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功能性CdTe量子点荧光增敏法测定盐酸多巴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dTe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基于荧光增敏法对盐酸多巴胺进行了定量检测,考察了缓冲溶液体系、量子点浓度、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7.5的0.2 mol/L Na2HPO4-NaH2PO4缓冲液中,反应时间为20 min,盐酸多巴胺浓度为1.2×10-8~1.0×10-7mol/L时,其线性回归方程为△F=-27.47+25.54c(10-8mol/L),相关系数和检测限分别为0.9992和6×10-11mol/L。该方法为盐酸多巴胺的测定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流动注射-电化学氧化荧光法测定叶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流动注射在线电化学氧化荧光分析新方法,并用于叶酸的测定。该方法将电化学氧化与流动注射荧光光度法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在流路中的流通电氧化池将弱荧光物质叶酸氧化成为具有较强荧光的蝶呤-6-羧酸,并进行测定。在0.02 mol/L,pH 8的NaH2PO4-Na2HPO4缓冲溶液中,电解质NaCl浓度为0.01 mol/L,氧化电位为1.100 V时,氧化产物蝶呤-6-羧酸的最大λex和λem分别为370和460 nm。在此条件下,叶酸的浓度和荧光信号的增强强度在1.0×10-7~1.0×10-5g/mL的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4.2×10-8g/mL(3σ)。已用于B族复合维生素及奶粉中叶酸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以谷胱甘肽稳定的CdTe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基于荧光猝灭法对过氧化氢进行了定量检测,考察了缓冲溶液体系、量子点浓度、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7.2的Na2HPO4-NaH2PO4缓冲液中,反应时间为15min,过氧化氢浓度为1.0×10-6~3.0×10-5 mol/L范围时,其线性回归方程为△F=9.78+7.56c(10-6 mol/L),线性相关系数和检测限分别为0.9992和1.27×10-8 mol/L。谷胱甘肽稳定的CdTe量子点荧光猝灭法已用于水样的测定,回收率在96%~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3.3%,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以葡聚糖凝胶作为固相基质,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液滴荧光法用于药物中双组分的快速检测.填充葡聚糖CMC-25微珠的离子交换柱用于维生素B6和氧氟沙星的快速分离,基于二者均发射较强的内源荧光,采用液滴荧光法,结合固体基质流动注射分析法,对双组分药物.维生素B6和氧氟沙星进行快速检测.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维生素B6和氧氟沙星分别在5.84×10-8~1.93×10-6 mol/L和5.00×10-9~1.00×10-7 mol/L范围内,体系的荧光强度与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4和0.9951,检出限分剐为3.60×10-8 mol/L和1.74×10-9 mol/L.该方法具有较高灵敏度与选择性以及较好的精密度和重复性.将所建立的方法用于药片中维生素B6和氧氟沙星的测定,回收率在9r7%~10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  相似文献   

5.
以CdTe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基于荧光猝灭法对对硝基苯胺进行了定量检测,考察了缓冲溶液体系、量子点浓度、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H7.7的0.2 mol/L Na2HPO4-NaH2PO4缓冲液中,反应时间为10 min,对硝基苯胺浓度为1.2×10-6~2.0×10-5 mol/L范围时,其线性回...  相似文献   

6.
在中性pH值的缓冲溶液中,血红蛋白作催化剂,维生素B6与过氧亚硝酸活性氧(ONOO-)发生反应,维生素B6原来位于391 nm处的强烈的荧光发射峰消失,而在384 nm和424 nm处出现了两个新的荧光峰.据此建立了血红蛋白一维生素B6体系高灵敏检测ONOO-活性氧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24×10-8~2.62×10-6mol/L,检出限为2.62×10-9mol/L,对1.31×10-7mol/L的ONOO-溶液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75%(n=7).  相似文献   

