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一权  潘慰曾 《分子催化》1992,6(5):380-386
用温度跃升快速反应动力学测试仪器,研究了合成表面活性剂SDS胶束水溶液体系与生物表面活性剂脱氧胆酸钠(NaDC)胶束水溶液体系中,金属离子Ni~(2+)-2,2′-Bipyridine(Bipy)络合物形成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同样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胶束催化作用。又采用假相模型处理SDS胶束体系中上述反应的动力学,由动力学结果计算出可供发生反应的胶束体积。结果表明,此体积比不加电解质的胶束溶液中的反应体积增大,此现象被认为是由无机电解质的存在所造成。  相似文献   

2.
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的胶束催化作用,硒 ?对Na2S还原培花青(GC)有强催化作用,建立了流动注射催化光度法测定硒?的新方法 .本方法的测定范围为0.05~1.00 mg/L,检测限为0.01 mg/L.11次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2.0%.用于硒酵母、猪肾、自来水和金施尔康药片中硒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以聚己内酯为大分子引发剂、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引发磷酸酯单体2-乙氧基-2-氧-1,3,2-二氧磷酸酯环戊烷(EOP)开环聚合得到二嵌段的聚己内酯-b-聚磷酸酯聚合物PCL-PEEP。以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4-二甲氨基吡啶为偶合催化体系,以新合成的二羧酸含硒小分子3,3′-硒代二丙酸(Se-DCP)为偶联剂,得到含硒三嵌段聚合物PCL-PEEP-Se-PEEP-PCL,并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该聚合物的胶束。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荧光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对聚合物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和氧化响应性进行了分析表征,利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评价了聚合物胶束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硒元素成功引入到聚合物中;聚合物胶束的临界胶束质量浓度为0.022mg/mL,胶束为平均粒径约91nm的球形;在过氧化氢的氧化条件下,胶束粒径出现不规则变化且球形胶束发生解组装;聚合物胶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支化型交替聚(苯乙烯-alt-马来酸酐)(BPSMA)在选择性溶剂DMF-H_2O中自组装制备球形胶束,以该胶束作为新型颗粒乳化剂稳定油-水体系,探讨胶束浓度和pH对BPSMA胶束乳化性能的影响。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追踪了聚合物溶液自组装过程;粒径及Zeta电位分析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了BPSMA胶束的基本性质;利用光学显微镜分析了乳液性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胶束在固化后的油滴表面的形貌。结果表明:BPSMA胶束具有优异的乳化效率,在极低的质量浓度下(0.25~1.00 mg/mL)亦可长期稳定乳液;BPSMA胶束所稳定的乳液具有明显的pH响应性,当pH≤6时,胶束呈球形颗粒状吸附并稳定于油水界面,当pH6时,胶束从油水界面脱离,乳液破乳;此外,BPSMA胶束作为颗粒乳化剂还具备良好的普适性,可以长效稳定碳酸二辛脂、辛酸丙基庚酯、硅油、棕榈酸异辛酯和润肤油脂等。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四(4-N-乙基吡啶基)卟啉铁(Fe(TEPyP)),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Fe(TEPyP)分别与表面活性剂LSS、CTAB和Brij35形成的金属胶束催化H2O2氧化2,4,6-三氯苯酚(TCP)反应的动力学,探讨了体系酸度、H2O2/催化剂摩尔比、温度对催化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提出了催化氧化机理,建立了反应的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Fe(TEPyP)和胶束形成的金属胶束表现出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氧化特性,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SS形成的金属胶束的催化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四(4-N-乙基吡啶基)卟啉铁[Fe(TEPyP)],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Fe(TEPyP)分别与表面活性剂正月桂酸肌氨酸钠(LS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聚氧乙烯(23)十二烷基醚(Brij35)形成的金属胶束催化H2O2氧化2,4,6-三氯苯酚(TCP)反应的动力学,探讨了体系酸度、H2O2与催化剂的摩尔比以及温度对催化降解反应速率的影响,提出了催化氧化机理,建立了反应的动力学数学模型。结果表明,Fe(TEPyP)和胶束形成的金属胶束表现出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氧化特性,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SS形成的金属胶束的催化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7.
李敏  何玉萼等 《分子催化》2001,15(6):416-418
研究了RhCl(CO)(TPPTS)2催化-1-十二烯氢甲酰化反应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形成的混合胶束对反应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随SDS在混合表面活剂溶液中比例的增大,1-十二烯生成醛的转华率先增大后又降低,并从混合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及混合胶束对底物增溶作用的变化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碱性染料阳离子与铂族金属络阴离子形成显色离子缔合物的反应,应用于铂族金属的萃取光度和浮选光度法测定已有一些文献报导。文献的研究表明,在过量卤离子(X~-)存在下的氢卤酸介质中,卤化亚锡与铂形成〔PtX_2(SnX_3)_2〕~(2-)络阴离子,Marczenko采用结晶紫(CV~+)阳离子与〔PtCl_2(SnCl_3)2〕~(2-)络阴离子形成离子缔合物用苯浮选,沉淀溶于乙醇后作光度测定铂,摩尔吸光系数可达2×10~5l·mol~(-1)·cm~(-1)。文献采用明胶使此类难溶于水的离子缔合物胶束增溶,在溶液中直接光度测定铂族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研究了胆红素IX_x(BR)分子在阳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中的性质,以及胶束对竹红菌甲素(HA)敏化光氧化BR的影响。将BR溶在少量二甲基亚砜(DMSO)中,取一定量此溶液加入水中制成浓度为~10~(-5)  相似文献   

