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5年8月6日,美国一架B-29战略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9日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至今已整整60年了。原子弹的使用尽管迫使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并未为人类赢得永久的和平,相反地却把世界带进了原子战争的时代,笼罩在广岛长崎上空的原子弹烟云,绵延到整个世界,核武器从此开始威胁全人类。一、原子弹的物理基础原子弹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瞬时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其基本原理是:铀235、钚239等重核在中子轰击下发生裂变反应,这一过程同时放出2~3个中子和200MeV的能量(相当于3.2×1011焦耳)。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从1942年到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赶在纳粹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集中了几乎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使用了巨额军费,历时4年,成功研制了原子弹。  相似文献   

3.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宣告了核武器的问世,即产生了第一代核武器--原子弹.原子弹是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的链式裂变原理制成的核武器.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海森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科学活动及1941年在哥本哈根与玻尔会见的背景,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海森伯是纳粹铀计划的负责人,但他实际上并未积极参与纳粹原子弹的研制.  相似文献   

5.
张民仓  王较过 《物理》2002,31(3):171-175
文章分析了海森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科学活动及1941年在哥本哈根与玻尔会见的背景,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海森伯是纳粹铀计划的负责人,但他实验上并未积极参与纳粹原子弹的研制。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56
费曼1939年毕业于马萨诸塞理工学院,1942年在普林斯顿获得博士学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和同代的物理学家一样,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在阿拉莫戈多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他也在场。1945年,他去康奈尔大学任教,1950年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20世纪40年代后期,费曼提出了“量子电动力学”。在量子电动力学中,对电子行为的数学计算结果远比以前采用的方法精确得多。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21
小玻尔是玻尔的第4子。这父子二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了美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他在哥本哈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56年成为该大学的教授,又在1962年其父逝世后继任哥本哈根玻尔研究所所长至1970年。1951年,他和助手莫特森根据雷恩沃特的理论——原子核不一定是对称结构——从数学上推导出了核结构的细节情况。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前苏联试验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美国杜鲁门总统决定发展氢弹。朝鲜战争发生后,美国国会授权把国防经费增长4倍,同时美国政府把少数科技精英通过暑期研究(SummerStudy)的形式组织起来,征求他们对国家安全的建议。本文介绍的就是美国组织暑期研究的这段历  相似文献   

9.
 五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去年的七月,《香港新晚报》连续三次发表青子的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卢鹤绂先生的历史贡献。在这篇题为《揭露原子弹秘密第一人--卢鹤绂与原子弹秘密》文章中,认为卢鹤绂是“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相似文献   

10.
<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物理学在战争与政治的推动下开启了一扇通往极端应用的大门,这段时期,物理与政治混为一体,物理学家却阵营分裂。战争与毁灭的恐惧迫使物理学家不得不打开潘多拉之盒,放出了核武器的恶魔。时隔多年,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多数事件已经盖棺定论。但却有一例外,那就是海森伯在德国原子弹计划中所起到的作用。对此,  相似文献   

11.
<正>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爆炸试验。这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党中央领导下,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的原子弹。1960年,赫鲁晓夫集团撤走专家后,我和同志们在党中央号召下,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在北京花园路第九研究所热火朝天地开展  相似文献   

12.
美国反华分子抛出的“考克斯报告”诬蔑中国“窃取了美国核弹W70(中子弹)的设计机密,于是才在1988年试验了它的中子弹.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严正指出:“这是毫无根据的恶意中伤,是对中国人民和中国科学家的极在诬蔑”,并指出:“中国作为掌握了原子弹、氢弹技术的国家,经过不太长的时间的努力就掌握了中子弹技术,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其实,中子弹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氢弹,并不神秘. 1、中子弹原理 中子弹是在原子弹和氢弹小型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子弹是利用235/92U、239/94Pu等重原子核在热中…  相似文献   

