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南金成矿带层控金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通过对该带层控金矿床,即江南型金矿的含金建造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对比指出,江南型金矿最明显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元古界中金矿密集带和部分金矿体分别与区域性金亏损区(带)和局部性金负异常伴生,矿石富低丰度元素而贫贱金属,成矿溶液呈中低温、中等盐度、中-弱碱性和还原性,并富HCO_3~-和S而贫Cl.其成矿物质来自含金建造,成矿过程主要与深部变质热液和浅部地下热水综合作用有关,在成因上属变质热液金矿和地下水渗滤热液金矿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2.
对现已发现的超大型金矿和国内金矿资源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大型、超大型矿床中与微细浸染型金矿相对应的金矿成因类型(如渗滤热液型金矿、含碳浅变质碎屑岩型金矿等)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开展对微细浸染型金矿的研究和找矿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广南斗月金矿开展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化探),了解测区以Au为主的As、Sb、Hg、Ag土壤地球化学背景,确定化探异常下限,圈定Au、As、Sb、Hg、Ag化探(次生晕)异常,根据各异常面积的大小、浓度的高低以及五个元素异常套合(组合)情况等综合因素,对化探综合异常进行评序和分级,结合地质简测等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分析,判别具有潜在找矿价值的异常区,为进一步地质勘探工作提供靶区。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浙江绍兴-龙泉隆起带中主要金矿床的围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该区存在有前中生界的原始含金建造——元古界双溪坞群以及衍生含金建造——震旦-寒武系陈蔡群和前寒武系左溪混合岩。它们在岩石成因、金银含量及分布、微量元素组合及特征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继承和演化关系。通过变质-热液、火山-热液等地质作用,含金建造为隆起带中各类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4.
低温热液条件下有机质富集金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在低温(40—200℃)热液条件下,对不同成熟度的有机质与含金溶液[AuCl_4~-,Au(HS)_2~-]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观察到在低温热液体系中有机质直接参与了从含金溶液中将游离的金离子固定下来的作用。有机质从溶液中富集金可认为有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第一种是在早期沉积成岩作用阶段(T<120°)时,有机质与含金热液主要发生凝聚作用,使溶液中的金由离子状态从无机相转化到有机相中;第二种是在变生或变质作用阶段(T>120℃)时,有机质与含金热液主要发生氧化还原沉淀作用,还原作用的结果导致元素金的沉淀,同时有机质被氧化、分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丙烯环氧化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然而,大多数过程仍面临分离困难等问题.此外,丙烯转化率和环氧丙烷(PO)的选择性仍然非常低.从环境和经济观点来看,分子氧是丙烯选择性环氧化的理想氧化剂.开发一种气相光催化环氧化方法,即在光能和多相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用于化学品生产.因此,本文探讨了通过光催化O2选择氧化丙烯环氧化.传统的制备方法存在环境污染及能耗大等缺点,而利用氧气直接进行光催化丙烯环氧化制备环氧丙烷是相当具有前景的化学品生产途径.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微球状TS-1载体,再通过浸渍还原法制备了不同Au/Ag质量比的Au–Ag/TS-1双金属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能谱、荧光光谱和N2吸脱附法等手段对合成的催化剂的组成、形貌和性质进行了研究,通过气相色谱在线分析得到光催化反应结果.结果表明,通过浸渍还原法可以很好的将贵金属分散到载体表面上.对于Au–Ag/TS-1双金属催化剂,当Au/Ag质量比为4/1时,反应温度为443 K时,环氧丙烷生成速率最大(68.3μmol/(g·h)),其选择性达52.3%.对于Au–Ag/TS-1光催化剂,双金属负载有利于O2吸附活化,同时促进了电子的传递,从而抑制电子空穴的复合,有利于氧自由基的形成.结果表明,Au,Ag双金属之间存在协同催化作用,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6.
