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硬质WC粒子增强镍基合金喷熔层耐磨粒磨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WC粒子增强镍基合金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复合材料,研究了硬质WC粒子的尺寸、含量、几何形状和镍基合金的化学组成等因素对喷熔层耐磨粒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的试验条件下,当WC粒子为球形,质量分数为50%,粒子的平均尺寸为200μm和镍基合金为Ni60时,喷熔层的耐磨粒磨损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
含碳化钨硬相镍基涂层耐磨粒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王慧  夏为民 《摩擦学学报》1995,15(3):211-217
为了改善沙漠地区用汽车发动机缸套/活塞环系统的抗磨粒磨损性能,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对3种含不等量硬质相WC颗粒的镍基复合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且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涂层表面进行了观察,在此基础上又对其抗磨粒磨损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与讨论。Falex试验结果表明,含WC硬质相的镍基复合涂层的抗磨粒磨损性能明显地比常用缸套/活塞环材料碳铸铁的好,适用于磨粒磨损十分严重的沙漠地区车辆汽  相似文献   

3.
不同基体高铝青铜等离子喷焊层组织与摩擦磨损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等离子喷焊技术在不同基体上制备耐磨高铝青铜喷焊涂层,研究喷焊层与基体之间元素扩散对喷焊层组织的影响,并在室温条件下采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喷焊层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而分析喷焊层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三种基体喷焊层在干摩擦条件下摩擦磨损机理存在明显差异,45钢基体喷焊层中团聚状k相易与对摩件发生黏着,脱落成为磨粒,导致严重的磨粒磨损,摩擦系数大;ZQAl9-4铝青铜基体喷焊层中脆性共晶组织(α+γ2)呈网状分布,断裂韧性对材料的磨损起支配作用,主要磨损机制为疲劳磨损与磨粒磨损;T3紫铜基体喷焊层中k相呈细小梅花状,均匀分布在固溶度较大的β'相中,涂层抵抗弹性变形能力提高,疲劳磨损机制得到抑制,摩擦系数小.  相似文献   

4.
FNiWC15喷熔层的显微组织和耐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表面改性是摩擦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喷熔法则是表面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的表面改性技术,为了揭示喷熔层具有优异耐磨性能的原因,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X射线能谱分析,以及无润滑滑动摩擦试验,研究了含15%(wt)WC耐磨相的FNiWC15镍基自熔合金粉末喷熔层的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合金元素分布及其耐磨性,结果表明,FNiWC15喷熔层的组织结构是在树枝状镍基固溶体基体上,弥散分布着微细的WC颗粒,  相似文献   

5.
稀土元素对镍基喷焊合金层摩擦表面形成氧化物膜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稀土元素能够有效地改善镍基喷焊合金层的组织,提高其耐磨性和承载能力.为了弄清稀土元素在镍基喷焊合金层中的作用机理,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俄歇电子能谱仪和二次离子质谱仪等现代分析设备,就稀土元素对镍基喷焊合金层摩擦表面形成氧化物膜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稀土元素能够明显增大喷焊合金层摩擦表面氧化物膜的厚度,并在氧化物膜与基体之间产生富集,这对提高喷焊合金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改善喷焊合金层的耐磨性和承载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W18Cr4V钢离子氮碳共渗-离子渗硫复合处理渗层的摩擦磨损性能.在环-块摩擦磨损试验机上测定复合渗层与GCr15钢对摩时的摩擦系数,在往复式滑动磨损试验机上进行磨损试验.采用扫描电镜(SEM)对磨损表面进行形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渗层与GCr15钢对摩时的摩擦系数比未处理的W18Cr4V钢与GCr15钢的低.由于复合渗层中的氮碳化合物和硫化物降低了摩擦系数和粘着倾向,复合渗层的耐磨性高于未处理的W18Cr4V钢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Si3N4基陶瓷和Ti(CN)基陶瓷分别与1Cr18Ni9Ti不锈钢在干摩擦条件下对摩时的磨损行为,并且通过销-盘磨损试验和磨损表面形貌分析等,提出了这2种陶瓷的磨损机理:Si3N4基陶瓷主要是在磨损表面发生偶件材料1Cr18Ni9Ti粘着层的粘着与剥落,同时陶瓷中的Si向粘着层发生扩散转移,并在粘着层表面下20~30μm深度范围内产生裂纹和断裂而导致磨损;Ti(CN)基陶瓷在发生粘着层的粘着与剥落的同时,还由于摩擦温度很高引起陶瓷表面熔化,熔融状的陶瓷被挤走或冷凝收缩产生裂纹和断裂而导致磨损  相似文献   

