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L-色氨酸为原料合成了72个不同取代基的β-咔啉化合物,其中31个新化合物,包括12对手性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对5种肿瘤细胞株及5种菌株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抗菌活性的筛选及构效关系研究.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3b对A549细胞的IC_(50)=3.17μmol/L),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化合物5h对鳗弧菌的MIC=0.78μmol/L).  相似文献   

2.
以邻氨基苯甲酸、芳醛和甘氨酸乙酯为原料,利用亚胺和亚胺烯酮的加成反应,芳构化合成了系列含氨基酸链的C-2和N-3双取代的喹唑啉-4-酮衍生物5.酸性条件下脱除羧甲基,设计合成了连有氨基侧链的喹唑啉酮衍生物9,并评价了化合物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化合物9ba和9bc具有较好的抗Hela细胞增殖活性,IC_(50)值分别为8.16和7.47μmol/L,而9bc和9bd具有较好的抗A549细胞增殖活性,IC_(50)值分别为5.62和9.54μmol/L.构效关系表明,C-2位香豆素(较大的π平面芳环)取代以及氨基侧链的引入有利于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3.
朱思玉  霍新玉  马芹  陈伟  张洁  郭亮 《有机化学》2022,(4):1129-1135
为进一步发现具有更好药理活性的新型β-咔啉类抗肿瘤药物,以L-色氨酸和不同种类的醛为原料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取代基的1,9-二取代-β-咔啉-苯并咪唑偶联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评估了目标化合物对肺癌(A549)、胃癌(BGC-823)、结肠癌(CT-26)、肝癌(Bel-7402)和乳腺癌(MCF-7)等五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讨论了β-咔啉环1位和9位取代基对抗肿瘤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多数目标化合物表现出广谱的抗肿瘤活性,获得了初步的构效关系.特别是化合物5s,在β-咔啉环9位具有苄基且苯并咪唑环上具有三氟甲基取代,对MCF-7细胞株具有最好的抗肿瘤活性,其IC50值为(4.9±0.3)μmol/L,抗肿瘤活性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顺铂.化合物5c和5q对测试的3株肿瘤细胞都表现出良好的活性且IC50值小于10μmol/L;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个化合物对A549细胞横向迁移能力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甲基-α-D-吡喃葡萄糖、甘氨酸和缬氨酸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多种新型结构的氨基酸甘油糖脂衍生物(27~34),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法)研究了该类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肝癌细胞(Hcp G-2)和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体外抑制活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测试浓度范围内,化合物27(IC_(50)=3.53,4.71,4.13μmol/L),28(IC_(50)=4.35,4.57,5.79μmol/L),31(IC_(50)=3.91,3.73,4.54μmol/L)和32(IC_(50)=5.17,5.52,5.93μmol/L)对癌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对正常细胞无毒性.此类型糖脂可能成为很好的抗肿瘤药物原料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为了寻找新型抗肿瘤先导物,采用缩合剂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合成酯的方法,以O,O’-二烷基-1-羟基-(取代苯基)甲基膦酸酯、取代苯甲酸为原料合成16个目标物,其中12个化合物未见报道.经IR,1H NMR,13C NMR及元素分析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认和表征.并首次研究了该系列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目标物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其中2i,2k,2m对SGC-7901的IC50值分别为18.8,18.5,24.5μmol/L,对A-549的IC50值分别为24.1,29.0,20.7μmol/L,显示出潜在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研究其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从苯并咪唑类衍生物中寻找新的活性化合物,以溴乙酸作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17个2-巯基苯并咪唑衍生物4a~4q。采用噻唑蓝(MTT)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 La)、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肝癌细胞(HepG2)、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1H-苯并[d]咪唑-2-基)硫基)-1-(4-二苯甲基哌嗪-1-基)乙烷-1-酮(4l)对HepG2细胞的抑制活性最好,IC_(50)值为12. 62±0. 78μmol/L,接近于对照药品吉非替尼(9. 72±0. 38μmol/L)。此外,利用分子对接方法对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利用Heck偶联反应制备了3,4-苯并香豆素醛,继而与邻氨基苯甲酰胺反应,设计合成了连有苯并香豆素并含氨基侧链的喹唑啉-4-酮衍生物3a~3e和4a,并评价了化合物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抑菌活性.化合物3e和4a具有中等的抗宫颈癌和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IC_(50)值分别为22.63和23.35μmol/L.部分化合物(50μg/m L)对大肠杆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抑菌率在89%以上.2-苯基-4-[2-(哌啶-1-基)乙氧基]喹唑啉(1b)对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以及3d对大丽轮枝菌真菌的抑制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8.
基于克唑替尼的结构特征,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2-氨基-4-苯基噻唑类衍生物.采用噻唑蓝(MTT)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A549、HT29、Hela、Karpas299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肿瘤细胞抑制活性,其中N-(3-(2-氨基噻唑-4-基)苯基)-3-氯苯甲酰胺(3d)对HT29细胞的活性最好,IC50值为4.42μmol/L.采用Western blot考察目标化合物3d在HT29细胞中ME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另外,利用分子对接方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构效关系讨论.  相似文献   

