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国强  赵刚  吴世康 《化学学报》1992,50(6):607-613
本工作对 唑类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被四氯化碳的猝灭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荧光猝灭的Stern-Volmer常数与所用溶剂的极性参数E~T(30)值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这一结果表明: 这一猝灭过程具有明确的电子转移性质。在此工作基础上提出唑类化合物与四氯化碳所组成的体系可能是一种新的光诱导引发聚合体系。实验结果表明, 这一体系确能光引发单体化合物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 对该体系的光引发聚合机理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对噁唑类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被四氯化碳的猝灭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荧光猝灭的Stern-Volmer常数与所用溶剂的极性参数E_T(30)值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这一结果表明:这一猝灭过程具有明确的电子转移性质。在此工作基础上提出噁唑类化合物与四氯化碳所组成的体系可能是一种新的光诱导引发聚合体系。实验结果表明,这一体系确能光引发单体化合物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对该体系的光引发聚合机理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吸收光谱、荧光猝灭、光聚合方法对羟基苯基碘盐(HTIB)的光敏引发体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具有给电子性的光敏剂香豆素1可以将引发剂羟基苯基碘盐的光响应移到长波区,而引发聚合效率与溶剂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在一般极性溶剂中如DMSO中能有效地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光聚合,而在电子受体性质的极性溶剂如乙腈中,光聚合反应受阻,这归结于香豆素1与羟基苯基碘盐形成络合物,使得光反应后生成不具活性的产物.该结果对研究其它单苯基碘盐的光敏体系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对两种不同的2-芳基苯并 唑化合物溶液荧光被四氯化碳所猝灭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多种途径研究表明该猝灭过程具有光诱导电子转移性质,工作还利用此电子转移所形成的活泼自由基来引发烯类单体的聚合,得到了有一定聚合度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合成了一组带不同取代基的氧鎓盐化合物,并对它们的荧光寿命、荧光量子产率以及用丁基乙烯基醚(BVE)进行猝灭的荧光猝灭常数进行了测定,发现带拉电子基的氧鎓盐化合物和BVE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相反,推电子基的引入则减弱了这种影响,表明反应具有电子转移性质.由于在BVE的聚合过程中,被猝灭的氧鎓盐荧光会因BVE聚合、双键减少而使氧鎓盐荧光逐步恢复.因此利用这一现象作为荧光探针,考察了氧鎓盐光引发BVE的阳离子聚合过程.文中还对氧鎓盐光引发BVE聚合的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合成了一组带不同取代基的氧鎓盐化合物,并对它们的荧光寿命、荧光量子产率以及用丁基乙烯基醚(BVE)进行猝灭的荧光猝灭常数进行了测定,发现带拉电子基的氧鎓盐化合物和BVE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相反,推电子基的引入则减弱了这种影响,表明反应具有电子转移性质.由于在BVE的聚合过程中,被猝灭的氧鎓盐荧光会因BVE聚合、双键减少而使氧鎓盐荧光逐步恢复.因此利用这一现象作为荧光探针,考察了氧鎓盐光引发BVE的阳离子聚合过程.文中还对氧鎓盐光引发BVE聚合的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7.
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N-丁基-2-乙氧基硫代吖啶酮的光化学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Xe灯光照下,N-丁基-2-乙氧基硫代吖啶酮转变成了相应的吖啶酮,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质谱证实了吖啶酮的存在;生成的吖啶酮可被二苯基碘NFDA1 盐猝灭,它们之间的荧光猝灭遵循电子转移的反应机理.实验又证明了由硫代吖啶酮、二苯基碘NFDA1 盐和硫代水杨酸三者组成的光聚合引发体系的引发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纳米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均匀混合形成纳米银-BSA体系,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注射用头孢美唑钠(Cefmetazole Sodium for Injection,CS)与BSA及纳米银-BSA体系的相互作用.头孢美唑钠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求出了猝灭常数,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N (对苯氧基苯基 ) 甲基丙烯酰胺 (MAPOA)及其聚合物P(MAPOA)。研究发现 ,MAPOA亦表现出“荧光结构自猝灭效应 (SSQE)” ,不同缺电子烯类单体对P(MAPOA)荧光猝灭能力随烯类单体缺电子程度增加而提高。MAPOA敏化AN光聚合时 ,不仅参与光聚合的引发而且自身也进入聚合物链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在不同溶剂中龙脑烯醛对DCA荧光的猝灭作用, 通过稳态和瞬态荧光猝灭特性的比较, 溶剂极性对猝灭速度的影响, 自由能变化的估算及其与乙腈中双分子猝灭速率常数相关比较, 证明这是一个电子转移的动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3种碘鎓盐对3种香豆素荧光的猝灭,发现猝灭曲线符合Stern-Volmer方程,并且猝灭过程受扩散控制.研究证实了猝灭的机理是由于发生了光诱导电子转移.通过香豆素衍生物-碘鎓盐体系能在光照下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聚合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机理.尽管香豆素有较强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倾向,但由于碘鎓盐阳离子很强的拉电子能力,它们间还是能发生快速的电子转移.  相似文献   

