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王治浩 《化学通报》2003,66(8):509-510,508
《化学通报》创刊于 1 93 4年 1月 ,原名《化学》 ,1 952年 7月改为现名。 1 966年 8月 ,《化学通报》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来临而停刊 ,后于 1 973年 8月复刊。《化学通报》是我国复刊最早的化学期刊 ,我伴着《化学通报》走过了 3 0多年的历程。(一 )《化学通报》复刊后 ,1 973年出版 2期 ,1 974年起为双月刊 ,从第 1期开始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 980年改为月刊。复刊时 ,1 973年第 1期发行 490 0册 ,以后逐年增加 ,到 1 979年 ,国内发行 61 4 0 0册 ,国外发行 670册。复刊后的《化学通报》 ,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方针 ,努力反映国…  相似文献   

2.
面向21世纪改革化学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祖福 《大学化学》1995,10(1):11-14
面向21世纪改革化学教育陈祖福(国家教委高教司北京100816)人类社会即将跨入21世纪,现在进入大学的学生们毕业后将为21世纪的社会发展而工作和生活。21世纪将是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巨大发展的时代。培养什么样和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世...  相似文献   

3.
生命科学进展中的化学研究机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礼和 《大学化学》2001,16(1):13-16
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组装完成后 ,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后基因组计划 ,从序列基因转移到结构基因和功能基因 ,并进而影响到化学学科的发展 ,给化学家提出众多的问题 ,有待于在理论、实践及相应的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生物学在 2 0世纪取得了巨大进展。以基因重组技术为代表的一批新成果 ,标志着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们不但可以从分子水平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 ,而且从更新的高度去揭示生命的奥秘。生命科学研究从宏观向微观发展 ,从最简单的体系去了解基本规律 ,向最复杂的体系去探索相互关系。 1 990年美国政府决定…  相似文献   

4.
今日化学何去何从?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今日化学何去何从 ?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 :第一种回答 :化学已有 2 0 0余年的历史 ,是一门成熟的老科学 ,现在发展的前途不大了 ;2 1世纪的化学没有什么可搞了 ,将在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夹缝中逐渐消微。第二种回答 :2 0世纪的化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 1世纪的化学将在与物理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环境、海洋、空间科学的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中共同大发展。本文主张第二种回答。1  2 0世纪化学取得的空前辉煌成就并未获得社会应有的认同  在 2 0世纪的 1 0 0年中 ,化学与化工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这个“空…  相似文献   

5.
充满希望的新世纪——21世纪化学学科发展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 ,作为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的化学也经历了使人眼花缭乱的 10 0年。基于化学过程的物质生产更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 ,从而深刻地影响了我们这个地球村的方方面面。今天的高度物质文明离不开化学 ,即使说“化学创造了美好生活”也并不怎么过分。然而 ,当化学家自豪地回顾这百年辉煌之际 ,社会上出现了对化学品的恐惧 ,国内外选择化学作为自己事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一些其他领域的科学家认为化学科学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了 ;而另一些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则认为化学正在被肢解 ,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消亡。当然 ,…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信息科学、合成化学和生命科学共同繁荣的世纪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徐光宪 《化学通报》2003,66(1):3-11
从几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21世纪是信息科学、合成化学和生命科学共同繁荣的世纪。(1)社会和青年学生对化学的质疑;(2)20世纪的化学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3)20世纪发明了七大技术,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化学合成技术和生物技术;(4)21世纪是信息科学、合成化学和生命科学共同繁荣的世纪;(5)化学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中心科学,她与生命、材料、信息、环境、能源等新兴科学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交叉学科,但化学作为中心学科的形象反而被其交叉学科的巨大成就所埋没;(6)化学有没有理论;(7)21世纪化学的四大难题;(8)解决了化学的四大世纪难题后的美好前景;(9)21世纪的化学不但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且还要保护世界;(10)我国化学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11)几点希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自19世纪以来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纵观化学史,从远古时期的朦胧化学现象到现代高精尖的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化学在每个历史阶段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大学本科教学特色和改革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敏 《大学化学》2001,16(1):61-64
世纪之交 ,科学技术 ,尤其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知识增长不断加快 ,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显著 ,各国的高等教育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为此 ,美国许多著名大学的教育和教学专家学者都在认真地探讨各自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适应 2 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的综合教育改革方案和课程体系。例如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针对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世纪教育原则和教学改革方案 ,美国杜克大学设计了面向 2 1世纪的课程设置方案———课程 2 0 0 0。1 全面系统地修订综合教育计划  美国著…  相似文献   