8.
45#钢渗硼层的脆性对其耐磨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MM-200 型磨损试验机研究了固体硼铬稀土共渗降低渗硼层脆性对其磨损特性的影响,同时对磨损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脆性下降42.8% 时,渗硼层的耐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性能分别提高0.26~0.60、0.27~0.80 和0.86~1.16 倍;脆性的降低使渗硼层在压应力和切应力下的压痕断裂、柱状晶折断和浅层剥落现象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9.
通过金相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以及在无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对比试验研究,考虑了稀土氧化物CeO2添加量对(Fe,Cr,Ni,W,Mo)80(B,Si,C)20铁基非晶自熔合金粉末喷涂-激光重熔涂敷层的显微组织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Ni—Cr—B—Si合金粉末等离子喷涂层的高温滑动磨损特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Ni-Cr-B-Si合金粉末等离子喷涂层的高温滑动磨损特性,并与5CrNiMo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由于磨损机制不同,在相同温度下涂层的磨损率比5CrNiMo钢低得多。涂层的磨损机制在500-550℃之间主要为塑性变形,550℃以上则表现为粘着磨损和硬质相脱落。  相似文献   

11.
电刷镀镍/镍包纳米Al_2O_3颗粒复合镀层微动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电刷镀技术制备了含有镍包纳米 Al2 O3颗粒的镍基复合镀层 .与快速镍镀层对比考察了该复合镀层高温硬度的变化 ,同时还从微动磨损角度考察了该复合镀层耐磨性和摩擦系数的变化 .结果表明 :与快镍镀层相比 ,镍 /镍包纳米 Al2 O3复合镀层具有更高的高温硬度和更好的抗微动磨损性能 ;复合镀层在 40 0℃左右表现出较明显的强化趋势 ,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纳米 Al2 O3颗粒使复合镀层的结构致密和细化 ,在磨损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减轻粘着和降低摩摩的作用 ;复合镀层的微动磨损机理主要为粘着磨损 .  相似文献   

12.
通过台架试验测得凸轮机构的凸轮转动轴在实际工况下的载荷谱. 然后,结合载荷谱和机构几何尺寸进行力学分析,得到凸轮轮廓上的载荷分布. 针对机构关键摩擦副在最大载荷附近发生严重磨损的问题,以载荷分布为基础,通过UMT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模拟机构实际接触情况的试样试验,探究摩擦副材料的摩擦学行为,优化摩擦副材料. 结果表明:摩擦副材料的摩擦学行为与其硬度和韧性都有关系,在韧性无较大差别时,硬度较高的材料耐磨性较强. 对于硬度较低、韧性较高的材料,摩擦时会在其表面形成黏着层,减缓其进一步磨损,但是摩擦系数较高. 试验预测在以减缓凸轮转动轴阻力增长为目的下,凸轮、滚子和滚子轴材料分别为TC4、022Cr12Ni9Cu2NbTi和07Cr17Ni7Al时,其效果最好. 后经原尺寸机构实际工况试验,验证了预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微突体在TiNi形状记忆合金表面的压入过程,研究了伪弹性应变、伪弹性模量和相变启动应力等参数对TiNi合金抗磨性能的影响,并初步确立了TiNi形状记忆合金耐磨材料设计准则.结果表明:伪弹性应变对TiNi形状记忆合金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最显著;就TiNi形状记忆合金耐磨材料的设计而言,应当强调提高伪弹性应变、降低伪弹性模量、增加相变启动应力;同时满足上述3方面要求的TiNi形状记忆合金的耐磨特性最优.  相似文献   

