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敬爱的导师余瑞璜先生已于1997年5月19日仙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作为他的学生和长期助手,我感到万分悲痛.因当时在美任教,我无法回国参加葬礼,成为终生憾事.  相似文献   

2.
于渌 《物理》2009,38(5)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在前苏联哈尔科夫大学念书时,经常翻阅<实验和理论物理杂志>(ЖЭТФ),发现几乎每期都有一篇,甚至两篇一位名叫ЧжоуГуан-чжао的文章.我看不懂那些研究粒子物理前沿的文章内容,也不知道作者的中文名字,但心里充满崇敬的心情.回国后才知道那就是对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和国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光召同志,当时年仅30岁左右.见到光召是70年代初,杨振宁、李政道先生开始回国访问作报告时,近距离接触则从1977年开始.  相似文献   

3.
<正>我在1956年和张文裕先生初次相识,那时我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张先生1956年从美国回国,到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我和所里几位同事到他在北京中关村的家里看望他。  相似文献   

4.
我于1959年毕业留校即跟随赵凯华老师辅导无线电系58级的电磁学课程,从此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而赵老师也成为我教学工作的启蒙导师.那时候,他留学苏联获副博士回国,而北大老一辈的物理学家黄昆、虞福春、褚圣麟、郭敦仁等人已离开普物教学,他和丛树桐、李椿等人成为普物教学的主角.  相似文献   

5.
我的回忆     
 经历数月的磨难,我终于在1950年11月底回到解放了的新中国.回国时,感到祖国一切都是新的,又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自己向来未曾经过大的场面,又惭愧没有为人民做过多少事,心情很是兴奋与不安,只想尽快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出力.1951年,我开始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由于我感到自己更愿意也更适合做具体的工作,便决定留在了实验室,着手核物理实验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张宗燧是我的二哥,他比我大差不多20岁。在我出生的那一年,他考取了英庚款去英国剑桥大学读博士了。我所知道的有关他小的时候的故事都是从父母的口中得到的。他在英国得到学位以后,留在欧洲继续他的研究工作,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他才不得不回国。  相似文献   

7.
 余瑞璜,1906年3月出生于江西省宜黄县.1929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并获学士学位,1935年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物理学,在诺贝尔奖获得者、X光晶体结构创始人布拉格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于1937年获博士学位.1938年在英国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英国伯明翰大学冶金系进行科学研究.1939年,他携妻室儿女回国,先后在昆明清华金属研究所、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48年,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49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  相似文献   

8.
夏学江先生过世时我不在国内,出国前我打电话给夏先生和他的夫人李教授向他们拜年,当时一切还都正常,不想这竟是我最后一次与夏先生的通话.没能参加夏先生的告别仪式,是我最大的缺憾,而令我稍感安慰的是,回国后参加了夏先生的追思会,得以寄托我对夏先生的思念,这总算在我的内心得到了些许的补偿.  相似文献   

9.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张文裕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2年11月5日20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张文裕同志1910年1月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在E.卢瑟福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核物理研究,1938年取得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文裕同志怀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忱于1938年秋回国.回国后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相似文献   

10.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张文裕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2年11月5日20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张文裕先生1910年1月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在E.卢瑟福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核物理研究,1938年取得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张文裕先生怀着救国救民的满腔热忱于1938年秋回国.回国后先后在四川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张文裕先生再度出国,先后在  相似文献   

11.
我敬爱的导师余瑞磺先生已于1997年5月19日仙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做为他的学生和长期助手,我感到万分悲痛.当时在美任教,重任在身,我无法回国参加葬礼,成为终生憾事.1955年我自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吉林大学金属物理及X光教研室,给先生做助教.先生是X光结晶学的知名  相似文献   

12.
 1942~1946年,我就读于西迁重庆的中央大学物理系。张宗燧先生1936~1938年留学英伦,入卡文迪什实验室,在福勒(Fowler)教授指导下发表了有关稀固溶体的一系列论文,1938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40年回国,被中央大学聘为教授,时年仅25岁。  相似文献   

