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默 《化学教育》2021,42(15):99-101
基于化学平衡的原理,通过简单的计算解释了氢氧化铜溶于氨水的反应机理,同时基于价键理论和Jahn-Teller效应来阐述铜氨络离子以及其他铜离子配合物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彭俊 《化学教育》2009,30(11):75-76
对电解浓氯化铜溶液时,阴极出现"黑色"现象的原因做了初步的探究,得出其"黑色"并非是由微小铜粒产生的,而是生成的亚铜离子与溶液中的铜离子和氯离子形成的络离子所致.  相似文献   

3.
在有过量氢氧化氨的溶液中,铜(Ⅱ)形成深蓝色的铜氨络离子。其色深与铜浓度成正比,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2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64,铜量在65—90毫克/100毫升范围符合比尔定律。此显色反应的灵敏度虽低,但经增加取样量和加大吸收池厚度,可应用于黄铜中铜的差示光度测定。共存组份元素铅、  相似文献   

4.
在本工作中,用电镜法、介电损耗法和微波光导法研究了铜离子的掺杂对于卤化银乳剂微晶体的掺杂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铜离子的掺杂使卤化银乳剂微晶体的颗粒变小,使微晶体的介电损耗峰向高频方向稍微移动0.3对数单位。使微晶体的光电导急剧地降低。实验证明,铜离子吸附在卤化银乳剂微晶体的表面,起着深电子陷阱的作用,是导致铜离子的掺杂使乳剂的感光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膜分离技术在环境治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研究了铜在span80-TBP(磷酸三丁酯)-煤油-NH3液膜分离体系中的迁移行为。用TBP作为载体,在溶液中迁移时,在外相与膜相界面上形成中性络合物后穿过膜相,在膜相与内相界面上络合物再与NH3反应,生成铜氨络离子,释放出来的TBP又返回膜相。  相似文献   

6.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粗铜中痕量铋、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粗铜样品经硝酸溶解,所得样品溶液中的铜离子在过量氨水中生成可溶性铜氨络离子,而铋、锑则以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镧作载体共沉淀,实现了富集铋、锑并与铜分离。基于此提出了原子吸收光谱法同时测定粗铜中的微量铋、锑。对浓盐酸的用量,硝酸铁和硝酸镧的加入量等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铋的质量浓度在10 mg.L-1以内、锑的质量浓度在5 mg.L-1以内分别与其吸光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分别为0.06,0.04 mg.L-1,相对标准偏差(n=10)均小于2.0%。  相似文献   

7.
熊少祥 《大学化学》1989,4(1):44-47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测定是无机化学实验和普通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之一,国内大多数教材均安排和设计了该内容的实验.其中,碘酸铜是用于测定得较多的一种难溶物.实验中,基于沉淀饱和溶液中的铜离子与氨水生成颜色更深的铜氨配离子,用比色法来测其浓度,进而求知碘酸铜的溶度积.但是,上述方法由于近似成份较多、学生对标准色阶的颜色  相似文献   

8.
在滴汞电极上的扩散公式(Ilkovic,1934)提供用极谱法测定扩散系数的可能。Lingane曾研究金属离子在不同配位离子中扩散电流常数的变化,和比较金属离子与不同配位离子形成络离子后对扩散的影响。徐光宪等曾提出计算每一络离子扩散系数的基础式。至今尚未看到有关的完全处理和对各级络离子扩散系数的测定。本文尝试提出一种计算各级络离子扩散系数的方法,并以亚铊与乙酸根的各级络离子为例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等色染料离子对萃取光度法。利用四溴荧光素·丁基罗丹明B(TBF·BRB_2)染料离子对和铜氰络离子与丁基罗丹明B离子缔合物体系的两种离子对的等色生色效应提高了测定铜的灵敏度。方法由于用铜的特效试剂分离铜,选择性好。其摩尔吸光系数为2.45×10~5,铜含量在0~2.54μg/10ml之间遵守比耳定律。对含铜10~(-8)g·ml~(-1)的水样进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3.6%。  相似文献   

10.
焦磷酸铜络合物还原过程中要经过一价铜这个中间产物在一些文献中都假设过。这个问题不仅是有兴趣的理论问题,而且也很有实际价值。因为在工业电镀中经常出现的所谓“铜粉”,常常影响镀层的质量。简单的Cu~(2+)离子在氧化物溶液中进行阴极还原时,曾经用旋转圆环-圆盘电极(RRDE)的方法实验证实了一价铜中间产物的存在。但是在铜以络离子存在时,尤其是在过剩的焦磷酸离子存在下,使得还原在较负的电位下进行。这时是否有一价铜中间产物,尚未见到RRDE的研究。用RRDE研究络离子还原的工作还很少。可是这一有力方法的应用将会揭示许多一般方  相似文献   

