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祁宜纯 《物理通报》2022,(5):102-105
动态平衡问题是高中物理平衡问题中的一个难点,这类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  相似文献   

2.
《科学》杂志1992年第3期刊载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张奠宙的“特稿”:“杨振宁和当代数学”.此文包括作者和杨振宁的大量对话.杨振宁谈到他的成功“除了机遇和环境因素之外,似乎有两个原因是主要的.弟一个是:面对物理学中的原始问题,不要淹没在文献的海洋里!”“有些人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可是他那个‘锦’就不一定对,你那个‘花’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杨振宁在回答应该多研究“大问题”,还是多关注“小问题”的提问时说:“我的老师费米曾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多半时间应该做小问题.大问题不是不可以做,只是成功机会较小.通过小问题的训练,…  相似文献   

3.
“考工记”中的力学和声学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工记”是春秋末年齐国人的著作,与“墨经”一样,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有待我们去发掘和探讨。最近读到了王燮山同志有关“考工记”中物理知识研究的三篇文章,觉得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所下的一些结论,还值得进一步商讨。另外,也发现了一些他未曾提及、但尚有价值的问题,一并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国威同志对变束棱镜的色散作了详细讨论,正确地指出了扩束棱镜具有减小发散角、减小色散的作用,缩束棱镜具有增大发散角、增大角色散的作用.但他由此得出缩束棱镜的角色散比最小偏向角棱镜的“等束棱镜”之角色散大得多,进一步他认为缩束棱镜是一种分辨本领较高的分光元件,本文认为这些观点比较欠妥.缩束棱镜的角色散不一定比“等束棱镜”的角色散大.可以证明,在相同的入射角情况下“等束棱镜”的角色散比相应的缩束棱镜的角色散大两倍.  相似文献   

5.
许文龙 《物理通报》2017,36(5):112-113
通过对两个问题的分析, 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求解“ 连续体”变质量力学问题, 强化 对此类问题中使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质量和能量问题的讨论中,许多同志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有些同志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对我启发帮助很大,下面再就三个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什么是能量?这个问题,恩格斯已有精辟而深刻的论述.正如列宁所说:“他掌握了能量这个对他说来是新的名词,并在1885年(《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和1888年(《费尔巴哈论》开始使用它,然而是把它和‘力’、‘运动’这些概念同等使用的,掺杂在一起使用的.”1)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象“运动(所谓能)”、“运动(能)”和“运动或所谓能”2) 之类的说法,使用的最多.恩格斯所以把“能”看成运动,…  相似文献   

7.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统帅教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来分析物理学中的具体问题,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编写新教材中涌现的新生事物。关于牛顿第二定律,近几年出版的各类物理教材中,普遍运用毛主席关于“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足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1)的论述,来对它进行分析、解释。 有一种意见是按照恩格斯关于“一个事物是它自身,同时又在不断变化,它本身有‘不变’和‘变’的对立,──这就是矛盾。”1)的教导和毛主席关于“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  相似文献   

8.
姜付锦  吴珊 《物理通报》2016,35(7):72-74
先用“ 对称性原理”对均匀带电体在表面某点产生最大电场强度时的形状进行了定性分析, 然后用变 分学的欧拉方程对物体的形状进行定量研究, 最后对这个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陈玺君 《物理通报》2018,37(4):21-24
对一道“ 绳联物体”运动的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定量细致地讨论了物体A运动的速度、 加速度、 位移、 力、 做功的关系以及物体B的分运动角速度、 角加速度关系, 阐述了物体B水平向右的匀速直线运动可等效为变加 速圆周运动与变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 对物理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从三岁起,约翰·惠勒(John Wheeler)就常常提出一些使他的母亲难以回答的问题,如“如果我不断地走向太空,我能够走到底吗?”在他10岁时,一天他拾到一粒小枪弹,他划燃一根火柴,烧它,砰然一声,他的一个手指的指尖被炸掉了.但是这件事,并没有使他对“爆炸”感到畏惧,反而使他更感兴趣.后来他父亲送给他一本机械设计图册.夜里,惠勒躺在床上,盘算着机械设计,怎样把机械装配在一起,又怎样把它突然炸开. 约翰·惠勒对“爆炸”的研究和探索,在许多方面,震撼了世界科学界.在最近五十年中,他提出一系列光辉的思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科学家们跟着他…  相似文献   