13.
《物理通报》2005,(9):6-8
彭桓武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们那一时代的很多同学、朋友们的老师.彭先生于1949年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到现在已有56年了.自彭先生回国以来,可以说我一直是长期跟彭先生打交道的学生之一.如果说到我跟彭先生的渊源,还要早一些,早在1949年以前我已经听说过彭桓武先生的大名.  相似文献   

14.
《物理》2021,(8)
正从青丝到白发,我与解思深先生已相识30余年。弹指一挥间,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却从未改变解先生谦逊宽容的品行、脚踏实地的作风以及海纳百川的胸怀。古人有云,以身教者从。解先生之所以能桃李满天下,他的魅力正在于此。指引者,师之功也我和解先生相识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刚从英国回国,加入了郭可信先生的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当时郭先生率领的团队在准晶冶金和晶体学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巅峰,科学仪器厂内的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的电镜设备遥遥领先国内其他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5.
《物理》2012,41(3):158-160
何泽慧生平何泽慧1914年3月5日生于江苏苏州的知识分子家庭,6岁进入振华女子学校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以全班最高分的毕业论文成绩毕业,之后到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于1940年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工程博士学位.获得了博士学位后,何泽慧准备回国报效.这时,第二次世界大  相似文献   

16.
<正>人人都有梦想。小孩、大人都有,只不过是长大后梦想是会变的,会变得现实一点。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当我小时候望着夜里的天空,望着遥远闪烁的星星总会想,那上面也有和我们一样的世界吗?于是我决定,长大后要学天文。一直到回国上大学时我还抱着这个梦想,但时代的变迁让我修改了这个梦想。  相似文献   

17.
程亦凡 《物理》2020,(4):223-224
1月24日星期五,本是2020农历的除夕。我忙了一天研究生招生面试,晚上回家看微信,得知先生逝去的消息,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当时正值国内新冠肺炎抗疫刚刚开始阶段,不能回国送先生最后一程,深感遗憾。借《物理》杂志,写下我对先生的一些回忆。李方华老师是我的博士导师。1987年,我考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师从先生学习电子显微学和电子晶体学。一直在先生指导下做二十面体准晶结构的研究,直到1991年毕业。  相似文献   

18.
严济慈,字慕光,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1900年12月4日生于浙江省东阳县.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和东南大学.同年赴法留学,1925年获巴黎大学数理硕士学位,1927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兼任中央研究院筹备委员.为致力科学研究,使它在中国土地上生根,1928年再度赴法,在巴黎大学法布里物理实验室和法国科学院大电磁铁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1931年初回国,负责筹建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所长,并兼任镭学研究所所长.1934年,与F.约里奥-居里和П.Л.卡皮察一同当选为法国物理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19.
《物理》2020,(10)
正13"乙项任务"的外围计算1963年的暑假我们从莫斯科被调回国,实际上是到国内接受"反修"教育。在苏联一共待了一年半,教育结束后,我就提出来不再回去了。那个时候我们对有没有学位等等,不太有兴趣,回到物理所接着去工作。我的研究生没做完,说是博士生导师,我自己就没有博士头衔,最高学历是大学毕业,头衔就是学士。  相似文献   

20.
诸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非常高兴,在百岁之际,我还能出现在物理学会年会这个氛围庄严活跃、充满吸引力的学术园地。常言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而我,习惯于泰然处事,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地走过了百年。回首既往,感慨殊多。1925年,我开始与物理学结下不解之缘。1929年,我从清华大学毕业,去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夫人研究所学习。1933年回国之后,我一直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任教。这么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和复杂多样的生活历程,无论是经验或是教训,对后人也许会有所启迪。所以,尽管我年迈体衰,我还是撰写了这本简短的回忆录。感谢南京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