7.
郭蒙  杨景和 《应用化学》2011,28(1):101-106
报道了一种灵敏检测叶酸的荧光新方法。 在叶酸-KMnO4-Eu3+-H2O2体系中,以pH=4.7的乙酸-乙酸钠(浓度为0.2 mol/L)为缓冲溶液,利用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将叶酸氧化形成蝶呤-6-羧酸,与Eu3+配位成配合物,该配合物被激发后,蝶呤-6-羧酸通过分子内能量转移将吸收的能量传递到Eu3+,从而发射出Eu3+的特征荧光。 在4×10-8~4×10-5 mol/L范围内,Eu3+的荧光强度与叶酸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02,检测限达到1.2×10-8 mol/L。 用于实际样品中叶酸的检测,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水溶液中以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为稳定剂和还原剂,制备了具有较好荧光性能的金纳米团簇(GSH-AuNCs),对其结构和荧光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基于Cu2+对该GSH-AuNCs的荧光具有选择性猝灭作用建立了一种快速且简便的检测痕量Cu2+的方法。考察了检测体系中GSH-AuNCs的浓度、反应时间、pH值等因素对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优实验条件下,GSH-AuNCs的荧光强度与Cu2+的浓度分别在5.0×10-9~4.0×10-6 mol/L(R=0.9940),4.0×10-6~2.0×10-5 mol/L(R=0.9950)范围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2.0×10-9 mol/L。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实际水样中Cu2+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在细胞色素C催化下,吡啰红B与青蒿素反应导致荧光降低,细胞色素C与青蒿素的反应为酶-底物模型。动力学研究表明,稳态催化速率依赖于酶和底物浓度,催化常数Km、Vm ax及Kcat分别为3.3×10-5mol/L,5.4×10-6mol.L-1.s-1和13.5 s-1,催化活性受去活化剂和乙醇抑制。在pH 5.3、25℃及7.6×10-7mol/L的细胞色素C催化条件下,荧光降低值ΔF(F0-F)与青蒿素浓度在7.1×10-8~1.1×10-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7.2×10-9mol/L;加标回收率为96.3%~106.8%。方法已用于测定血浆和尿液介质中的微量青蒿素。  相似文献   

10.
以CdTe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基于荧光猝灭法对Cr(Ⅲ)进行了定量检测,考察了缓冲溶液、量子点浓度、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0.1mL pH 7.3的0.2 mol/L Na<,2>HPO<,4>-NaH<,2>PO<,4>缓冲液中,反应时间为20 min,Cr(Ⅲ)浓度为2.4×10<'-7>~6.0×10<'-6>mol/L范围时,其线性回归方程为F<,0>/F=1.1274+0.0640 c(10<'-7>mol/L),相关系数和检测限分别为0.9984和4.5×10<'-8>mol/L.为Cr(Ⅲ)的测定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催化氧化荧光法间接测定叶酸的新方法。在pH5.0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Co2+催化KIO4氧化叶酸产生强荧光,以262 nm为激发波长,在445 nm处测定叶酸的氧化产物蝶呤-6-羧酸的荧光强度,研究了反应的适宜条件及动力学参数,并探讨了反应机理。在优化实验条件下,叶酸浓度在1.0×10-8~1.0×10-5mol/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ΔIF=10.82c(μmol/L)+2.867,相关系数r=0.998 5,方法的检出限为5×10-9mol/L。对5×10-7mol/L叶酸标准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该法使用Co2+为催化剂,大大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方法用于蔬菜中叶酸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3%~104%,6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98%~2.1%,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MWNT/GCE),研究了维生素B2、B6、B12和维生素C共存时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发现,在HAc-NaAc缓冲溶液中,该电极可同时测定以上四种维生素,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6~1.0×10-4 mol/L、5.0×10-5~2.0×10-3 mol/L、5.0×10-5~7.5×10-4 mol/L和5.0×10-5~2.0×10-3 mol/L,其检出限分别为7.0×10-7 mol/L、1.0×10-5 mol/L、2.5×10-5 mol/L和5.0×10-6 mol/L.样品分析的RSD分别为1.66%、1.71%、2.26%和1.46%.方法简便快捷,可用于四种维生素同时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聚乙烯吡咯烷酮纳米银,研究了番茄红素对聚乙烯吡咯烷酮纳米银体系的荧光增强效应。考察了缓冲体系、纳米银用量、聚乙二醇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测定番茄红素的新方法。在最佳条件下,体系的相对荧光强度与番茄红素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为2.0×10-6~8.0×10-5 mol/L,检出限为1.6×10-8 mol/L。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回收率为98.29%~109.36%。  相似文献   

