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颗粒材料中致密波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一维两相流模型与相应颗粒构形应力函数,研究了致密波的形成及其结构.用简化两相流模型系统地讨论致密波对有关因素的依赖关系.分析指出:小于基体材料音速的致密波仅能在非理想颗粒材料中存在,从波前到波后,所有状态物理量光滑过渡.大于基体材料音速的致密波,波头可能存在间断.应力函数与致密粘性确定后,致密波速度决定致密波结构、宽度、终态压实度.采用一维两相流模型模拟了活塞驱动颗粒床形成致密波这一动态过程.用线方法(MOL)对该方程组求数值解.计算表明,经过短暂的非稳态过程,颗粒床中形成一稳态致密波.分析了活塞速度与初始孔隙率对致密波结构的影响,并对简化两相流模型与两相流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2.
波作用量守恒原理在波流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涛  李家春 《力学学报》1996,28(3):281-290
波和流相遇后,经过相互作用产生稳定的波流场.基于波作用量守恒原理,本文提出了解决Stokes波与指数剖面流同向或反向相遇过程中波传播特性改变问题的五阶理论,给出了这种相互作用前后波参数间的关系和相应流场的变化,并与线性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波流同向时,波变平缓;当波流反向时,波明显变陡.随着波流强度的增加,非线性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明显,尤其当波同反向流相遇时,波幅显著增大,这时必须用非线性理论来考虑波流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常军  许金泉 《力学学报》2005,37(2):249-256
基于弹性动力学的线性理论,建立了涂层材料中广义瑞利波传播的理论分析模型,并 且由波动方程和边界条件推导了波的频散方程.分析了慢层和快层对相速度频散的影响,给 出了不同层厚-波长比和不同涂层-基体密度比情况下广义瑞利波相速度的理论解.算例分 析分别比较了慢层和快层结构中波的相速度、群速度,以及随深度衰减的位移与应力振 幅.另外,相速度曲线和位移振幅曲线与文献中给出的结果吻合,验证了理论模型和分析过 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应力波界面透反射行为对分层黏弹性颗粒材料细观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推导了界面透反射系数的理论表达,并建立了单频应力波入射和多频应力波入射两类条件下分层黏弹性颗粒材料的细观动力响应模型.典型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单频应力波入射时,上层颗粒动力响应形成“驻波”现象;双频应力波入射时,上下层颗粒动力响应均形成“行波”现象;两类条件下,分层界面处相邻颗粒的位移振幅均出现明显突变.以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基床为应用场景,分析基床填料刚度、阻尼系数及密度等参数对界面透反射特性的影响规律,探讨分层颗粒材料动力变形的调控思路,即增加基床表层填料的刚度、阻尼系数及密度,或减小基床底层填料的密度等措施可实现增益透射、抑制反射目标.此外,动力变形调控时还需控制路基颗粒材料固有频率远离动载激振特征频率.  相似文献   

5.
刘凯欣  刘颖 《力学学报》2003,35(4):469-473
为了深入研究液饱和多孔介质中应力波的传播,提出了三维两相细观计算模型.基于此模型。应用Galerkin余量法并计及流-固耦合界面的耦合效应,利用直接耦合的技术,开发了三维流-固混合显式动力有限元计算程序.在此基础上对冲击载荷作用下液饱和多孔介质中三维应力波的传播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详细讨论了孔隙率,孔隙形状等因素对应力波传播主导波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前有关圆柱结构中的环向SH波研究仅限于实心柱体与圆柱壳体结构。由于无法直接获得圆柱洞体中传播的SH表面波的解析解,对比研究了实心柱体和多种不同类型的圆柱壳体中的环向SH波,从波结构、应变能密度幅值分布与壳体厚度的关系讨论洞体内SH表面波的存在性。建立柱坐标系下均匀弹性材料与功能梯度材料环向SH波的波动方程;分别求得方程的贝塞尔函数解和幂级数渐近解;进一步计算得到其频散曲线、波结构与应变能密度幅值。结果表明:幂级数方法可用于计算圆柱型结构中的变系数波动方程,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圆柱型结构中环向SH波的能量集中在外表面或次外表面,并随着壳体厚度的增加,能量集中现象更为明显;通过应变能密度幅值分布规律推论出圆柱洞体内表面无法传播环向SH表面波。最后,针对均质结构和梯度结构,采用反证法证明了无法得到满足洞体内SH表面波衰减条件的解析解,从而证明了该推论。  相似文献   