9.
理科化学类专业化工基础实验内容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科化学类专业开设化工基础实验课由来已久 ,其教学内容也随化工基础课程内容的变更发生过几次较大的变化。例如 ,在 2 0世纪 6 0年代 ,化工基础实验只有单元操作的内容 ,以后又在原有单元操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反应工程的实验 ,使化工基础实验的内容得到了较大拓宽。 2 0世纪 90年代初 ,原国家教委在兰州召开的教学改革会议上确定了高校理科分流培养基础性和应用性两类人才的意见 ,全国许多高校立即响应 ,增开或加强了一些应用性课程。例如 ,在理科化学专业增开了化工过程开发 ,增加了化工基础和化工基础实验的内容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  相似文献   

10.
忆傅老的教学风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彤文 《大学化学》2002,17(6):55-57
在傅鹰先生诞辰百年之际 ,他的教学风范再次引起了我们深情的怀念。   2 0世纪 50年代 ,当全国响起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时 ,学校不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同时强调要加强基础课的教学工作。 1 956年秋季开学 ,中科院学部委员 (现称院士 )傅鹰先生尽管有重要的科研任务和众多的研究生 ,但他自告奋勇地登上化学系一年级新生的普通化学课程讲台。他认为 :在大学当教授要承担基础课的教学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自 2 0世纪 3 0年代以来 ,他先后在东北大学、协和医学院、青岛大学、重庆大学、厦门大学等校执教 ;新中国成立后 ,他又在北京大学、清华…  相似文献   

11.
Yanyun Li  Shaowei Tao 《大学化学》1986,35(11):144-149
Chemistry is a central, practical and creative discipline. The development of chemi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society,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human lif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emical knowledge of stone, concrete, glass and other inorganic nonmetallic building materials by the anthropomorphically story. Taking nanomaterials as an example, the prospect of build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12.
The syntheses of 3β-hydroxy-5β-carda-14, 20:22-dienolide (= «β»-anhydro-), 3β-hydroxy-5β-carda-8:14, 20:22-dienolide (= «α»-anhydro-) and «δ»-anhydro-digitoxigenin (= probably 3β-hydroxy-5β, 14β-carda-8, 20:22-dienolide) by the best ways known to date, have been described. «δ»-Anhydro-digitoxigenin represents the thermodynamically most stable isomer. In this isomer the double bond in position 8 is unaffected by hydrogenation with Pt in acetic acid; with perbenzoic acid an epoxide results from which, on hydrogenation, the double bond can be regenerated in its original position. Analogous reactions are known to occur in the 8:14-epoxides.  相似文献   

13.
[Mn(IV)Mn(II)3] triangular units dir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tripodal alcohols self-assemble in the presence of azide and acetate ligands to form either a [Mn24] "wheel" or a [Mn32] "cube".  相似文献   

14.
Chemical probes are valuable tool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biochemical processes, diagnosis of disease markers, detection of hazardous compounds, and other purposes.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probes continues to grow through various approaches with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design strategies. Fluorescent probes have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they are sensitive and easy-to-operate, in general. To realize desired selectivity toward a given analyte, the recognition site of a fluorescent probe is designed in such a way to maximize the binding interactions, usually through weak molecular forces such as hydrogen bonding, toward the analyte over other competing ones. In addition to such a supramolecular approach, the development of fluorescent probes that sense analytes through chemical reactions has witnessed its usefulness for achieving high selectivity, in many cases, superior to that obtainable by the supramolecular approach. Creative incorporations of the reactive groups to latent fluorophores have provided novel chemical probes for various analytes. In this feature article, we overview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urn-on fluorescent probes that are operating through chemical reactions triggered by target analytes. Various chemical reaction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reactive probes with very high selectivity and sensitivity toward target analytes. A major emphasis has been focused on the type of chemical reactions utilized, with the hope that further explorations can be made with new chemical reactions to develop reactive probes useful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5.
Polymersomes, composed of amphiphilic polystyrene-block-poly(acrylic acid) (PS-b-PAA), with the periphery being covered with azide groups, were used for further functionalization using "click" chemistry.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