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中提出了两种利用放大原理测量全息光栅光栅常数的简单方法:扩束镜放大成像法和凸透镜放大成像法。采用这两种方法可以直接看到全息光栅的放大像,适于全息光栅结构的实验演示以及所制全息光栅质量的检查。同时这两种方法测量光栅常数具有简单、直观、准确、易于操作等优点,适合测量光栅常数大于1微米的全息光栅,并且光栅常数越大测量越精确,弥补了衍射法适于测量小光栅常数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倾斜入射衍射光栅时如何测量光谱波长的基础上,给出了衍射光相对于零级衍射光夹角与倾斜入射光入射角的关系,利用最小衍射角法和等效光栅法测量高压汞灯绿光谱波长,定量分析了在常规衍射光栅实验中斜入射对波长测量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可分离温度影响的FBG应变测量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光纤布拉格光栅在通信和传感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中心波长的偏移,可以测量温度和应变等多种物理量,但必须解决光栅对温度和应变的交叉敏感问题。该文简要分析了光纤光栅作为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其优点,设计了利用参考光栅法分离温度影响以及利用掺铒光纤的自发发射放大特性分离温度影响的2种应变测量方法。最后,介绍了一种利用倾斜光纤光栅的主模和边模对布拉格光栅中心波长的偏移进行解调的方法,该方法成功地分离了温度对应变测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双光栅Lau效应测量透镜焦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秋芬 《物理实验》2004,24(6):13-15
根据计量光栅的特点,可以利用双光栅效应测量透镜焦距.本文简述了利用双光栅Lau效应测量透镜焦距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及测量方法,并计算了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5.
柏栋  卞永成 《大学物理》2011,30(11):58-61
讨论了一种测量光栅常数的新方法.这一方法基于通过横向移动光栅改变各级衍射条纹之间的相位关系,进而改变相邻衍射条纹之间的干涉效应,从而完成光栅常数的测量.同时给出了运用这种方法完成光栅常数测量的一般条件,并简单地同其他几种测量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棱镜顶角的两种新的测量方法.对外入射时的光栅光谱进行了分析和测量,并对光栅在载物台上的位置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基准光栅重构傅里叶变换轮廓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初平  翁嘉文 《光学学报》2008,28(7):1287-1290
应用傅里叶轮廓变换术进行三维形貌测量中,为了获得待测物体的高度相位信息,通常需要采集两幅图像.因此当光学系统发牛变动时,必须重新采集基准光栅图像,不利于快速测量.提出一种从变形光栅图像中获取基准光栅图像信息的测量方法.首先在变形光栅图像中记录基准光栅信息,然后通过傅里叶分析提取基准光栅频率信息,通过图像分析获得基准光栅相位信息,最后重构出一幅完整的基准光栅图像,实现三维物体形貌测量.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光栅投影的轮廓测量改进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傅里叶变换轮廓方法(FTP)在测量表面突变的物体时,受物体高度变化所引起的非截断相位变化的影响,相位难以正确展开。利用双频光栅投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总结了传统测量方法与双频光栅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彩色复合光栅投影的测量方法。该方法只需一次采集,就能消除图像背景分量与高次分量对测量的影响,在扩大测量范围的同时可达到双频技术测量突变效果。最后,对3种方法的实际测量结果作了对比分析,证明彩色复合光栅投影方法得到的测量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9.
唐川 《物理实验》1991,11(1):33-33,12
对激光(高斯光束)束径的测量方法已有多种,80年代发展起来的光栅遮挡法(Ronchi Ruling Method),是一种快速、简单的实验方法,能测量与光栅常数等数量级的激光束径。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助于学生了解高斯光束的光强分布、发散度等问题。基本原理高斯光束径向光强分布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光栅衍射的转角法无需转动光管,与传统的转角法相比具有较高的测量效率.而微透镜阵列元件子单元数众多,利用该方法进行测量时,光栅的各级衍射斑可能发生干扰,影响测量精度甚至无法进行测量.利用Matlab软件模拟分析测量过程中子单元光栅0级和±1级衍射光斑间的干扰,通过分析测量光源波长、光栅周期、微透镜阵列的子孔径和焦距,...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用莫尔条纹法测量扭转角的测量精度,分析了光栅周期不一致对扭转角测量误差的影响。从基于莫尔条纹法测量扭转角的原理出发,论述了光栅周期不一致与测量精度的关系,讨论了引起两光栅周期不一致的两个因素,即光栅刻划误差以及两光栅栅面不平行。理论分析表明,前者是引起光栅周期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当两光栅等效周期比值β<1.001时,在±15′的测量范围内,选择光栅周期为50 μm,莫尔条纹宽度为1 400~1 800 μm时,光栅周期不一致引起的测量误差可以控制在1.6″之内。  相似文献   