7.
柱体形状对气液两相涡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验研究了柱体形状对气液两相涡街的影响,得出了在气液两相流中的最佳涡街发生体和发生两相涡街时,两相斯托拉赫数,来流截面含气率,水流量三者之间的关系。试验工质为水和空气,混合物流动方向垂直向上。参数范围:相对压强0.0-0.2MPa;来流截面含气率0.0-0.35;水流量0.0-26m3/h。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埋入式气源激励圆柱形容器内液体重力波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做了水力模型实验研究.针对两类喷嘴布列,实验结果给出了基本波型的激励与液体深度、喷嘴位置布列变化以及气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埋入式气源激励圆柱形容器内液体重力波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做了水力模型实验研究.针对两类喷嘴布列,实验结果给出了基本波型的激励与液体深度、喷嘴位置布列变化以及气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香港元朗地区发育有大量的大理岩, 它的力学性质直接影响该区的建筑安全。我们采用超声测量技术、单轴压缩试验和岩石薄片的镜下观测等方法了解其内部的结构变化及其力学性质。得出的结论是:该区的大理岩力学性质变化很大。一般的说, 致密的黑色大理岩超声波速度高, 抗压强度大且具有脆性特征, P波速度6.2~6.5km·s-1, S波速度3.0~3.60km·s-1, 抗压强度在88~166MPa;而那些颗粒较粗的白色或灰色大理岩, 超声波速度变化很大, 抗压强度小且具有韧性特征, P波速度在4.2~6.9km·s-1, S波速度2.4~3.20km·s-1, 抗压强度在52~63MPa之间。P波速度与裂隙密度成反比关系。抗压强度与裂隙密度成线性反比关系, 而且对脆性大理岩, 其曲线斜率要比韧性大理岩的曲线斜率大出许多倍。  相似文献   

11.
脉搏波既不可简单地理解为可压缩血液流体中的压力纵波,也不可简单地理解为沿固体血管传播的涨缩位移横波,而是超乎普通想象的流-固耦合和纵波-横波耦合的复杂波。从分析耦合本构关系的新途径出发,本文中提出了一个流-固耦合/纵波-横波耦合的串联模型,可为解读“位数形势”中医脉诊提供更丰富的信息。结果表明,脉搏波耦合系统的等效体积压缩模量Ks以及相应的耦合系统脉搏波传播速度cs主要依赖于两个无量纲参数:血液-血管模量比Kb(p)/E(p)和薄壁血管径厚比D(p)/h0,它们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脉搏位置而异。文中定量分析了它们对cs的影响,显示人体的Kb/E值在103数量级,从而cs值在100~101 m/s数量级,以适应人体生理生化反应。由临床有创测量,证实脉搏体积横波与脉搏压力纵波是相耦合地以相同速度传播;还显示脉搏波是在其波阵面上具有氧合生化反应的“生物波”。此外,还讨论了“脉压放大”现象与非线性本构关系和与血管分叉处加载增强反射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Lewis关于重搏波形成的假设。  相似文献   

12.
两相介质中波在平面界面上的反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Biot多孔介质中的波动方程,根据各种界面条件导出了波在两相介质各种界面上反射的一般计算公式。作为例子,数值计算了P1波入射于几种典型界面时,P1、P2和S波的反射系数与频率、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种波的反射系数与入射角、频率有关系,若把多孔介质当作单相均一固体处理,将会得到显著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黄虎 《力学学报》2003,35(4):461-464
为刻划近岸波-流-海底相互作用耗散动力系统的多种复杂作用机制,着眼于波浪对近岸大尺度变化环境流作用和考虑多变海底地形(可典型地刻划为由慢变水深和快变水深构成)的影响,由基于黏性流体Navie-Stokes方程的平均流方程,建立了近岸耗散动力系统的广义波作用量守恒方程,从中提出垂向速度波作用量和耗散波作用量这两种新概念,使得它们和经典的波作用量相互间达成了一种互补、协调而又主次分明的更为广泛的守恒形式.从而把波作用量这一经典概念从理想的平均流守恒系统引申到实际的平均流耗散系统(即广义守恒系统)中去,为解释沿岸过程和应用于近海、海岸工程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小尺度波(扰动波)迭加在大尺度波(未受扰动波)上形成的波动一般之为“骑行波”。研究了有限可变深度的理想不可压缩流体中的骑行波的显式Hamliltn表示,考虑了自由面上流体与空气之间的表面张力。采用自由面高度和自由面上速度势构成的Hamilton正则变量表示骑行波的动能密度,并在未受扰动波的自由面上作一阶展开。运用复变函数论方法处理了二维流动。先用保角变换将物理平面上的流动区域变换到复势平面上的无限长带形区域,然后在复势平面上用Fourier变换解出Laplace方程,最后经Fourier逆变换求出了扰动波速度热所满足的积分方程。作为特例考虑了平坦底部的流动,导出了动能密度的显式表达式。这里给出的积分方程可以替代相当难解的Hamilton正则方程。通过求解积分方程可得出agrange密度的显式表达式。本文提出的方法约研究骑行波的Hamilton描述以及波的相互作用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助于了解海面的小尺度波的精细结构。  相似文献   

