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宣告了核武器的问世,即产生了第一代核武器--原子弹.原子弹是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的链式裂变原理制成的核武器.  相似文献   

2.
焦飞 《物理》1992,21(5):309-310
同步辐射光源从发展角度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是回旋加速器的附产物,兼作同步辐射光源用;第二代有专为同步辐射实验而设计的装置;目前正在兴建的第三代是为了获得最佳辐射,弥补现存机器不足处,以便为各方用户提供更多、更佳的使用机会.其特点是在装置中可安装更多插入元件──即波荡器(undulator)和摇动器(wiggler).正、负电子经这些元件产生辐射.同步辐射光源具有从红外到X射线的光滑连续谱,单色性和准直性好,辐射强度和亮度高,广泛用于光核反应、原子和分子物理、固体物理、表面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光刻技术和显…  相似文献   

3.
 1945年原子弹(AtomicBomb)在广岛长崎爆炸之前,一般人很难理解原子弹的威力,原子钟(AtomicClock)也不是大家都能一睹为快的;但是,原子弹和原子钟的概念的确已是家喻户晓。如果我们要比较原子钟和原子弹谁更重要还真不容易,原因很简单:它们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对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不是在减弱,而是在日益加剧。从理性上来讲,原子钟的贡献并不比原子弹小,也并不让人毛骨悚然。我们认为,原子钟给人类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原子弹,而且,在社会和科学研究中日益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五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去年的七月,《香港新晚报》连续三次发表青子的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卢鹤绂先生的历史贡献。在这篇题为《揭露原子弹秘密第一人--卢鹤绂与原子弹秘密》文章中,认为卢鹤绂是“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相似文献   

5.
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5年8月6日,美国一架B-29战略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9日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至今已整整60年了。原子弹的使用尽管迫使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并未为人类赢得永久的和平,相反地却把世界带进了原子战争的时代,笼罩在广岛长崎上空的原子弹烟云,绵延到整个世界,核武器从此开始威胁全人类。一、原子弹的物理基础原子弹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瞬时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其基本原理是:铀235、钚239等重核在中子轰击下发生裂变反应,这一过程同时放出2~3个中子和200MeV的能量(相当于3.2×1011焦耳)。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56
费曼1939年毕业于马萨诸塞理工学院,1942年在普林斯顿获得博士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和同代的物理学家一样,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在阿拉莫戈多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他也在场。1945年,他去康奈尔大学任教,1950年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曼提出了“量子电动力学”。在量子电动力学中,对电子行为的数学计算结果远比以前采用的方法精确得多。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纪念。近年来,我国原子弹研制的相关部门和学者对当年的那段历史以及"亲历者"做过许多访谈123。本文是我应《现代物理知识》刊物之约,对当年亲历原子弹研制和试验工作的情况的点滴回忆。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研制原  相似文献   

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美国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先后在日本两次投掷原子弹,遏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继续。原子弹的巨大破坏力,使人们一听到“原子弹”三个字便不寒而栗,令人闻而生畏。原子弹刚在日本爆炸,在中国社会各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人们惊呼人类已经进入原子时代。有关原子弹的内容,很快成为中国人非常热门的话题,竺可桢和胡适的日记中都多次提到原子弹。  相似文献   

9.
<正>(一)1964年春,托举原子弹的百米铁塔在罗布泊拔地而起,中国第一次核试验的现场准备工作全面展开。5058名参试人员来自解放军总部、各军兵种、新疆、兰州军区、二机部、公安部、国防部十院、军事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等26个单位,他们怀着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豪情壮志,搭起帐篷,连营千里,誓夺原子弹爆炸的成功。二机部九院派出222人的第九作业队奔赴试验现场。他们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押运原子弹元器件,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从1942年到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赶在纳粹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集中了几乎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使用了巨额军费,历时4年,成功研制了原子弹。  相似文献   

11.
<正>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爆炸试验。这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党中央领导下,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的原子弹。1960年,赫鲁晓夫集团撤走专家后,我和同志们在党中央号召下,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在北京花园路第九研究所热火朝天地开展  相似文献   