9.
以异长叶烷酮为起始物,经羟醛缩合、环化等手段,合成了12种异长叶烷基二氢嘧啶硫酮类衍生物,通过~1H NMR、~(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化合物3e的晶体结构.探索了这些衍生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肝癌细胞(Hep G-2)等三种癌细胞和一种正常细胞即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表明,这12种化合物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其IC_(50)值在3.12~44.28μmol/L范围内.其中,化合物3j对MDA-MB-231细胞表现出最强的抗肿瘤活性(IC_(50)=3.12μmol/L),化合物3g对He La细胞表现出最强的抗肿瘤活性(IC_(50)=4.04μmol/L),化合物3k对Hep G-2细胞表现出最强的抗肿瘤活性(IC_(50)=5.43μmol/L).此外,化合物3j将MDA-MB-231细胞阻滞在G0/G1期,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MDA-MB-231细胞的早期凋亡.  相似文献   

10.
沈冬杭  李鑫  郭世猛  谢欣  南发俊 《有机化学》2023,(11):3916-3929
GPR52是一种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在纹状体中高度表达,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亨廷顿舞蹈症(HD)的发生相关.变异亨廷顿蛋白(mHTT)的蓄积是亨廷顿舞蹈症的主要发病原因.通过拮抗GPR52活性降低m HTT的水平是一种有潜力的新型治疗手段.通过高通量筛选,发现天然产物E7作为共价拮抗剂对GPR52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12.0μmol/L).本工作通过保留关键母核α-亚甲基-γ-丁内酯,对E7进行结构简化并改造,设计合成了34个新型α-亚甲基-γ-丁内酯衍生物,其中(±)-4-甲氧基苯甲酸-[(2S,3R)-4-甲亚基-5-氧亚基-2-(噻吩-2-基)四氢呋喃-3-基]甲基酯(10m)对GPR52具有较好的拮抗活性(IC50=0.58μmol/L).同时,初步确定了此类新型GPR52拮抗剂的构效关系,并验证了α-亚甲基-γ-丁内酯母核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嘧啶联苯为中心结构的潜在激酶变构抑制剂.以2,4-二氯-5-甲基嘧啶为起始原料,通过Suzuki偶联一锅法合成了中心药效团嘧啶联苯,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认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化合成了19个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对所得化合物用人乳腺癌细胞(MCF-7)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初步筛选,并找到2个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化合物8c(IC50=0.224μmol/L)和9c(IC50=0.113μmol/L).  相似文献   

12.
杜昕  宣碧霞  沈征武 《化学学报》2015,73(7):741-748
从天然产物中筛选高效低毒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 以期发现可抗流感病毒(H1N1)的化合物. 方法: 采用经典的NA活性检测实验(FL-MH-NANA method), 对从豆科植物毛秔子梢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进行筛选, 检测这些化合物对NA的抑制活性. 结论: 化合物1, 2, 3, 5对流感病毒株的神经氨酸酶(NA)均具有抑制作用, 其中化合物1的抑制活性最强, 其IC50值为16.76 μmol/L. 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 化合物5~10为该植物中首次分得.  相似文献   

