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烯效唑和苄氯三唑醇为目标先导化合物,通过在分子中引入二茂铁基团,设计合成了两类20个新颖的含二茂铁基取代的三唑醇类衍生物,并对α,β-不饱和二茂铁基酮的选择性还原条件进行了讨论.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1HNMR谱和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得以确证.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二茂铁席夫碱对癌细胞毒性,以二茂铁甲醛或乙酰基二茂铁与3-取代-4-氨基-1,2,4-三唑-5-硫酮或酰肼缩合,得到6个新型的含二茂铁基的缩胺类席夫碱和4个酰腙类席夫碱.利用1H NMR,IR,MS谱和元素分析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体外细胞测试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Hela (宫颈癌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生长活性,而且杂环缩胺类席夫碱2的细胞毒活性要强于酰腙类席夫碱4.  相似文献   

3.
自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发现二茂铁的芳香性以后,关于酰基二茂铁的制备已有文献记载.但有关1,1′-不同酰基取代二茂铁衍生物合成的报道很少.本文对乙酰基二茂铁进行卤代苯甲酰化,得到二酰基化合物1—6和两分子乙酰基二茂铁的缩合物7.正十六酰基二茂铁进行乙酰化和苯甲酰化得到二酰基化合物8和9.1—6,8和9均未见文献报道.这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波谱研究,对于系统地探讨具有特殊夹心结构的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合成并表征了一系列单取代及1,1'-双取代1,2,3-三唑基二茂铁衍生物.与单取代二茂铁衍生物相比,1,1'-双取代二茂铁衍生物具有较大的摩尔吸光系数.荧光光谱中,烷氧链的增加和氯原子的引入均使化合物的荧光强度减弱,量子产率降低.循环伏安实验中,代表化合物展示准可逆的单电子氧化还原进程,并且1,1'-双取代三唑基二茂铁衍生物的半波氧化还原电位较单取代化合物向阳极移动150 m V左右,表明前者难于发生失电子氧化反应.热性质研究表明,这些化合物的降解温度在285~305℃之间.含有单烷氧链的单取代二茂铁衍生物熔点较高,在加热过程中未熔解而是直接发生了降解反应;含有多烷氧链的化合物熔点降低,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有的发生了单晶相的熔解和凝固过程,有的发生了多晶相到液相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通过简便的路线合成了8个3-取代苯甲酰氨基-2-硫代-2,4-噻唑烷二酮衍生物,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元素分析、1HNMR、IR和MS谱确认.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代表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和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6.
以对二茂铁苯甲酸和2-氦基-5-芳基-1,3,4-噻二唑化合物为原料,合成了7个新的二茂铁苯甲酰噻二唑化合物FcL_1~FcL_7.采用IR、~1H NMR和元素分析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用X-Ray单晶衍射测定了化合物FcL_4的晶体结构.电化学研究表明,化合物在电极表面发生可逆的单电子转移,FcL_1~FcL_7对Pb~(2+)和Zn~(2+)都有一定的电化学响应.抗菌活性试验表明FcL_1~FcL_7均对玉米禾谷镰刀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和选择性.抗癌活性试验表明FcL_5~FcL_7对人体食管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二茂铁不同取代基对其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二茂铁不同取代基的氧化还原性,利用玻碳电极研究二茂铁及其醇类、醛类、羧酸类的电化学性质。通过循环伏安法探讨了取代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对二茂铁电化学性质的影响,并用计时安培法测定了上述8种化合物的扩散系数,探讨了取代基与参数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夏树伟  孙玮  于良民  华哲 《化学学报》2007,65(23):2707-2714
用密度泛函理论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22种新合成的2-(4-取代-苯基)-3-异噻唑啉酮化合物进行了结构与抗菌活性研究. 通过对平衡几何构型、前线轨道组成和Mulliken电荷分布的分析得出: S(1), N(2)原子是该类化合物的主要活性部位, 且5位氯取代的化合物抗菌活性较好. 通过回归分析, 筛选了影响抗菌活性的主要因素, 建立了定量构效关系方程. 结果表明, 硫原子的亲核前线电子密度、3D-Balaban指数、S(1)-N(2) Wiberg键级和Schultz分子价拓扑指数是影响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抗大肠杆菌活性的主要因素, 所得模型对化合物抗菌活性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9.
青霉烯[1]类抗生素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青霉烯类化合物[2]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具有优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特点,其固体化合物和酯型前药可口服吸收,不易被β-内酰胺酶水解,同时对脱氢肽水解酶-I( DHP-I )较碳青霉烯稳定.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一系列含噻唑烷二酮-3-乙酸结构的新型查尔酮衍生物,并对化合物进行了抗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一些化合物对4种多重耐药菌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8g,8i,8l和8m在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达到4μg/mL,与对照药诺氟沙星(norfloxacin)相当.另外,在64μg/mL浓度下,所有化合物对大肠杆菌1356均无明显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