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三七水溶性成分中首次分离得到一个多羟基吡嗪衍生物.该化合物经MS,NMR,1H-1HCOSY,13C-1H COSY和HMBC等鉴定其结构为2-(1',2',3',4-四羟基丁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对该分离样品进行了合成对照和药理活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用氘代吡啶和三甲基膦(TMP)作为碱性探针分子,用1H和31P魔角旋转(MAS)NMR谱对脱铝和未脱铝微孔HY分子筛中的Br(o)nsted酸(B酸)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在脱铝HY中,吸附探针分子后的B酸量比吸附前的要多,而在未脱铝的HY样中,吸附吡啶分子前后测得的B酸量基本一致,证实了在微孔分子筛中存在碱"诱导"B酸位,即靠近铝的端位SiOH能在碱性探针分子的诱导下形成桥式羟基(SiOHAl).对这种碱"诱导"B酸位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N-(邻氯苯基)氨基乙酸铜(Ⅱ)和N-(邻甲基苯基)氨基乙酸铜(Ⅱ)的单晶体,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并对其电子结构进行EHMO计算。N-(邻氯苯基)氨基乙酸铜(Ⅱ)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a.a=8.786(4),b=7.777(2),c=11.956(2)Å,β=96.01(3)°,V=812.4Å3,Z=2,Dc=1.77g·cm-3;N-(邻甲基苯基)氨基乙酸铜(Ⅱ)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a,a=8.925(6),b=7.973(8),c=11.856(9)Åβ=96.23(6)°,V=838.6Å,Z=2,Dc=1.55g·cm-3。两配合物互为异质同晶。配合物中,铜原子为分子的对称中心,并与两个配位体的两个羧基氧和两个氨基氮原子形成四方形配位结构,平均Cu-O键长为1.902Å,Cu-N为2.050Å。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在配位键的形成中,铜原子的d轨道的作用均不大,但配体中苯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对Cu-N键强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1,10-菲咯啉-5,6-二酮2,9位双噻吩的扩展策略,设计合成了2个化合物12.有趣的是,在大位阻双齿螯合配体2的配位化学研究中发现,只有铜(Ⅱ)离子生成了稳定的配合物3·H2O.此外,对2,2·CHCl3和3·H2O的X-射线单晶结构研究表明,为了克服空间位阻以满足中心铜(Ⅱ)离子的配位构型要求,1,10-菲咯啉-5,6-二酮及其2,9位取代的2个噻吩环之间的二面角分别从自由配体中的1.9(2)°、5.2(6)°和25.3(3)°、34.9(3)°增加到了铜(Ⅱ)配合物中的5.6(2)°、6.5(6)°和27.2(3)°、38.2(3)°.  相似文献   

5.
利用1,4-二-(4-羧基吡啶基)丁烷(L)合成了铜(Ⅱ)、银(I)的配合物[[CuL(H2O)3]·2(H2O)·2(NO3)}n(1)、{[AgL]·(H2O)·  相似文献   

6.
以2,6-吡啶二甲酸为原料,经酰化、酯化、胺解、亲和加成合成2,6-吡啶二甲酰肼-2-羟基萘甲酰腙(L1)。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荧光寿命方法研究了酸碱对L1互变异构的影响及L1、Cu(Ⅱ)、铜运输蛋白(copper trafficking protein,apoCopC)三者的相互结合。结果表明,在pH=7.4、50 mmol·L-1 Tris-HCl缓冲条件下,L1可分别与Cu(Ⅱ)、apoCopC结合形成1:1的配合物,条件结合常数分别为3.32×106 mol-1·L和4.01×105 mol-1·L;而Cu(Ⅱ)-L1与apoCopC结合形成1:1复合物的条件结合常数为8.09×105 mol-1·L。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分子对接模拟表明,L1结合在apoCopC的N端,光谱滴定证实L1、Cu(Ⅱ)、apoCopC可形成以Cu(Ⅱ)为中心的三元配合物。  相似文献   

7.
以2,6-吡啶二甲酸为原料,经酰化、酯化、胺解、亲和加成合成2,6-吡啶二甲酰肼-2-羟基萘甲酰腙(L1)。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荧光寿命方法研究了酸碱对L1互变异构的影响及L1、Cu(Ⅱ)、铜运输蛋白(copper trafficking protein,apoCopC)三者的相互结合。结果表明,在pH=7.4、50mmol·L-1 Tris-HCl缓冲条件下,L1可分别与Cu(Ⅱ)、apoCopC结合形成1:1的配合物,条件结合常数分别为3.32×106mol-1·L和4.01×105mol-1·L;而Cu(Ⅱ)-L1与apoCopC结合形成1:1复合物的条件结合常数为8.09×105mol-1·L。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分子对接模拟表明,L1结合在apoCopC的N端,光谱滴定证实L1、Cu(Ⅱ)、apoCopC可形成以Cu(Ⅱ)为中心的三元配合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合成了铜(Ⅱ)与2-[(邻羟苄叉)胺基]酚和吡啶混配型配合物。通过四园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结构。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a21。晶胞参数:α=9.808(1)Å,b=11.430(3)Å,c=13.436(2)Å,V=1506.2Å3,Z=4,Dc=1.56/cm3,用DTA和TG技术对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Ti促进的Co-Mo耐硫变换催化剂TPS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程序升温硫化(TPS)技术研究了TiO2对耐硫催化剂活性组分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1)添加适量的TiO2可以显著降低MoO3及CoO的硫化温度,缩短硫化时间,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硫化性能;2)可以提高活性组分对硫化氢的吸附,从而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容硫"能力,使得催化剂对H2S浓度的依赖性显著降低.此外,试验还就硫化及CO变换反应过程、活性组分之间以及活性组分与TiO2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讨论,并结合试验结果提出了TiO2对催化剂性能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产率,以5,6-二胺-1,10-邻菲咯啉与1,10-邻菲咯啉-5,6-二酮反应,合成了配体四吡啶[3,2-a2',3'-c3",2"-h2"',3"'-j]吩嗪(tpphz)。以此配体为桥合成了钴㈣、镍(Ⅱ)为中心金属的三种新的双核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子核磁共振、热重分析、中心金属滴定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研究了其紫外和荧光光谱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