12.
<正>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拒绝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1960年7月,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带走了图纸和资料。有的专家说:"这是对你们的毁灭性打击";"再过两年,你们只好卖废铜烂铁了";"从此你们将处于技术真空状态,估计20年后你们也搞不出来原子弹"。正在苏联杜布纳联合研究所工作的周光召、吕敏、何祚庥等中  相似文献   

13.
<正>1982年我所申报的题为"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项目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申报这个奖项的时候,参加申报的人一致推举彭桓武先生为第一完成人。彭先生享受这一殊荣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因为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就是在彭先生亲自组织指导下进行的。彭先生是1961年调到九所从  相似文献   

14.
 这里全文刊登侯明东先生对于本刊2003年第3期“原子钟、原子弹哪个更重要”一文的看法。虽然本刊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只代表作者本人的看法,但是,对于一些重大的科技进步和发明创造,本刊应该注意把关。以上文为例,原子弹的研发,对于加强我国国防、提高国际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与原子钟“两者无法比较”。在此,我们衷心感谢侯先生对本刊的关爱,并为我们工作上的疏忽向读者致歉!衷心欢迎读者对本刊提出批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就在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50周年后的几天内,比尔·克林顿成为第一个宣布美国决心参加谈判.  相似文献   

16.
测量了α粒子与类弹产物的关联,得到的α粒子符合能谱呈现出类弹、类靶相继发射的特征;α粒子与类弹产物12C的关联表明了弹核破裂(break-up)机制的存在.在类弹产物探测方向附近,观察到核的阴影效应.  相似文献   

17.
核能应用与核电事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著名化学家哈恩早年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在矿物分离等研究过程中,出人意料地发现了放射性钍Th、锕Ac及镤91234Pa等;1938年,哈恩、斯特拉斯曼和梅特纳,在费米、伊仑·居里等人用中子轰击铀核的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分析,提出了中子打进铀核,引起铀核剧烈振荡,使铀核发生形变,最后分裂成两个原子核.铀核裂变既放出巨大能量,又释放出中子.每一个铀核裂变,将放出200MeV的能量,并且放出2-3个中子,这些中子被另外的铀核分别吸收,又再引起铀核裂变,如此继续下去,形成链式反应.1942年费米利用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控的链式反应装置--核反应堆,揭开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篇章.原子能首先在军事上应用.1945年美国最先安装了核爆炸装置,制造和爆炸了原子弹,1949年苏联也研制成功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英国于1952年、法国于1960年相继试爆原子弹成功.我国也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  相似文献   

18.
流线体     
 “火箭”是发射原子弹、送人造卫星上天的运载工具。既然说:人们征服宇宙、征服太空、发展武器是当代科学技术的尖端,那么,研究“流线体”,提高火箭射程,也应该是当代科学技术的尖端吧!  相似文献   

19.
卢娥  贾桂芬  程越巍  张志文  张卫芳 《应用声学》2014,22(7):2309-2311,2323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引入改变了传统弹载计算机软件开发模式;通过对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款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当前战术导弹弹载计算机系统的特征,对实时操作系统实施裁减定制,形成了满足弹载软件系统的微内核系统;围绕着基于该内核系统的应用,某型弹载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从系统需求分析、任务划分、任务实现以及最终系统运行结果四方面综合给出了设计方法,试验证明,使用操作系统的弹载软件功能、性能满足弹载计算机系统指标要求,对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可靠性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使用高速动态分析仪对低温倾斜上升管内不同位置处弹状汽泡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对获得的液弹的运动速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液弹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两个不同管径的管路,当倾斜角θ(相对水平方向的夹角)发生变化时,液弹的运动速度随着管径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随着倾斜角度的减小,液弹上升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在θ=60°和70°处达到最大值,且在管出口处,液弹的上升速度几乎不变。为进一步研究低温液氮沸腾两相弹状流发展过程中弹状汽泡运动速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