13.
以胺、异硫氰酸酯和炔酯为原料,通过三组分偶联环化制备了一系列4-氧代-2-亚胺基噻唑烷-5-亚基乙酸乙酯类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研究了目标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 G2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体外抗癌活性,结果发现大多数化合物显示出明显的抗癌活性.与顺铂相比,(Z)-2-((Z)-2-((3,4-二氯苯基)亚氨基)-3-(3-(4-甲基哌嗪-1-基)丙基)-4-氧代噻唑烷-5-亚基)乙酸乙酯(4r)表现出最好的细胞毒性,对Hep G2和MCF-7的IC50值分别为0.88和0.80μmol/L,并且讨论了药物的初步构效关系.这些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是一类有应用前景的化学治疗药物,值得进行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发现新型溴结构域蛋白4(BRD4)小分子抑制剂,基于ABBV-075,通过骨架跃迁,设计并合成4种不同母核,共16个化合物.优化了合成步骤中Suzuki偶联反应条件,并测试了化合物对BRD4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N-(4-(2,4-二氟氧代苯基)-3-(4-氧代-4,5-二氢-3H-吡咯并[2,3-d]嘧啶-2-基)苯基)乙磺酰胺(15o)的抑制率在10μmol/L达到了51%,IC_(50)=(16.39±1.20)μmol/L,具有明显的BRD4抑制活性.分子对接结果表明, 15o可与Asn433和Asp381形成关键氢键,其与ABBV-075同源物的叠合图显示了二者结合模式的差异.阐明了化合物15o与ABBV-075活性差异的原因,为进一步发现高活性BRD4抑制剂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端锚聚合酶与细胞的癌变和衰老密切相关,被认为是细胞癌变机制和癌症治疗靶标研究的新热点.为寻找新型抗肿瘤化合物,实验采用计算机辅助的虚拟药物筛选,设计并合成苯并[f][1,4]氧氮杂?酮类化合物12个,结构经~1H NMR、~13C NMR、HRMS确证.对合成化合物进行初步生物活性测试和构效关系阐释,部分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显示抑制作用,其中3h对Hep-3B具有显著的活性,IC_(50)值为3.5μmol/L.  相似文献   

16.
洪涤  胡立宏 《有机化学》2004,24(Z1):386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酯酶(PTP1B)是用于筛选Ⅱ型糖尿病药物的一个新靶点.为寻找天然的PTP1B抑制剂,运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对我们的天然产物化合物库进行筛选,发现齐墩果酸具有相对较好的PTP1B抑制活性.因此,我们在齐墩果酸基础上进行了构效关系研究,发现了若干个选择性、活性较好的化合物(IC50<1μmol/L).  相似文献   

17.
本文合成了一系列卤代查尔酮及其氨基硫脲席夫碱,并考察了所合成化合物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其中3个化合物的抑制活性强于阳性对照曲酸,4-溴代查尔酮氨基硫脲席夫碱(化合物9)表现出最好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2.02μmol/L;部分化合物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抑制机理研究表明,化合物9属于不可逆抑制剂。优选化合物9进行了分子对接探讨,初步构效关系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具有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类似化合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一枝蒿酮酸的生物活性,以一枝蒿酮酸和取代苄醇为原料.在偶联剂DCC/DMAP的作用下,合成了10种一枝蒿酮酸苄酯衍生物2a~2j,所合成的化合物均经过IR,1H NMR,ESI-MS等分析方法进行了表征,并对所合成的化合物2a~2j进行了初步的体外抗A,B型流感病毒和单纯Ⅰ,Ⅱ型疱疹病毒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对A,B型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2e抑制A3,B型流感病毒的IC50值分别为5.5,5.5 gmol/L,化合物2i抑制A型流感病毒IC50值为:7.8 μmol/L,化合物2e和2i可作为抗流感病毒的先导化合物;大部分化合物在0.1μg/mL浓度下对Ⅰ,Ⅱ型疱疹病毒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9.
以马蹄金素[N-(N-苯甲酰基-L-苯丙氨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MTS]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11个NO供体型马蹄金素衍生物,所有目标产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NMR,ESI-MS确认.以HepG2 2.2.15细胞为乙肝病毒载体,对合成的马蹄金素衍生物进行了抗乙肝病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测试浓度范围内,化合物6d,6e,6g具有抗HBV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6.88,37.51,11.07μmol/L.其中,化合物6d和6g的半数抑制浓度优于MTS(11.16μmol/L),且具有较高的抑制率,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非经典叶酸拮抗剂2,4-二氨基-6-(4-甲基苯基)乙基吡啶并[3,2-d]嘧啶(wm-5b)及其侧链简化产物2,4-二氨基吡啶并[3,2-d]嘧啶为先导化合物, 选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基团, 通过微波法高效合成了2-位或4-位取代吡啶并嘧啶类非经典叶酸拮抗剂, 研究了2-位及4-位取代基对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为非经典叶酸拮抗剂的设计合成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波谱(NMR)和质谱(MS)确证. 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所有目标化合物均具有抗肿瘤活性, 其中, 6-(4-甲基苯基)乙基-4-氨基-2-(3-氯-4-氟苯基)氨基吡啶并[3,2-d]嘧啶(6b)对HL-60细胞的IC50=(4.09±0.48) μmol/L, 对A549细胞的IC50=(17.99±7.20) μmol/L, 而对HCT116细胞的IC50=(14.52±4.74) μmol/L; 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活性. 此外, 对部分目标化合物和先导物进行了二氢叶酸还原酶晶体结构的分子对接, 对活性结果和构效关系从分子水平上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