10.
杨秋青  刘博谦  李秀瑜 《化学学报》2008,66(17):1949-1954
利用NMR技术的自扩散、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和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以及二维NOESY谱, 研究了n-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DM)与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DTAC)的二元混合体系中混合胶束的形成、大小变化、排列方式、复配比例和相互作用点等. NMR的自扩散系数表明了混合胶束的大小主要取决于DM分子, T2/T1显示混合胶束堆积的较紧密, 两分子的疏水链是以肩并肩的方式位于胶束核中, 2D NOESY 谱表明DTAC分子中与极头相连的亚甲基邻近DM分子中倒数第二个糖环, 产生分子间相互作用, 其相互作用和分子间距的大小随DM/DTAC比例的不同而变化, DM/DTAC在1∶4和1∶8之间是较好的复配比例范围, 并确定混合前后出现的变化T2值是混合胶束中产生相互作用的证椐.  相似文献   

11.
两性离子甜菜碱表面活性剂(SB3-12)胶束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由于相反电荷的极性头之间具有静电中和作用,胶束表面具有小的负电荷密度。当加入阴离子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以后,负离子SD-与SB3-12胶束极性区内层季铵正电荷的静电中和作用,能连续地调节胶束表面磺酸基的负电荷密度,这有利于对药物分子的选择性增溶和调节在生理条件下的药物的输送。等温滴定量热(ITC)研究发现SB3-12和SDS有强的协同效应,混合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胶束化焓明显降低,并得到两者协同效应的弱静电作用机理。当模型药物分子芦丁(Rutin)与SB3-12/SDS混合胶束作用时,芦丁7位羟基的氢解离后的阴离子与SDS共同作用于SB3-12形成混合胶束。UV-Vis吸收光谱和~1H NMR谱研究发现,在SB3-12胶束中,芦丁分子的A环位于季铵阳离子附近,B环位于两个相反电荷之间的弱极性区域。在SDS胶束中,B环位于栅栏层,而A环和二糖暴露于水相侧。在混合胶束中,随着SDS摩尔分数增加,对A环的静电吸引变弱。离子表面活性剂对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表面电荷密度的调节作用,本质上是对胶束极性区域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微调,进而实现对药物的可控增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AOT-C_6H_(12)-H_2O反相胶束介质中α-萘乙酸(α-NAA)敏化双乙酰(BIAC)的室温燐光.详细讨论了琥珀酸二(2-乙基己基)酯磺酸钠(AOT)浓度和水泡大小(W值)对敏化燐光的影响.吸收、发光性质和微粘度性质的实验表明AOT浓度对敏化燐光强度的影响由敏化燐光寿命、能量转移效率和Poisson分布决定;一定范围内,随着水浓度增大,由于粘度下降和内腔半径增大作用的相互抵销,水泡大小仅有微弱影响.当W([H_2O]/[AOT])大于20后,内腔半径增大起主要作用,敏化燐光强度快速下降.与普通SDS胶束相比,燐光强度约增强13倍,检出限约下降一个数量级.建立了灵敏的测定α-萘乙酸和双乙酰的敏化室温燐光法,检出限分别达2.0×10~(-8)mol·dm~(-3)(α-NAA)和8.5×10~(-9)mol·dm~(-3)(BIAC).  相似文献   

