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薛建阳  赵鸿铁  杨勇 《力学季刊》2002,23(4):583-588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上部多层砌体房屋,属于混凝土—砌体混合结构的范畴。这种建筑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且较纯框架结构经济,特别受到房屋开发商的青睐,在相对落后和不发达地区尤为适用。为了研究这类结构在地震区的适用性,作者在现有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给出了这种结构的动力计算模型和特征点参数的取值方法,并编制了结构从受荷到破坏的全过程弹塑性分析程序。同时,结合工程实例,计算了六种不同侧向刚度比条件下结构的弹塑性动力反应。根据计算结果的分析,认为新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对于砌体过渡层与第二层框剪层的侧向刚度比限值偏小,并提出了合宜的刚度比取值范围,可供设计人员在抗震设计时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邹祖军 《力学季刊》2003,24(1):120-123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中,对具有大型污水池的多层结构的水平抗震计算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进行水平抗震计算的随意性很大。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本文提出了计算具有大型污水池的多层结构的水平抗震计算方法。文中指出。在计算具有大型污水池的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应考虑污水池中污水的晃荡力或称污水引起的附加地震作用。文中提出了计算附加地震作用的公式和计算附加质量系数的方法。并用一个工程算例演示了这种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表征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不多,而性能化设计方法需要确定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极限状态.本文根据地铁车站特点,从结构变形性能和止水性能两个方面定义了抗震性能的四个极限状态,并以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特征指标.以上海某多层地铁车站为背景,建立了土-结构二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法研究该类结构的抗震极限状态,建立了增量动力分析法的地震动强度指标结构底部峰值加速度与结构性能指标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关系曲线,给出了该地铁车站结构4个极限状态的最大层间位移角界限值.  相似文献   

4.
-5 表征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不多,而性能化设计方法需要确定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极限状态. 本文根据地铁车站特点,从结构变形性能和止水性能两个方面定义了抗震性能的四个极限状态,并以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 作为特征指标. 以上海某多层地铁车站为背景,建立了土--结构二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法 研究该类结构的抗震极限状态,建立了增量动力分析法的地震动强度指标结构底部峰值加速度与结构性能指标最大层间位移角 的关系曲线,给出了该地铁车站结构4个极限状态的最大层间位移角界限值.  相似文献   

5.
1.概述 按照抗震理论,对于多质点体系的抗震计算,必须首先计算结构的自振频率和振型,然后计算相应于该质点体系频率的地震反应及其组合。虽然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78对上述算法作了明确规定,但鉴于上述方法的手算比较复杂,设计人员很少采用,一般均采用顶点位移法。 本文根据豪尔塞(Holzer)法,编制了微机和袖珍计算机PC-1500上能实现的多层和  相似文献   

6.
底部两层框剪砖房层间侧移刚度比的合理取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佑发  邹银生 《力学季刊》2003,24(1):129-134
底部框剪结构多层砖房在城市建设中应用广泛。这种房屋的特点是由两种承重和抗侧力体系构成的。以典型房屋为基础。编制了剪切型结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通用程序,通过减小剪力墙厚度。数量或材料标号的方法,基佗层的质量和刚度不变,采用多种层间侧移刚度比以及多种层数进行了弹塑性动力分析。讨论了这类房屋相邻层间侧移刚度比的合理取值问题,可供工程设计和编制有关的规范,规程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耸钢筋砼—钢框架组合结构整体模型抗震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首都机场这一典型的高耸钢筋混凝土筒—钢框架组合结构缩尺模型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分析了高耸塔台结构的地震反应和破坏特征,并对这种下部为砼筒体,上部为钢框架结构的锚固连接及钢框架结构层间位移控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提出这类钢—砼组合结构体系抗震计算模型和设计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基于功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思想逐渐被世界各国地震工程界所接受,与现行抗震规范相比,它在遵循“投资—效益”准则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结构在进入弹塑性状态后的表现,并且采用具体的量化指标(结构最大层间变形)来衡量。由于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结构可靠度分析成为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本文以钢框架结构为例,考虑了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包括地震作用、结构构件面积、材料弹性模量、恒荷载和活荷载的随机性,采用概率统计理论中的K—S检验法,对最大弹塑性层间变形的概率统计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给定烈度的地震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最大弹塑性层间变形,在其均值较小时服从极值I型分布,在均值较大时服从极值Ⅱ型分布。以上结论可为研究钢结构弹塑性变形可靠度的近似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受到了工程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者在组合梁、组合柱、组合节点及组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方面的试验研究概况,分析了组合构件的作用机理及地震损伤演化累积效应,讨论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数值模型,包括微观模型、宏观模型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多尺度模型,并阐述了组合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指标及抗震性能水平的确立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受到了工程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者在组合梁、组合柱、组合节点及组合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方面的试验研究概况,分析了组合构件的作用机理及地震损伤演化累积效应,讨论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数值模型,包括微观模型、宏观模型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多尺度模型,并阐述了组合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指标及抗震性能水平的确立方法.  相似文献   