11.
  《现代物理知识》杂志的编辑们计划在2010年刊载关于“学物理能做什么”的系列文章,指定我也写一篇凑热闹。这让我想起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的某期节目中,主持人也问过我类似的问题,不过问题的表述是:“学物理的人,如果日后不做专门的物理研究,能干什么?”我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应该换个问法:‘一个人,如果他学会了物理,还有什么他不能干的?’” 在试图回答“学物理能做什么”之前,我想回答一下“物理学是什么”也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刘思敏  陈晓虎  温海东  江瑛  郭儒  许京军  张光寅 《物理》2001,30(12):762-765
文章概述了在饱和非线性介质中的变折射率光学工程的主要目的、内容和记录方式的类型,展示了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对应于不同的信号光强与背景光强之比,作者提出了可以进行“梯度型”和“阶跃型”变折射率元以及器件的记录和制作的新思路。在光生伏打光折变介质中,针对极低的暗辐照导致很长的记录时间以及介质的各向异性引起二维变折射率元、器件的畸变等问题,可以采用非相干均匀辐照光束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71
哈密顿是律师之子。他没进过学校,几乎都是靠自学。他也是位业余诗人。12岁时就对牛顿№的《原理》感兴趣。他自修数学,在17岁时,发现拉普拉斯的《天体力学》中的数学错误,从而使天文学家大为惊异。22岁时被任命为都柏林的三一学院的天文学教授。哈密顿对分析力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1834年建立“哈密顿原理”,使各种动力学定律都可从一个变分式推出,并使人们看到了力学和几何光学的相似之点,后来发现这一原理的适用范围还可以推广到电磁学等。  相似文献   

14.
朱如曾 《大学物理》2002,21(3):19-23
提出普遍定律和非普遍定律以及“协变”与“可导出”的明确定义,证明狭义相对性原理(及其伽利略近似)要求在惯性系变换下,自然界普遍定律是协变的,非普遍定律不协变但是“可导出”的,一切定律都服从相对性原理,从而进一步解答了由爱因斯坦,朗道关于狭义相对性原理的一种错误表述所引起的“协变性疑难”,还将有关结论推广到广义相对性原理情况。  相似文献   

15.
引导朱棣文走上物理研究之路的启蒙者是他的物理老师 ,朱棣文至今对他的这位恩师仍心怀感激 .物理学能解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朱棣文高中时的物理老师托马斯·迈纳 (ThomasMiner)是一个特别富有天才的人 .在课堂上 ,迈纳先生生动地向学生们介绍物理学的内容 ,教学生如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 ,他把枯燥的物理理论解释得通俗而有趣味 .他还告诉学生们如何学习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为什么会因为加速度和重力而摔跤 .他告诉学生 ,物理是“万物之理” .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与构成它的原子世界有共同的“理” .花儿为什么红 …  相似文献   

16.
今日几乎没有人再承认以太,而在1905年以前谁要是怀疑以太存在肯定会被视为是荒诞无稽的.迈克耳孙O.A.Michelson,1852-1931)生活在充斥着以太气氛的时代,他虽然可以撇开以太问题,但他的智慧终究被那个时代带入了以太的迷宫.他屡次试图证明以太存在,但却每次被他的否定结果所困惑.现在人们知道,迈克耳孙最善于寻找技术途径解决理论的症结.他对“以太风”的判别实验实际上已达到了目的,但是那凝重的以太“乌云”压得人们抬不起头来,以致“迈克耳孙-莫雷实验被认为是失败的”,[1]迈克耳孙的伙伴莫雷(E.W.Money,1838—1923)“被认为是一个可…  相似文献   

17.
高次非球面光路计算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在高次非球面的光路计算中运用变曲率的“辅助球面”概念,对某些文献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迭代逼近精度的数值判据及浮动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伟大领袖毛主席最近指出:“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写了许多文章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它的任务,作了深刻的论述.列宁指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足马克思主义者.” 1922年列宁发表了《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阐明自然科学理论中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列宁写到“自然科学进步得那样快,正处于各个领域都发生那样深刻…  相似文献   

19.
一位外国教授对他的中国朋友说:“中国的学生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不发问,这是中国教育应该改变的一个重点.”现代教学认为,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是感悟、体验、内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我们的基础教育恰恰是重结论,不重过程,因此中国学生“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也就不言而喻了.  相似文献   

20.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思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变更事物的表现形式或变换观察事物的角度,从而使学生达到知识的迁移。本文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板块模型”教学为例,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出“变”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