11.
优选亚氨基二乙酸螯合树脂D463,系统考察了其对废水中镍-氨络合离子的吸附性能与机理。研究表明,镍离子吸附量随氨浓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采用Langmuir等温方程获得的镍离子最大吸附量为2.206mmol/g;氨与镍离子分别在120min和500min左右达到吸附平衡,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均可对镍离子的动力学曲线进行较好的模拟,氨和镍离子吸附量比随时间的进行先增大后减小。结合液相形态以及固相FT-IR和XPS分析,推测镍-氨双组份的吸附过程存在竞争与促进的交互作用:碱性体系中氨与镍离子形成阳离子络合物,促进镍离子的吸附,过量氨与镍离子竞争相同的树脂吸附位点,表现为相互抑制作用,但游离镍离子与树脂的螯合作用更具优势。该树脂对重金属的吸附回收具有广谱性。镍-氨和铜-氨体系动态吸附曲线表明镍离子和铜离子的穿透点分别为260BV和520BV,且1BV 12%硫酸和1BV的水可彻底再生D463,证明D463在含高氨废水中分离回收重金属离子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在空气氛中经γ-射线辐照生成大分子过氧化物,通过联氨-铜离子催化分解生成大分子自由基,在丙烯酸水溶液中进行接枝反应,丙烯酸的接枝率不受介质中氧的影响。根据接枝条件,有一个对接枝最有利的联氨浓度范围。在铜离子浓度0—2.5×10~(-3)克分子/升的实验范围内,接枝率随铜离子浓度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丁爱军  王金龙 《化学教育》2014,35(17):60-63
采用不同沉淀剂配制铜氨溶液,围绕溶液浓度、碱性度和铵根离子等影响其溶解性能的因素,进行系列实验探究。结果表明:铵根离子在配制铜氨溶液和其溶解纤维素的过程中起着相反的作用;采取将10 mL 10%硫酸铜溶液、5 mL 10%氢氧化钠溶液、13 mL浓氨水或10 mL 10%硫酸铜溶液、12 mL浓氨水、4片(粒)氢氧化钠固体相混合的方法配制铜氨溶液,能顺利地溶解棉花。  相似文献   

14.
以配体N,N′-二甲基-N,N′-二(3-甲酰基-5-氯水杨醛)乙二胺(H_2L)与乙二胺、醋酸铜、高氯酸铜通过模板反应缩合制备了新的不对称大环双核铜配合物[Cu_2(L)(ClO_4)·H_2O]·ClO_4,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X-晶体衍射对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表明不对称大环配合物中的一个铜(Ⅱ)离子与大环中两个胺的氮原子、两个酚羟基的氧原子以及高氯酸根中的氧原子形成5配位,另一个铜(Ⅱ)离子与大环中的两个亚胺氮原子、两个酚羟基氧原子以及配位的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形成5配位;电化学性质研究表明铜(Ⅱ)离子的电极过程是一个不可逆单电子传递过程,磁性研究表明配合物的铜(Ⅱ)离子之间存在反铁磁性偶合,抗菌实验测试了配体和双核铜(Ⅱ)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2.0g·L~(-1)时,配体和双核铜(Ⅱ)配合物的抗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5.
朱慧仪  丁伟 《化学教育》2016,37(19):59-61
以铜丝为电极、以聚丙烯酸钠(一种高吸水性聚合物)和氨的水溶液为电解质进行铜电解实验,电解过程中可明显观察到阳极的铜溶解、铜离子从阳极向阴极移动、单质铜在阴极析出等实验现象。该实验具有彰显原理、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环保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银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鞣酸还原法制得了PVP保护的Ag纳米颗粒,并通过TEM、XRD、TG、DTA及FT 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制备了粒径小、单分散且化学稳定的Ag PVP纳米颗粒,其粒径约10nm,有良好的水分散性.PVP的加入和银氨络离子的形成对制备出小尺寸纳米银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设计并完成了由5步构成的银元素的循环实验,从银粉出发,经过银在硝酸中溶解,银离子与氯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氯化银溶解于氨水,银氨络离子与乙炔反应生成乙炔银,水合肼将乙炔银还原为单质银等化学反应,完成了银的循环实验。  相似文献   

18.
Lix54-100从氨性蚀铜废液中萃取回收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目前处理印制线路板 (printingcircuitboard ,PCB)铜氨蚀刻液废液的方法大多数是通过酸化、碱化等法[1 - 4 ] 使铜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这需要消耗大量试剂 ,而且处理后的废水不能回用 ,只能排放 ,洗涤沉淀还会产生废水。溶剂萃取法处理PCB铜氨蚀刻废液是国外应用的主要处理方法[5] ,可以在回收铜的同时回用蚀刻剂 ,国内刚开始研究[6] 。研究应用较多的萃取剂是Lix5 4 [6 - 9] ,本文探讨用Lix5 4 - 1 0 0从氨性蚀铜废液中萃取回收铜的影响因素。1 实验部分由分析纯的晶体氯化铜与氨水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氨…  相似文献   

19.
王建民 《化学教育》2014,35(9):67-70
深度开发化学探究性实验资源,将有助于解决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课程资源匮乏的问题。本文讨论了化学探究性实验资源二度开发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原则;化学探究性实验资源开发的策略,包括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课外实践和习惯性实验操作中开发。另外,还给出了“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和“三氯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探究案例。  相似文献   

20.
基于铜(Ⅱ)对高碘酸钾氧化番红花红T具有催化作用,建立催化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痕量铜的新体系。体系在加入铜(Ⅱ)后,在580 nm波长处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且在2.50-32.50 ng?m L~(-1)范围内铜(Ⅱ)的浓度与体系的lg(F_0/F)呈线性关系。基于催化动力学荧光分析法测定痕量铜的新方法实验,探讨了仪器分析实验课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方法。同时,为实现探究性实验教学,教师要严把命题关和可行性分析关,以期达到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