂质过氧化损伤可能是铅致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杞枣口服液治疗儿童铅中毒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应用杞枣口服液治疗儿童铅中毒的疗效。选择128例年龄2~14岁,血铅100~199μg/L的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60例,于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有益元素变化及血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杞枣口服液不仅能降血铅,还能改善临床症状,补充有益元素,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Using antioxidants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treating lead poisoning. Prior in vivo studies showed marked differences between various chelator antioxidants in their ability to decrease both blood Pb(II) levels and oxidative stress resulting from lead poisoning. The comparative abilities of NAC and NACA to Pb(II) were studied in vitro, for the first time, to examine the role of the -OH/-NH(2) functional group in antioxidant binding behavior. To assay the antioxidant-divalent metal interaction, the antioxidants were probed as solid surfaces, adsorbing Pb(II) onto them. Surface characterization was carried out using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alysis to quantify Pb(II) in the resulting adducts. XPS of the Pb 4f orbitals showed that more Pb(II) was chemically bound to NACA than NAC. In addition, the antioxidant surfaces probed via point-of-zero charge (PZC) measurements of NAC and NACA were obtained to gain further insight into the Pb-NAC and Pb-NACA binding, showing that Coulombic interactions played a partial role in facilitating complex formation. The data correlated well with solution analysis of metal-ligand complexation. UV-vis spectroscopy was used to probe complexation behavior. NACA was found to have the higher binding affinity as shown by free Pb(II) available in the solution after complexation from HPLC data.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ESI-MS) was applied to delineate the structures of Pb-antioxidant complexes.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further support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calculations of supermolecular interaction energies (E(inter)) showing a greater interaction of Pb(II) with NACA than N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