14.
以水相中制备的巯基乙酸修饰CdTe量子点为荧光探针,基于N-羟基丁二酰亚胺(NHS)存在,阿米卡星能使合成的量子点荧光增强作用,建立了测定阿米卡星新的分析方法。考察了缓冲体系、量子点浓度、NHS浓度、反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体系的F/F0与阿米卡星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为2.0×10-7~2.0×10-5mol/L,相关系数为0.9971,检出限为1.9×10-7mol/L。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RSD≤2.1%(n=5),回收率为99.98%。  相似文献   

15.
以3-巯基丙酸(MPA)为稳定剂,采用水相合成法制备了CdTe量子点(QDs)。基于IO-3可使CdTe QDs荧光显著猝灭的特性,建立了一种检测IO-3的荧光分析新方法。优化了实验条件,在pH=6.0、三酸缓冲溶液浓度为30mmol/L、QDs溶液浓度为8.66×10-6 mol/L、反应时间为24min最佳实验条件下,检测IO-3的线性范围为6.0×10-8~7.2×10-6 mol/L,检出限为4.92×10-8 mol/L,方法相对标准偏差为2.37%。实验表明,IO-3对CdTe QDs的荧光猝灭有较好的选择性。方法用于自来水中IO-3的回收率实验,回收率为92.17%~103.29%。对可能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碲化镉量子点为荧光探针测定西红柿中残留吗啉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吗啉胍使CdTe量子点荧光增强的特性,建立了西红柿中吗啉胍残留量的检测新方法。研究了影响量子点荧光探针行为的因素,确定最佳工作条件:量子点浓度为1×10-4mol/L,pH=5.6,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20 min。在最佳测定条件下,CdTe量子点荧光探针对吗啉胍响应的线性范围为1.0×10-12~5.0×10-10mol/L,检出限为5.2×10-13mol/L,线性相关系数R=0.9981,方法的回收率97%~106%,常见共存离子、抗生素、维生素等共存物质对吗啉胍的测定不产生干扰。本方法用于西红柿中吗啉胍残留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制备了碳量子点修饰硅胶(Si O_2@CDs),经过Cu~(2+)处理后,根据Si O_2@CDs荧光强度恢复程度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成正比的现象,建立了基于Si O_2@CDs荧光猝灭-恢复测定GSH的新方法.考察了溶液p H值和反应时间对检测体系的影响.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GSH浓度在0.2×10~(-6)~8.0×10~(-6)mol/L范围内与Si O_2@CDs的荧光恢复程度呈良好线性,检出限(3σ)为0.03×10~(-6)mol/L.用于粮食样品中GSH的检测,回收率在90.0%~115.2%之间.  相似文献   

18.
应用石墨烯修饰的玻碳电极结合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维生素B12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用差示脉冲溶出伏安法考察了石墨烯修饰量、缓冲溶液种类、pH、富集电位及富集时间对响应电流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响应电流与维生素B12的浓度在1.6×10-7~9.5×10-6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检出限为5.9×10-8mol/L。方法可用于药物和人尿样品中维生素B12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将8-17 DNAzym e增加2个"G-C"碱基对进行增强热稳定性的结构修饰,并标记上1个荧光基团"FAM"和2个荧光猝灭基团"Dabcyl",设计成双猝灭Pb2+荧光探针。研究了该探针对Cd2+、Zn2+、Mg2+、Cu2+、Mn2+、Pb2+6种二价金属离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探针对Pb2+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在探针浓度为2.5×10-7mol/L时,Pb2+浓度在8.5×10-8~7.5×10-6mol/L范围内和探针的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5×10-8mol/L。该探针可用于Pb2+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20.
以4-硝基-1,8-萘酐、N,N-二甲基乙二胺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荧光探针:4-(2′-N,N-二甲基氨基乙基)氨基-N-(2-N,N-二甲基氨基)乙基-1,8-萘酰亚胺(DDN)。研究了其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考察了Fe3+,Cr3+,Mn2+,Ni2+,Zn2+,Cu2+和Co2+离子对该化合物荧光发射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Cr3+离子能使DDN荧光显著增强。滴定实验结果推测DDN与Cr3+的结合比为1∶2。在DDN浓度为1.0×10-5mol/L时,Cr3+浓度在5.0×10-7~2.0×10-5mol/L范围内,DDN荧光强度(F)与Cr3+离子浓度[Cr3+]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F=9430.3527+14600.2973[Cr3+],相关系数r=0.9976。检测限为4.3×10-7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