13.
秦克诚 《大学物理》2002,21(12):45-46
美国在 1 995年发行的纪念二战胜利 5 0周年的邮票中 ,原计划有一张原子弹爆炸的邮票 ,但是日本政府抗议 ,说这会伤害日本的民族感情 .于是美国邮政当局便取消了这张邮票 ,代之以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投降的邮票 .可这样一来美国人又不干了 ,一家美国邮商为了表示抗议 ,便用原来的邮票图案印制了一张封口纸 (图 1 2 ) .封口纸上是原来邮票上的文字“原子弹结束了二战”.广岛和长崎的无辜死难平民 ,无疑值得同情 .但是事情有它的前因后果 .没有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侵略 ,没有九一八事变、芦沟桥事变和珍珠港事件 ,何来广岛和长崎被炸 ?有的人只…  相似文献   

14.
《物理》2019,(12)
<正>陆祖荫(图1),中国核物理学家。曾参与组建核试验研究所并担任该所第三研究室主任,在原子弹研制中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为中国核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根据档案、访谈等资料,详尽叙述了陆祖荫的学术成长经历,以期人们对这位隐姓埋名的核事业工作者有更多的了解。"得知噩耗,万分悲痛。我清楚地记得祖荫和我在西南联大作为室友的时光。中国失去一位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纪念。近年来,我国原子弹研制的相关部门和学者对当年的那段历史以及"亲历者"做过许多访谈123。本文是我应《现代物理知识》刊物之约,对当年亲历原子弹研制和试验工作的情况的点滴回忆。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研制原  相似文献   

16.
 芝加哥原子堆团队的成员于1946年12月2日团聚, 为纪念第一个自持链式核反应4周年。费米站在前排最左边, 右边第3位是西拉德虽然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全球经济大萧条, 但在物理上却是一个令人振奋、戏剧性的十年。当时全球政治持续动荡不安, 但在核物理方面却有一连串革命性的突破, 为建造第一颗原子弹, 以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巨大赌注的竞赛揭开了序幕。卷入此竞赛核心的是一位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 他的名字后来让这最顶尖的实验室之一(指位于芝加哥近郊之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Fermilab)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7.
 1945年原子弹(AtomicBomb)在广岛长崎爆炸之前,一般人很难理解原子弹的威力,原子钟(AtomicClock)也不是大家都能一睹为快的;但是,原子弹和原子钟的概念的确已是家喻户晓。如果我们要比较原子钟和原子弹谁更重要还真不容易,原因很简单:它们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对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不是在减弱,而是在日益加剧。从理性上来讲,原子钟的贡献并不比原子弹小,也并不让人毛骨悚然。我们认为,原子钟给人类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原子弹,而且,在社会和科学研究中日益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中国的西北部,一声震天巨响之后,一个蘑菇状烟云腾空而起,中国爆作了一颗原子弹.这一声巨响,在打开通向世界强国之门的同时,也树起了一座丰碑,它记录下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支可歌可泣的创业曲。几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首那段艰苦卓绝的“秘密里程”,便可以在众多的奉献者中,看到一位瘦弱而执著的身影,她就是女学部委员王承书.在核物理领域,王承书默默工作了几十个春秋,为提前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装料计划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我国铀同位素分离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培育了队伍.  相似文献   

19.
戴念祖 《物理》2005,34(7):476-479
本报告如题所示,是两个不大相干的议题,但都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爱因斯坦在中国的情况,只是补充本人曾经写过的相关文章,也是回答诸多读者的询问;爱因斯坦奇迹年的历史背景,是杨国桢理事长给本人的课题.今天,我只能给大家简单汇报有关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的历史背景,请大家指正为是.1爱因斯坦在中国最近在《物理》杂志(2005年第1期)刊登了《上海,爱因斯坦及其诺贝尔奖》一文,道出了爱因斯坦在1920年代初和中国的一段因缘.爱因斯坦于1922年赴日本讲学,他在往返途中两次经过上海:11月13日,12月31日至次年1月2日.爱因斯坦在往日本途中,于11…  相似文献   

20.
《物理通报》2009,(6):27-27
人们经常用以比力气的两项趣味运动—拔河和扳手腕在太空都难以进行。这是正在国际空间站长期工作的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和同事2009年6月6日晚实验的结论。综合日本媒体2009年6月7日报道,若田光一和加拿大同事在国际空间站日本“希望”号实验舱中进行了几项有趣的实验。在拔河比赛中,他们把毛巾拧成长条形代替麻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