13.
用原位红外光谱法研究了负载于MgO表面上的〔PPN〕_2〔Ru_3(CO)_9CCO〕簇合物。发现表面物类同MgO的抽空脱水温度有很大关系。在573K以下脱水的氧化镁上〔PPN〕_2〔Ru_3-(CO)_9CCO〕吸附后,其v_(?)=o的红外谱基本保持乙烯酮钌簇合物的原来特征,〔Ru_3(CO)_9-CCO〕~(2-)离子和表面的电荷相互作用只引起线式和桥式CO谱带的轻微位移。抽空脱水温度超过613K时,除了〔Ru_3(CO)_9CCO〕~(2-)的特征光谱外,还出现2068,2030和1999cm~(-1)新谱带,归因于Mg-OH同〔Ru_3(CO)_9CCO〕~(2-)反应部分地形成〔HRu_3(CO)_9CCO〕~-.TPD-IR研究揭示了〔Ru_3(CO)_9CCO〕~(2-)/MgO的热稳定性远大于〔PPN〕_2〔Ru_3(CO)_9CCO〕固体。在CO气氛下,〔Ru_3(CO)_9CCO〕~(2-)同CH_3I很易反应,v_(?)=o谱带的变化说明反应后有乙酰基生成,v_(?)=o谱带出现在1635cm~(-1)。这种含乙酰基的三钌化合物〔Ru_3(CO)_9CC(O)CH_3〕~-对CO+H_2合成C_2含氧物的机理研究,可能有模型化合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支化型交替聚(苯乙烯-alt-马来酸酐)(BPSMA)在选择溶剂DMF-H2O中自组装制备球形胶束,以之作为新型颗粒乳化剂稳定白油-水体系,探讨胶束浓度和pH对BPSMA胶束乳化性能的影响。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追踪了聚合物溶液自组装过程,粒径及Zeta电位分析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了BPSMA胶束的基本性质;利用光学显微镜分析了乳液性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胶束在固化后的油水界面的形貌。结果表明:BPSMA胶束具有优异的乳化效率,在极低的胶束质量浓度下(0.25~1.00mg/mL)亦可长期稳定白油-水乳液;BPSMA胶束所稳定的乳液具有明显的pH响应性,当pH≤6时,胶束呈球形颗粒状吸附并稳定于油水界面,当pH6时,胶束从油水界面脱离,乳液破乳;此外,BPSMA胶束作为颗粒乳化剂还具备良好的普适性,可以长效稳定碳酸二辛脂、辛酸丙基庚酯、硅油、棕榈酸异辛酯和润肤油脂等。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分析U_3O_8中痕量Sm、Eu、Gd和Dy的IDMS法。在一条灯丝上一次涂样完成4个相对含量10~(-8)的元素测定。方法较简便,测定含Sm、Eu、Gd和Dy分别为8.90×10~(-8)、9.07×10~(-8)、8.65×10~(-8)和8.47×10~(-8)的U_3O_8试样,方法精密度分别为±4.2%、±3.5%、±4.8%和±4.1%。本法与其他方法相比结果相符。测Gd,~(176)〔~(160)Dy~(16)O〕~+与~(176)〔~(160)Gd~(16)O〕~+有叠加。通过测定~(160)Dy~+峰高计算出~(176)〔~(160)Dy~(16)O〕~+峰高,从而校正~(176)〔~(160)Gd~(16)O〕~+峰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1HNMR弛豫、自扩散系数和二维相敏(2DNOESY)实验研究了正十四烷基硫酸钠[n-CH3(CH2)13OSO3Na(STS)]和正十四烷基聚氧乙烯醚(3)[n-CH3(CH2)13O(C2H4O)3H(C14E3)]在溶液中的自聚集以及二者混合后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STS与C14E3混合后存在相互作用,并形成混合胶束;弛豫实验表明,混合胶束中STS疏水链质子运动更加受阻,C14E3的α-(4″)和β-CH2(3″)处链堆积紧密.C14E3的亲水端(CH2CH20)3链卷曲紧贴在疏水壳表面外链堆积较紧密处.自扩散系数测量表明,混合胶束比单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大.单一非离子型胶束和混合胶束的亲水端(CH2CH20)3(5″)链构成相应较软和松散的外壳.单一C14E3在极性溶剂氯仿溶液中,质子运动比在水中自由度大,但2DNOESY谱中出现了少量分子间的交叉峰,也可能形成了一些小的聚集体.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以水溶性铑-膦配合物RhCl(CO)(TPPTS)2为催化剂,三苯基膦三磺酸钠(TPPTS)为配体,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存在下,水/有机物两相催化体系中,1-十二烯甲酰化反应与CTAB浓度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揭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该反应体系中的动力学作用机理,分别应用分光光度法和光散射法,测定了1-十二烯在CTAB胶束中的增溶曲线和铑民位催化剂、配体TPPTS和1-十二烯对CTAB胶束摩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长烯烃烯氢甲酰化两相催化反应具有加速作用,可能是由于;(1)催化剂及配体吸附于胶束界面并富集;(2)烯烃增溶于胶束内核,容易与催化活性物种发生配位反应。  相似文献   