陕西煎茶岭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研究表明煎茶岭矿床矿石的稀土组成明显不同于岩石。而镍和金矿床和稀土组成十分相似,富 轻稀土及明显的铕、铈、负异常,反映它们是从同一液中沉淀 。而铈和铕负异常程度差异表明镍矿形成于高温和相对还原的环境,金矿形成在低温和相对化的环境。矿化热液来源于酸性岩浆所分异的热液,成矿元素主要来自超基性岩。  相似文献   

7.
有关用于各种氧化反应中Au-Ag双金属催化剂存在显著协同效应的来源有两种观点:(1) AgOx块与体相Au表面的接触界面起重要作用,体相Au的表面是催化活性位;(2) Au-Ag双金属催化剂中形成的Au-Ag合金中电荷从Ag转移到Au上,可能对催化剂活性起作用。因此,确定Au表面上Ag是以氧化物还是以金属合金形式存在可能是深度理解该协同效应的关键。
  为了检测和验证催化剂活性的增加是由于Ag2O与Au纳米粒子的紧密接触,在密闭循环反应体系中比较研究了Au/Ag2O和Ag2O催化剂上CO氧化反应。将CO/O2摩尔比为2的混合气通入到这二个催化剂上来跟踪压力降低的速率。因而检测了气体的消耗量和CO2的生成量。结果发现,在稳态下Au/Ag2O和Ag2O催化剂的压力降低的速率不存在差别。这两个催化剂上压力的降低是由于Ag2O中表面晶格氧被混合气中CO的还原所致。 Au/Ag2O催化剂上得到的结果与以前研究的具有氧化表面的Ag掺杂的Au粉末(Ag/Au-b)上的一致,也表明AgOx块与体相Au表面界面周边不大可能是CO氧化反应催化活性位。基于具有稳态表面的Ag/Au-b样品上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AgOx物种被还原为0价态Ag而形成的Ag-Au合金很可能是催化活性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丙烯环氧化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然而,大多数过程仍面临分离困难等问题.此外,丙烯转化率和环氧丙烷(PO)的选择性仍然非常低.从环境和经济观点来看,分子氧是丙烯选择性环氧化的理想氧化剂.开发一种气相光催化环氧化方法,即在光能和多相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用于化学品生产.因此,本文探讨了通过光催化O_2选择氧化丙烯环氧化.传统的制备方法存在环境污染及能耗大等缺点,而利用氧气直接进行光催化丙烯环氧化制备环氧丙烷是相当具有前景的化学品生产途径.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微球状TS-1载体,再通过浸渍还原法制备了不同Au/Ag质量比的Au.Ag/TS-1双金属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能谱、荧光光谱和N2吸脱附法等手段对合成的催化剂的组成、形貌和性质进行了研究,通过气相色谱在线分析得到光催化反应结果.结果表明,通过浸渍还原法可以很好的将贵金属分散到载体表面上.对于Au.Ag/TS-1双金属催化剂,当Au/Ag质量比为4/1时,反应温度为443 K时,环氧丙烷生成速率最大(68.3μmol/(g·h)),其选择性达52.3%.对于Au.Ag/TS-1光催化剂,双金属负载有利于O_2吸附活化,同时促进了电子的传递,从而抑制电子空穴的复合,有利于氧自由基的形成.结果表明,Au,Ag双金属之间存在协同催化作用,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硫脲树脂富集,ICP-MS同时测定地质样品中超痕量金、银、铂、钯的方法。确定了仪器的最佳条件,并从吸附酸度、时间、树脂用量、解脱条件、干扰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方法的检出限(3a)分别为Au:0.1lng/mL;Ag:0.35ng/mL;Pt:0.095ng/mL;Pd:0.08ng/mL。方法的RSD为(n=12)Au4.1%、Ag2.1%、Pt3.1%、Pd3.8%。测定了国家一级地球化学标准物质中的痕量Au、Ag、Pt、Pd,结果与标准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陈清波  罗来涛 《分子催化》2007,21(6):529-533
本文研究了Pd、Pt、Ru和Ag对Au/CeO2催化剂以及Pd含量对Au-Pd/CeO2催化剂甲醇部分氧化性能的影响,并运用XRD、TPD和TPR等手段对Au/CeO2和Au-Pd/CeO2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d和Pt的加入能提高Au/CeO2催化剂的活性,而Ru和Ag的加入效果正好相反.不同的Au/Pd比对Au-Pd/CeO2催化剂的活性和H2选择性的影响不同,其中Au/Pd=60:40的效果最好,因为Au60Pd40/CeO2催化剂形成的富Au型AuxPdy较多,甲醇的吸附温度较低和对反应产物H2的吸附较少.  相似文献   

11.