12.
云纹干涉法面内位移测量的光栅补偿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导致云纹干涉法面内位移和应变测量的根本原因,给出对称入射光路云纹干涉法面内位移计量的基本公式,设计定量补偿面内位移和变形的非对称光栅补偿光路系统。最后证明基准光栅补偿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光纤光栅技术的船体横扭角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介绍了常见的船体横扭角测量方法,与传统的船体横扭角测量方法相比,光栅技术具有精度高、体积小、测量通道多等优势。建立了从应变量到横扭角的转换模型,设计并完成了与测量船现有变形测量系统的对比测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较短测量时段内光栅测量数据与现有船载变形测量系统的测量数据吻合度高,误差在5″范围内,满足船体变形测量的要求;在长时间测量过程中,外界振动干扰对测量结果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密度是过热水蒸气的一个重要参数,其测量方法多种多样。针对其传统的测量方法精确度偏低、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测量过热水蒸气密度的方法。在分析光纤光栅传感器测量原理与过热水蒸气参数测量对传感器需求的基础上,对光纤光栅传感器、信号解调仪进行选型,并进行测量系统设计。通过比较多种过热水蒸气密度计算方法,选择IFC密度模型计算过热水蒸气密度。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当只考虑压力或温度影响时,光纤光栅传感系统测量误差可以分别仅为传统方法测量误差的1/6或1/3。该方法对于高精度过热水蒸气密度测量以及其他过热蒸汽密度测量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变线距光栅线密度的干涉测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变线距光栅在同步辐射装置、激光核聚变装置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它的制作和检测方法尚未成熟。用干涉法测量变线距光栅的线密度,给出了测量原理、实验中的光路、数据处理的方法、测量结果。在待测光栅表面,衍射光干涉条纹的数量和密度是入射光干涉条纹和倍增后光栅的刻线之差。采用共光路的方案,使光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用中值滤波消除干涉图像中的干扰。针对不同的干涉条纹,讨论和比较了两种测量方法,提出相对密度不变性。证明了干涉法完全可以用于变线距光栅的线密度测量,并能达到一定的精度,初步解决了检测问题,认为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变线密度光栅的加工中。  相似文献   

16.
根据傅里叶光学的相关理论对二维衍射光栅的频谱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模拟和实验验证;基于衍射光栅应用于微位移的理论,提出利用二维衍射光栅作为测量的基准元件,组成单个光源和单二维衍射光栅的二维平面微位移精密测量系统,并根据实验测量结果验证了这是一种具有纳米准确度的可行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用衍射光栅测量光波波长和光栅常数的实验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提出了用比较法测量光波波长、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光栅常数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泰伯效应的高斯光束尺寸测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竺子民  冯辉 《光学学报》1996,16(7):82-987
光栅用在高斯光束参数测量中的突出优点是方法简单,成本较低,全息光栅由于其制备容易,无周期误差而比一般光栅具有更多的优点。在用光栅进行光斑测量的实验中,观察到由全息光栅引起的泰伯(Talbot)效应携带有关光斑参数的有用信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泰伯效应的测量方法,只需测定条纹间隔就能确定高斯光束尺寸,因此降低了对光源或光栅定位精度,电路和光源稳定性的要求,文中聚焦高斯光束照明全息光栅时光场分布,及其  相似文献   

19.
透射光栅测量的解谱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透射光栅谱仪配X射线CCD的软X射线谱测量系统TG-XCCD进行了简要描述,提出了正交函数展开法用于透射光栅谱仪配X射线CCD测量的谱回推。将正交展开法用于激光打击金盘靶的软X射线谱回推,并与迭代法的解谱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基本一致,不对此测量系统进行了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给出了全息透镜像散成像的焦距公式,介绍了用全息光栅法测量全息透镜焦距的原理,对两块自制的全息透镜在原光路再现情况下测量了其焦距,并用另一种参数测量方法对测量结果进行了验证,两者基本相符。通过分别测量全息透镜两个焦距,从而可得出其像散大小。最后指出了使用这种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