14.
于宗汉  王铀 《摩擦学学报》1993,13(2):121-130
本文采用(Fe,Cr,Ni,W,Mo)_(80)(B,Si,C)_(20)铁基非晶自熔合金粉末对20钢材进行了热喷涂、喷熔和激光涂敷等表面处理,研究了这3种涂层的显微组织、成分及硬度分布和耐磨性。作者指出,喷涂层由于层内有一定数量高硬度的合金非晶质点存在,其耐磨性是钢基体的4.9倍;喷熔层内合金晶化产生的晶粒细小,合金元素能起固溶强化作用,也能生成化合物产生弥散硬化作用,故此耐磨性是钢基体的6.3倍;激光涂敷层除所含合金元素产生的固溶强化和弥散硬化作用外,表层组织为高硬度的枝晶+共晶和马氏体,故其耐磨性是钢基体的8.8倍。  相似文献   

15.
稀土对等离子喷涂镍—碳化钛陶瓷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用销盘摩擦磨损试验机模拟齿面的相对滑动,经测定摩擦系数和上下试样的磨损体积损失、涂层的金相分析,磨痕形貌及成分的扫描微镜观察及分析,研究硅铁稀土混合物对高能等离子喷涂金属陶瓷涂层摩擦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稀土使涂层致密性提高,摩擦系数有所降低,上下试样的磨损体积损失分别减小33%和74%,摩擦副表面温升降低,表明添加稀土有且于在涂层表面形成连续的氧化膜,从而防止胶合并提高耐磨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法分别以纳米和常规喂料制备出2种WC—Co涂层,在SRV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2种涂层在干摩擦和水环境中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在干摩擦和水环境中,纳米WC—Co涂层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小于常规WC—Co涂层;纳米和常规WC—Co涂层的磨损机制差异不大,在干摩擦下其磨损机制主要以粘着磨损、剥落和磨粒磨损为主;在水环境中,WC—Co涂层与Si3N4配副时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较与不锈钢球配副时高,2种摩擦副的磨损机理有所不同,前者主要以剥落和疲劳磨损为主,后者主要以粘着磨损为主,伴有轻微的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17.
WC/Ti合金在水基润滑剂润滑下的摩擦磨损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分子改造在添加剂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制备出了水溶性润滑添加剂.在 Tim ken 试验机上考察了 W C/ Ti合金体系在水基润滑剂润滑下的摩擦磨损行为及其摩擦化学反应机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征 W C 涂层磨损表面,结果发现在涂层表面有明显的 Ti转移,并形成多元氧化物.表明在水基润滑条件下摩擦过程中发生摩擦氧化反应,而多元氧化物层的性质是影响粘着磨损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电刷镀镍/镍包纳米Al2O3颗粒复合镀层微动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64,自引:9,他引:55  
应用电刷镀技术制备了含有镍包纳米Al2O3颗粒的镍基复合镀层。与快速镍镀层对比考察了该复合镀层高温硬度的变化,同时还从微动磨损角度考察了该复合镀层耐磨性和摩擦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快镍镀层相比,镍/镍包纳米Al2O3复合镀层具有更高的高温硬度和更好的抗微动磨损性能;复合镀层在400℃左右表现出较明显的强化趋势,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纳米Al2O3颗粒使复合镀层的结构致密和细化,在磨损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减轻粘着和降低摩擦的作用;复合镀层的微动磨损机理主要为粘着磨损。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hermal spray process and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with the residual stresses that arise when a steel-alloy coating is sprayed onto a copper-alloy substrate. This material combination was used recently to enhance the thermal and mechanical efficiency of the pressure die casting process. A difficulty with the spraying of steel on copper is the attainment of appreciable thickness of the coating due to debonding during the thermal spraying process. Prominent among possible causes of debonding is residual stress, which is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presented in the paper.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thermal spray process is performed using experimentation, simplified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finite element mode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sidual stress for a range of process parameters, i.e. deposited layer thickness, interval of layer deposition and the number of layers in a coating (i.e. block deposition versus multilayer deposition for a desired coating thickness) is recorded. The results from the three investigation methods agreeably indicate a progressive change in average interfacial residual stress from compressive towards tensile with increase in thickness of deposited layer; and a tensile interfacial stress in a two-layer coating, which increases with increase in interval of deposition between the two layers. On the whole, the observations from the results suggest an increase in potential for coating debonding with increase in both deposited layer thickness and layer deposition interval. The results further suggest higher potential for coating debonding with block deposition compared to multilayer deposition for a desired coating thick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