12.
含荧光生色基团烯类单体及其聚合物的光化学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关于电荷转移现象的研究因理论及应用方面的重要性而备受瞩目。缺电子性丙烯酰类单体可以和给电子性化合物形成激态电葆转移复合物进而引发光聚合。我们合成了一系列同一分子中既含有给电子性荧光生色团又含缺电子性双键的烯类单体,发现这类单体在相同生色团浓度下的荧光强度均无穷氏人相应的聚合物的荧光强度。我们将这咎现象称为荧光结构自猝灭效应(SSQE),以区别于众所周知的浓度自猝灭现象。对于电子状态与之相反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荧光手段对自制的3种卟啉蒽醌化合物及其锌配合物与母体卟啉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各种化合物单重激发态的能量Es、荧光量子产率及荧光猝灭百分率.从荧光猝灭的角度证明它们确实能在光激发下进行分子内电子转移,形成分子内电荷分离态.同时探讨了有机碱的轴向配位及溶剂对PAQ化合物荧光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二苯基-3-萘基-2-吡唑啉化合物光物理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工作对1,5-二苯基-3-萘基-2-吡唑啉化合物(TPP)的稳态,瞬态光物理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TPP具有强的荧光发射特性和溶致变色效应;其荧光可以被电子给体或受体猝灭剂所猝灭;TPP/CCI~4体系以及TPP/N,N-二甲基-p- 甲基苯胺体系均是良好的光敏引发聚合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以溶菌酶作为模型蛋白,主要利用光谱法研究了埃洛石纳米管与溶菌酶之间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结果表明向溶菌酶体系中加入埃洛石纳米管会出现荧光猝灭现象,猝灭机理符合静态猝灭规律。共振光散射强度的增加可能与埃洛石纳米管-溶菌酶复合物的形成而导致的分子尺寸的增加有关,这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变化和静态猝灭机理相一致。同步荧光光谱分析表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发生在色氨酸所处位置附近,作用过程使溶菌酶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分子链错误折叠,加入浓度为100mg/L和200mg/L的埃洛石纳米管时,通过圆二色谱数据计算出分别导致α-螺旋的含量降低3.28%和6.89%。  相似文献   

16.
3-芳甲酰基香豆素类化合物光引发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年来,3-芳甲酰基香豆素类化合物,作为有效的用于高分子光引发交联的光敏剂和光共引发剂已受到重视,Williams等曾对这类化合物在高分子薄膜中的聚合能力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作为光敏剂效果甚佳。本文研究了光敏剂(scn.1)-三乙胺(TEA)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光聚合,通过与二苯酮(BP)-TEA体系比较,指出了前者具有更高的引发效率,并从光引发聚合体系中光敏剂的激发态性质揭示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研究在不同溶剂中蒈烯对9,10-二腈基蒽(DCA)荧光猝灭的光物理特性及溶剂极性对猝灭速度的影响,温度效应的测定及其在乙腈中双分子猝灭速率常数kq值与计算所得自由能的变化(△G)之间的关系符合 RehmWeller关系,证明了菇烯对DCA荧光的猝灭是一个电子转移的动态猝灭过程。  相似文献   

18.
测试了反-1,2-双[2-(5-苯基 唑基)]乙烯(POEOP)类化合物在1,4-二氧六环中的荧光寿命及其在不同溶剂中的光二聚量子产率,计算了其荧光辐射速率常数和非辐射速率常数,研究了取代基效应及溶剂性质对该类化合物光二聚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溶剂的极性增加有利于光二聚反应,但重原子溶剂对光二聚反应不利,表明该类化合物经单重态历程进行光二聚.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聚四乙二醇柔性链将9-氨基啶和不同取代基的苯甲酸酯连接起来,合成了一类新型二元分子体系。对各体系中9-氨基啶的电子转移荧光猝灭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稳态荧光猝灭计算了体系中的荧光猝灭效率和荧光猝灭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20.
光谱法测定伊曲康唑与牛血清和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 在pH=7.4±0.1的0.1 mol·L-1磷酸缓冲溶液中, 研究了伊曲康唑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 伊曲康唑与牛血清白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猝灭常数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伊曲康唑可以有规律地使血清白蛋白内源荧光猝灭, 其猝灭机理可认为是伊曲康唑与白蛋白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 获得了在不同温度下, 伊曲康唑与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结合常数以及△G、△H和△S等热力学参数. 根据所得结果可推断伊曲康唑与白蛋白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 同时, 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理论(FRET)计算得出了伊曲康唑与白蛋白结合位置的距离d. 而且, 利用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揭示了该反应中蛋白的结构和其微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