有关用于各种氧化反应中Au-Ag双金属催化剂存在显著协同效应的来源有两种观点:(1)AgO_x块与体相Au表面的接触界面起重要作用,体相Au的表面是催化活性位;(2)Au-Ag双金属催化剂中形成的Au-Ag合金中电荷从Ag转移到Au上,可能对催化剂活性起作用.因此,确定Au表面上Ag是以氧化物还是以金属合金形式存在可能是深度理解该协同效应的关键.为了检测和验证催化剂活性的增加是由于Ag_2O与Au纳米粒子的紧密接触,在密闭循环反应体系中比较研究了Au/Ag_2O和Ag_2O催化剂上CO氧化反应.将CO/O_2摩尔比为2的混合气通入到这二个催化剂上来跟踪压力降低的速率.因而检测了气体的消耗量和CO_2的生成量.结果发现,在稳态下Au/Ag_2O和Ag_2O催化剂的压力降低的速率不存在差别.这两个催化剂上压力的降低是由于Ag_2O中表面晶格氧被混合气中CO的还原所致.Au/Ag_2O催化剂上得到的结果与以前研究的具有氧化表面的Ag掺杂的Au粉末(Ag/Au-b)上的一致,也表明AgO_x块与体相Au表面界面周边不大可能是CO氧化反应催化活性位.基于具有稳态表面的Ag/Au-b样品上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AgO_x物种被还原为0价态Ag而形成的Ag-Au合金很可能是催化活性位.  相似文献   

12.
以Keggin结构硅钨杂多酸H4SiW12O40(SiW12)为光催化还原剂,通过光化学还原法制备Au/Ag核壳结构纳米粒子.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所得纳米粒子粒径为30~40 nm,呈均匀分散的球形颗粒,该制备方法的特点是可以较好的避免单金属纳米粒子的形成. 将Au/Ag核壳纳米粒子修饰到具有PVP膜的玻碳电极表面,得到SiW12-(Au/Ag)-PVP多层膜修饰电极. 该修饰电极在0.5 mol/L H2SO4介质中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响应,在0~-0.75 V电位范围内,出现了3对归属于SiW12的氧化还原峰,且电极性能稳定,灵敏度高. 对H2O2的电催化还原性能明显优于单金属Ag纳米粒子修饰电极,说明Au核的存在可以很好的改善Ag的电催化性能,Au和Ag之间存在相互协同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Au/Ag核一壳结构复合纳米粒子形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纪小会  王连英  袁航  马岚  白玉白  李铁津 《化学学报》2003,61(10):1556-1560
在已制备好的Au纳米粒子表面,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沉积生长Ag包覆层,通过 控制Au, Ag的比列,制备了粒度均匀且粒径可控的Au/Ag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利用 UV-vis吸收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SAu, Ag摩尔比为1:10的复合纳米粒 子的光学性质和形态进行随时监测,直接观察了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生长过程: 一部分Ag+在Au核表面还原生长,溶液中其余Ag+还原形成银的纳米团簇向粒子表面 的继续沉积生长,壳层增厚。  相似文献   

14.