15.
考虑虚拟质量力、管道特性、频率、空隙率等因素,建立气液双流体压力波速模型,结合小扰动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虚拟质量力的两相压力波色散经验模型,与前人气液两相流(12.5%空隙率)中波色散实验测试数据对比是一致的,且经验公式也可达到准确求解压力衰减系数的目的.对控压钻井两相压力波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随系统压力的增大,压力波衰减系数呈现减小趋势,随节流阀动作频率增大、温度增大,压力波衰减系数呈现增大趋势;(2)随空隙率增大,压力衰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空隙率在8%≤φ≤40%区间,两相压力衰减系数存在最大峰值,当压力为0.2 MPa时,空隙率在19.5%时达到峰值2.78 dB/m;(3)在低频下,波色散主要受相间机械及热力学平衡机制的制约,波色散现象明显;在高频下,相间来不及进行动量及能量交换,气液状态达不到有序的状态,因而波色散现象不明显;(4)不考虑虚拟质量力,两相压力衰减系数呈现增大趋势,波色散现象显著性下降.  相似文献   

16.
气相爆轰物理的若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爆轰现象的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爆轰物理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本文从爆轰波的经典理论、胞格爆轰波的多波结构、气相爆轰波形成机理、气相爆轰波传播机制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的若干研究进展,评述了这些进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并探讨了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这些研究进展主要包括:CJ(Chapman-Jouguet)理论和ZND(Zel'dovich,von Neumann,D?ring)模型、爆轰波多波结构、爆轰胞格特征、直接起爆和爆燃转爆轰过程、热点起爆机制、爆轰波稳定性、扰动爆轰波的传播等.爆轰波是以超声速传播的自持燃烧现象,涉及了激波相互作用、燃烧化学反应、湍流扩散和流动不稳定性等复杂的气动物理过程,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科理论意义.另外,爆轰燃烧具有高效的热化学能释放特点,在先进的热力推进技术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背景,因此相关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两相介质中波在平面界面上的反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Biot多孔介质中的波动方程,根据各种界面条件导出了波在两相介质各种界面上反射的一般计算公式。作为例子,数值计算了P1波入射于几种典型界面时,P1、P2和S波的反射系数与频率、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种波的反射系数与入射角、频率有关系,若把多孔介质当作单相均一固体处理,将会得到显著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预爆管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爆轰波发动机的起爆过程中,但是在超音速来流中基于预爆管技术起始爆轰波的研究并未被广泛地开展。基于此,本文中数值研究了横向超音速来流对半自由空间内爆轰波的衍射和自发二次起爆、及管道内的衍射和壁面反射二次起爆两种现象的影响。数值模拟的控制方程为二维欧拉方程,空间上使用五阶WENO格式进行数值离散,采用带有诱导步的两步链分支化学反应模型。所模拟的爆轰波具有规则的胞格结构,对应于用惰性气体高度稀释过的可爆混合物中形成的爆轰波。结果表明:在半自由空间内,在本文所模拟的几何尺寸下,爆轰波并未成功发生二次起爆现象,但是爆轰波的自持传播距离随着横向超音速来流强度的增强而增加。在核心的三角形流动区域外,波面诱导产生了更多的横波结构;在管道内,横向的超音速来流在逆流侧对出口气流产生了压缩作用,能有效提高波面压力,因此反射后的激波压力也比较高。在同样的几何尺寸下,爆轰波在静止和超音速(Ma=2.0)气流中分别出现了二次起爆失败和成功两种现象,这是由于在超音速来流中化学反应面的褶皱诱导产生了横波结构,横波与管壁以及其他横波之间的碰撞提高了前导激波的强度,并最终促进了爆轰波在超声速流主管道内的成功起始。  相似文献   

19.
黄虎 《力学学报》2003,35(5):606-609
在海洋水域,界面波对大尺度变化流的作用是一种典型的分层流动现象.考虑一不可压缩、无黏的分层势流运动,建立了一个在非平整运动海底上的n层流体演化系统,并对其进行了Hamilton描述.每层流体具有各自的常密度、均匀流水平速度,其厚度由未扰动和扰动部分构成.相对于顶层流体的自由表面,刚性、运动的海底具有一般地形变化特征.在明确指出n层流体运动的控制方程和各层交界面上的运动学、动力学边界条件(包含各层交界面上张力效应)后,对该分层流动力系统进行了Hamilton构造,即给出其正则方程和其下述的正则变量:各交界面位移和各交界面上的动量势密度差。  相似文献   

20.
两参数轴向冲击载荷作用下圆柱壳弹塑性动力屈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圆柱壳在两参数轴向冲击载荷下的弹塑性动力屈曲问题,基本控制方程由弹塑性连续介质中关于加速度的最小原理获得,本构关系采用增量理论。研究表明:屈曲过程可划分为两相,两相之间由临界时间t表征,并分别讨论了应力波对屈曲的影响,压缩波与弯曲波的相互作用及几何尺寸,材料参数,初始缺陷,载荷峰值及持续时间等诸多因素与动力屈曲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