18.
利用表面张力和荧光方法研究了表面活性素(surfactin)与3种长链烷基苯磺酸盐C16ABS、C17ABS和C18ABS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了混合体系吸附单层和混合胶束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参数(βσ和βm)以及热力学性质。负的相互作用参数表明,尽管表面活性剂均为负离子型,存在静电排斥,但是混合后两者之间的排斥作用减弱,从而产生增效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烷基苯磺酸盐与surfactin在混合吸附单层和胶束中形成了一种既能减弱头基间静电排斥又能增强疏水链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结构所致。荧光结果显示,混合表面活性剂能形成更紧密、体积更大的聚集体,并且在高烷基苯磺酸盐含量时可能存在大型的棒、层状胶束或囊泡。  相似文献   

19.
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和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在分光光度法中,最基本的规律是Lambert-Beer定律,即称为克分子吸收系数。ε数值的大小,通常是显色反应灵敏度的标志,ε值越大,表示灵敏度越高。过去,人们没有从理论上搞清ε的本质,常企图借实验方法的改进,无限地提高值。直到1950年,有人研究了光吸收度和分子截面积之间的关系,得到下列关系式:式中〔ε〕=理论上可能达到的最大的克分子吸收系数; 〔a〕=显色分子的平均截面积。对于简单分子来说,〔a〕通常为10埃~2数量级,亦即10~(-15)cm~2,代入上式,公式(2)不仅从理论上阐明了显色反应可  相似文献   

20.
利用二维晶格模型和相分离模型,由正规溶液理论首先推导出了二元表面活性剂形成混合胶束的分子交换能(ε~m)与混合胶束中组分A的超额化学位(μ^E~m~,~A)的关系式:μ^E~m~,~A=ε~m~gN~0(1-x~A)^2。然后导出ε~m与混合胶束中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参数(β~m)的关系:ε~m=gRTβ~m/N~0。用该结论对皂荚素(GS)与十二烷基磺酸钠(C~1~2H~2~5SO~3Na)、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C~1~2H~2~5(OC~2H~4)~3SO~4Na]、全氟辛酸钠(C~7F~1~5CO~2Na)、十二烷基脂肪醇聚氧乙烯(9)醚[C~1~2H~2~5(EO)~9OH]、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C~8H~1~7Ph(EO)~1~0OH]及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6H~3~3NMe~3Br)等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研究和计算表明:含皂荚素的二元表面活性剂形成的混合胶束,ε~m均为负值,表面活性剂分子间具有较强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