在已制备好的Au纳米粒子表面,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沉积生长Ag包覆层,通过 控制Au, Ag的比列,制备了粒度均匀且粒径可控的Au/Ag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利用 UV-vis吸收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SAu, Ag摩尔比为1:10的复合纳米粒 子的光学性质和形态进行随时监测,直接观察了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生长过程: 一部分Ag+在Au核表面还原生长,溶液中其余Ag+还原形成银的纳米团簇向粒子表面 的继续沉积生长,壳层增厚。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地质样品中的痕量Au和Ag时会受到Zr,Nb,Ta,Hf元素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干扰,本研究利用碰撞反应池(DRC)技术,采用O_2作为反应气,将干扰物氧化成多氧化物和/或多氧氢化物以消除干扰,同时通入CH_4修饰Ar等离子体,提高Au和Ag的灵敏度,建立了ICP-MS同时测定地质样品中Au和Ag的方法。在反应气O_2流速为2.2 mL/min时,Ag在m/z 109处的干扰可以降低250多倍,Au在m/z 197处的干扰可以降低500多倍。修饰气CH_4流速为3 mL/min时,Au和Ag的灵敏度分别可以提高3倍和1.5倍。在优化的条件下,Au和Ag的定量限分别为0.01 ng/g和0.007 ng/g。该方法采用岩石标准参考物质进行了验证,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宁镇地区燕山期矽卡岩矿床成矿系统的稀土元素特征研究,了解了矽卡岩矿床成矿系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特征及其制约机制,为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提供新的地质地球化学信息依据。研究表明,矽卡岩矿床成矿系统稀土演化规律为:矽卡岩期,干矽卡岩阶段到湿矽卡岩阶段稀土组分含量增加;矽卡岩期晚期到热液期早期降低;热液期,汽成热液氧化物阶段到高中温硫化物阶段增加,到中低温硫化物阶段降低。演化规律主要是受自身富集稀土元素的强度、流体含矿性、运移分配及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矽卡岩矿床成矿系统主要矽卡岩化的发育及其分带性所具有成矿专属性等特点,都为进一步寻找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提供新的地质地球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17.
电子废弃物中含有Au、Pt、Pd、Ag等多种贵重金属,其处理处置的无害化、资源化成为目前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使用安全的试剂来溶解金,从而达到从含金废弃物中回收金的目的,说明利用配体与金形成配合物从而有效降低溶金电极电势的化学原理。普及科学原理,树立科学理念。介绍电子废弃物处置的常识,普及绿色化学的观念,避免新的污染与危险,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D001树脂对酸性硫脲溶液中金银的交换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D001型大孔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从H2SO4-Tu(硫脲)溶液中,富集回收Au(Ⅰ)、Ag(Ⅰ)的性能。结果表明在pH2.0左右,树脂对Au(Tu) 2、Ag(Tu)2 有良好的吸附性能,AU和Ag的交换容量分别为61,18mg/g-R和99.11mg/g-R。负载柱上的An、Ag可分别用NaCN-NaOH和H3BO3-NaOH-Na2S2O3洗脱液定量洗脱。  相似文献   

19.
以没食子酸为还原剂和稳定剂,用种子生长法制备出粒径均匀、单分散性和稳定性好、近球形的Ag/Au 核壳纳米粒子.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与 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仪(EDX)测试表明,在Ag/Au摩尔比为1:1.6时,Au已完全包裹在Ag纳米粒子表面时,平均粒径为25 nm.以此摩尔比制备的Ag/Au核壳纳米粒子为探针...  相似文献   

20.
以单层SiO2胶体微球为模板, 利用Au/SiO2/Au交替沉积结合后退火处理的方法, 制备了一种垂直堆叠且均一取向的等离子体二聚体结构. 该方法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可以通过调节实验流程来制备大面积取向相同的同质或异质纳米粒子二聚体. 所制备的纳米粒子的等离子体杂化效应明显, 在消光光谱中可以观察到成键及反键共振峰. 由于所得纳米粒子二聚体具有垂直堆叠的特殊规整取向, 还可以观察到所得样品等离子体吸收峰的角度依赖特性. 此外, 还探讨了Au/SiO2/Au同质二聚体和Au/SiO2/Ag异质二聚体的光学特性差异, 发现与Au/SiO2/Au同质二聚体相比, Au/SiO2/Ag异质二聚体由于Ag偶极等离子体模式与Au带间吸收的耦合而呈现Fano共振峰. 所得结果提供了一个调节贵金属等离子体光学共振峰位、 强度和波形的策略, 在纳米光子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今后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