11.
某国际金融中心超高层建筑共113层,结构高度423m。首先,利用SAP2000软件建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基于C#语言开发的导航式接口程序TJU.SAP2ABAQUS将SAP2000模型转换为ABAQUS模型。然后,依据规范进行7°多遇、基本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最后,模拟了超大震作用下该超高层结构的破坏过程。结果表明,(1)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均能满足规范限值要求。(2)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且有较高的安全储备。(3)超大震作用下,结构竖向刚度变化位置是结构潜在的薄弱部位,在抗震设计时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2.
张敏  李阳 《应用力学学报》2016,(6):1071-1078
振动方程阻尼矩阵对于布置了阻尼器框架结构的振型不再具有正交性,传统的振型解耦法已不再适合于该振动方程的求解。本文采用状态方程直接积分法,研究了线性粘滞阻尼耗能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并与SAP2000有限元软件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误差在5%以内;本文也探讨了阻尼器布置方式对框架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减震结构布置阻尼器的楼层,其层间位移角减小较显著;但未布置阻尼器的楼层,其层间位移角较大,甚至会出现层间位移角超过传统抗震结构相应值的现象,因此粘滞阻尼器在结构中应连续布置,不宜在结构中间断;当粘滞阻尼器在结构各楼层均匀布置时,结构各楼层最大位移反应相对传统抗震结构降低很多,约为抗震结构的20%~40%,减震效果较显著,但各楼层阻尼系数可根据均匀布置阻尼器的结构层间位移角优化;阻尼系数优化后,结构各楼层层间位移角差别减小,较为均匀。本文最后提出了线性粘滞阻尼耗能结构地震作用的实用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某国际金融中心超高层建筑共113层,结构高度423 m。首先,利用S A P2000软件建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基于C#语言开发的导航式接口程序TJU .SAP2ABAQUS将SAP2000模型转换为 ABAQUS模型。然后,依据规范进行7°多遇、基本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最后,模拟了超大震作用下该超高层结构的破坏过程。结果表明,(1)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均能满足规范限值要求。(2)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且有较高的安全储备。(3)超大震作用下,结构竖向刚度变化位置是结构潜在的薄弱部位,在抗震设计时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RC延性框架抗震设计方法,选取合理的倒塌机构并用虚功原理将其转化为等效的单自由度系统,针对选取的倒塌机构、设防烈度及场地条件计算刚塑性反应谱并据此计算结构的动力需求。以五层和九层RC框架为算例并与弹塑性时程分析比较,研究表明该方法计算简单,精度可靠,可以满足强烈地震作用下RC延性框架抗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普通节点阻尼器在层间位移角较小时无法充分发挥阻尼器性能的问题,基于杠杆原理提出一种新型位移放大式节点阻尼器。首先介绍阻尼器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并建立数值模型;然后建立含阻尼器的多尺度框架模型,开展结构静、动力弹塑性分析,探讨位移放大阻尼器与无放大阻尼器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放大式节点阻尼器耗能能力为无放大阻尼器的5.7倍;在多遇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相比布置无放大阻尼器的框架结构,布置放大式节点阻尼器的框架结构基底剪力响应分别减少13%、6%,层间位移角分别减少13%、11%,有效提升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6.
建筑场地地震液化危害评价及地基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分析了地基失稳,计算震陷值及差异震陷等地基失效形式和液化土层的隔震作用,研究了液化指数、地基失效、液化土层隔震与多层房屋震害的关系,根据液化土的双重作用原理划分了液化危害等级,并提出了建筑场地地震液化危害评价方法和按“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液化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场地土特性和人工波选择的要求,将地震动作为随机过程,利用修正胡聿贤-周锡元模型以及基于Hartley正交基的地震动随机过程经双调制生成不同场地土特性的人工地震波,以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随机地震反应分析为例,研究了不同场地土特性人工波对结构位移可靠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场地土因素对人工波生成以及结构的动力响应影响较大,不同场地土人工波具有明显的统计学特性,均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选波要求,为最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考虑大量不同场地土效应的地震波生成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场地土特性和人工波选择的要求,将地震动作为随机过程,利用修正胡聿贤-周锡元模型以及基于Hartley正交基的地震动随机过程经双调制生成不同场地土特性的人工地震波,以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随机地震反应分析为例,研究了不同场地土特性人工波对结构位移可靠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场地土因素对人工波生成以及结构的动力响应影响较大,不同场地土人工波具有明显的统计学特性,均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选波要求,为最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考虑大量不同场地土效应的地震波生成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利用拟动力试验对T 型钢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在2 种地震峰值加速度下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 并对比分析了钢框架在柱顶施加竖向载荷和无竖向载荷等2 种工况下的应变、位移和载荷变化, 以及载荷-位移滞回曲线. 结果表明: T 型钢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 滞回性能良好, 抗震能力较强, 且随着地震作用的增大, 钢框架的动力反应增大; 竖向载荷对钢框架的层间位移反应影响较大, 而对节点区域的应变和层间载荷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高拱坝伸缩横缝间布设抗震钢筋的动力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动力非线性子结构理论,对设置伸缩横缝的小湾高拱坝实际工程结构抗震分析中的坝体横缝加抗震钢筋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并建立了坝体伸缩横缝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穿越缝间抗震钢筋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动力非线性子结构法考虑缝间抗震钢筋影响的求解公式;并就正常高水位常与低水位两种水位工况,对坝体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讨论了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抗震钢筋对坝体横缝张开度、坝体应力以及加速度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