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一学生在“元素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反应条件如温度、催化剂、酸度、浓度或试剂用量等因素的影响考虑不周,可能出现某些实验现象和预想的或理论分析的结果不一致的“异常”现象。本文就学生在Mn元素化学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借助生动直观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异常”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和直观认识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归纳、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探讨Co2+鉴定实验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适量CoCl2溶液中加入适量NH4SCN溶液的体系具有可逆热致变色现象为切入点,在分析和探讨其热致变色机理的基础上,顺势通过"先做后教、以做定教"实验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即学生完成元素化学实验,具有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后,以"问题"为导向,以生动直观的演示实验现象为基础,引导学生直观认识一些Co(Ⅱ)化合物的热致变色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启发学生应用化学原理与化学知识解释和探讨热致变色现象产生的本质,以加深学生对配合物的结构、性质以及分裂能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归纳、推理、总结和探索规律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根据英才班学生的特点,在元素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元素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强化实验预习环节,精讲实验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反应条件对元素化学实验现象和产物的影响,支持和鼓励学生做探索性实验,实验完成后适时总结,通过以上措施不仅激发了英才班学生对元素化学实验的兴趣,而且培养了英才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4.
刘燕  王红轩  黄素兰 《化学教育》2023,(23):104-108
结合具体教学实例,阐述了如何利用化学实验课堂中“异常状况”的发生,抓住教学契机,顺“势”而为。通过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创造“灵活动态”的化学课堂。在具体教学策略实施分析的案例中,预设课堂可能的“异常状况”,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对复杂情境的认知能力;面对课堂偶发的“异常状况”,通过“多角度辨析”,增强学生对复杂体系的分析能力;基于课堂典型的“异常状况”,通过“进阶式实验探究”,提升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处置能力。对“异常状况”处理的过程中,注重化学知识结构化,认识思路结构化,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情境、活动和问题解决的整体设计,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龚颖潮 《化学教育》2010,31(5):60-61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问题意识、发展学科能力和强化心理素质等方面对“异常实验现象”的教学功能进行了探讨,论述了“异常实验现象”的教学价值,并提出了相关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美育”内涵中“培养发现美的能力”为契合点,借助大一新生在无机元素化学实验中发现美时获取的成就感,引导学生在追求“美丽”实验结果的过程中,自发地对基本操作进行训练和提高,由此发挥美育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迁移作用。以钴离子形成多色配合物为“点”,带动学生持续发现实验中更多的“美”,逐步培养细心、耐心和恒心的素养。同时,在新高考、新生源背景下,注重大一新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到其对专业的认知及职业的认同,因而其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且意义深远的。  相似文献   

7.
元素化学是化学系一年级无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化学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理解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典型反应,同时使学生“在科学思维方面获得应有的训练和培养”。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注意化学原理和元素性质的联系,不仅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某些重要的性质,而且能够使学生  相似文献   

8.
孙丹儿  占小红  王祖浩 《化学教育》2010,31(2):13-16,25
从实验研究的角度出发,对"争议"化学实验进行了界定;以化学实验系统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展开对"争议"化学实验来源的探讨,分析了中学化学中较为关注的源自药品或试剂、反应原理或机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以及实验现象的"争议",从而引出对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的相关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所谓异常现象,通常是指化学实验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与预料的正常实验结果不相符合的现象,其中有颜色变化的异常、沉淀生成或溶解的异常、生成物气味的异常、事故发生的异常等等。  相似文献   

10.
牛钟峣 《化学教育》1988,9(5):40-41
为了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所做的实验,从仪器的选择,药品的用量,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法等方面,不断地加以改进。一、增强直观效果一个模糊不清的现象,不仅失去了对知识的说服力,还可能造成观察时的错觉,又常常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可见,改进实验时,首先应该重视如何提高直观效果。1.仪器的选择和药品的用量仪器的大小和用药的多少应以教室最后排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为标准。显然,反应容器大,药品用量多直观性就强。  相似文献   

11.
在认识部分Co(Ⅱ)化合物的热致变色现象及变色机理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创设问题“情境”,即再通过生动直观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些Cr(Ⅲ)化合物的热致变色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和启发学生探讨和解释其热致变色的机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归纳、推理、总结和探索规律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健培 《化学教育》2005,26(Z1):141-142
在探究教学中,我们自制了“二氧化氮与水反应”微型实验装置,并引导学生对NO2的制取、收集、NO2与水反应的定性和定量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使学生体验化学研究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较好地探索和验证了氮化物存在的多种形态和反应体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刘文明 《化学教育》2013,34(3):53-54
以基础元素"化学实验考试改革"一例,呈现了案例中蕴含的化学实验考试改革理念、方法和技巧,指出了过去的"化学实验考试"存在的缺陷和改革后的"化学实验考试"所具有的创新点,推荐了一种关于基础元素"化学实验技能考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对元素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元素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元素化学实验的特点,重点从元素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3个方面进行改革,确立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了全开放式实验过程及实验操作考试与理论知识笔试相结合的实验考核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江敏 《化学教育》1997,18(6):6-1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以其鲜明而有趣的实验现象,成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高中学生(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理性思维在其学习过程中所占比重也不断加大,他们已不满足于学习仍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简单描述和对反应结果的验证上,还对化学知识的琐碎与繁杂有厌烦情绪。作为教师,应从科学的认识方法论的角度,设计并安排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以使学生在对…  相似文献   

16.
熊清和 《化学教育》1990,11(4):12-14
客观、鲜明的化学现象作用于感官,引起思维,是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提。其效果的好环,除实验手段外,还与教师的恰当引导,有效的启发有关;也受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制约。为了减少片面性和盲目性,现仅就化学实验中的现象、感知与思维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秀英  吴晗清 《化学教育》2017,38(15):15-19
课堂实践考察表明,当前化学概念教学中以“规训”为主。主要原因是教学时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无视概念形成的历程,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代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齐划一的总结等,导致高耗低效,师生效能感降低。基于催化剂、勒夏特列原理等案例的分析,提出概念、原理等教学的变革性策略是: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以实验探究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在合作与讨论过程中展示学生不同的概念思维,让学生在主体体验中由科学事实、现象抽象出科学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针对微型化学实验中实验产物量少的特点,将手持技术的氧气传感器作为检测器应用于"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微型化学实验之中,是进一步减少微型化学实验中化学试剂用量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通过计算机对数字化实验结果的曲线展示,将实验现象转化成直观的数字与图像,使实验结果更加精准,学生能在实验中同步观察实验进程,使学生对实验现象的主观感知和定量理解更加深入,探究也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9.
将市售硝酸银试剂配成溶液,滴入氨水,反应液始终保持澄清,初步认为这种异常实验现象是由硝酸银试剂中含有少量硝酸铵杂质引起的。测定了向硝酸银溶液中加入氨水生成氧化银沉淀的质量,指出制取银氨溶液时只有少部分硝酸银与氨水反应生成中间产物氧化银,大部分硝酸银与氨水反应直接生成银氨络合物。探析了向硝酸银溶液中滴入氨水,反应液始终澄清或生成白色沉淀的异常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20.
在通常的化学研究中,要知道某个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或者某种化学反应是否能够发生,就得要进行实验。将来我们可能进入这样一个“化学实验室”,其中既没有化学试剂、也没有测试仪器,只有由少数人操作的电子计算机在忙碌地进行“化学实验”,并且可以多、快、好、省地把所需要的资料和结论打印或显示在人们的面前。对于化学工作者来说,这种新奇领域——计算化学——的出现确实是令人向往的。近代化学在数学、物理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促进下,正处在一个新的飞跃形势。其特点是人们可以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