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感电路和电容电路在电子技术的滤波电路中有着重要作用,损耗电阻的大小是设计滤波电路参数的重要依据.人们通常在讨论电感和电容特性时,都把电感和电容当作纯电抗性元件,认为在低频段它们不存在损耗电阻,只有在10。Hz以上的高频范围内才有损耗电阻存在,事实是这样吗?事实并非如此,本文试图通过实验测试分析电感电容在10^3~10^4Hz的频率范围内它们的损耗电阻不能忽略,而且电感的损耗电阻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增大,电容的损耗电阻随着频率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电阻、电容和电感是电路中用得最多的基本元件,在交流电路中它们各有自己的作用:电阻可以降压、分压、发热;电容可以隔直流、通交流,通高频、阻低频;电感可以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由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各自发挥特长,可以完成许多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下面就是由它们组成的几个基本电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实际物理系统的暂态过程理想化,得到 了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的理想电路,并说明了这类电路 电感电流和电容电压发生突变的可能性.本文还从电路结构上讨论了电感电流和电容电压发生突变的必要 条件.  相似文献   

4.
一个新的五阶超混沌电路及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禹思敏  禹之鼎 《物理学报》2008,57(11):6859-6867
提出一个新的五阶超混沌电路. 该电路由三个线性电感、两个线性电容、一个线性负电阻和二个非线性元件组成,并具有π形的电路结构. 其主要特征是,利用非线性元件的作用来切换电路中的时间常数,使其电压和电流发生急剧变化. 利用负电阻可满足电路局部发散的条件,并且这种电压和电流的急剧变化以及局部发散是该电路产生混沌与超混沌的两个前提条件. 分岔和李雅普诺夫指数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分岔参数的改变,电路的振荡机理由周期态演变为混沌态,再由混沌态演变为超混沌态. 设计了五阶超混沌电路,给出了硬件实验结果. 关键词: 超混沌电路 超混沌吸引子 电路实验  相似文献   

5.
傅竹西 《物理实验》1989,9(5):199-201
通常用交流电桥法测量电容、电感等交流阻抗的数值,由于待测的交流阻抗不一定是“纯”的电容或电感,其中总存在一定的等效电阻,所以,用交流电桥法测量的结果误差较大。本文所介绍的李萨如图形方法,直接测量通过阻抗的电流和两端电压间的相位差,通过调节电路中的电阻,使这一相位差与标  相似文献   

6.
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是电工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功功率物理意义明确,是瞬时功率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而无功功率概念模糊,正弦稳态电路中,一端口网络无功功率的值为端口电压有效值与电流有效值及电压与电流相位差的正弦函数三者的乘积,即Q=UIsinφ,有的教材将无功功率解释为网络内部与外部电源能量交换的最大规模,本文通过纯电阻、纯电感和纯电容电路,以及对RL与C并联电路的分析,证实对无功功率的这种解释是有歧义的.  相似文献   

7.
交流电路中,电感的电压超前电流π/2相位的概念对交流电路的分析以及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课程十分重要.这一结论一般教材用高等数学推导,学生刚接触不易理解.本文提供学生容易理解的简单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杨晓雷 《物理通报》2011,40(10):11-15
在实际电路中,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线圈,不仅有电感,还有电阻,不能分割,但可以用集中的电感L与电阻R串联电路模型来表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模型,经常研究电阻、电感、电容串联电路.1RLC串联电路的特点与谐振现象如图1所示是由电阻、电感和电容相串联所组成的RLC串联电路.在此电路中,电容和电感是储能元件,其中能量的转换是可逆的,而电阻是耗能元  相似文献   

9.
基于纯电阻的Y-△等效变换和交流电的相量运算规则,对电阻、电容和电感元件的星形连接和三角形连接进行等效变换.在变换过程中利用基尔霍夫电压和电流定律,并结合相量的代数式、指数式和极坐标式来对相应方程进行运算,最后得出电阻、电容和电感的Y-△等效变换公式,并对其进行相应的仿真验证.通过计算和仿真发现,对于纯元件电路中,当Z L+Z C=0时其等效变换可以进行,否则就不能进行等效变换.  相似文献   

10.
分析与计算正弦交流电路,主要是以单一参数的电路为基础确定不同参数和不同结构的各种电路中电压与电流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相位关系.交流电路具有用直流电路的概念无法分析无法理解的物理现象.必须建立交流的概念,特别是相位的概念,这主要是深刻理解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在正弦交流电路中的作用.感抗置和容抗Xc从物理性质上讲,它们和电阻R一样,也具有阻碍电流的作用,在L或C为常数的情况下,托与频率,成正比,Xc与频率f成反比。  相似文献   

11.
主要研究RC,RL和RLC串联电路在不同频率的信号下的响应,在双踪示波器上同时观察电阻和电感(或电容)上输出电压幅度和相位差的变化,定量研究了RLC串联电路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相似文献   

12.
1引言 在直流电路的教学中,对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并联电路的电流分配,以往是根据欧姆定律和电流、电压实验结果得到的.一个直流电路由电阻R1、R2和电源组成.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借助于MATLAB软件对RLC串联电路进行了动态分析并分别探究了电阻、电容、电感这三个因子对RLC串联电路充电的影响情况。利用Simulink中的Simpowersystems对RLC串联电路的充电过程进行仿真,探究电阻、电容、电感这三个因子对RLC串联电路充电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RL电路暂态特性研究实验中,发现电感(电阻)电压也会呈现振荡现象。目前对RL电路中电感(电阻)电压呈现的振荡现象研究较少。本文实验研究了RL电路的振荡现象,发现振荡出现的两个条件:(1)只有在电阻阻值为兆欧量级时,振荡现象才会出现,且随着电阻或电感值的增加电压振荡增强;(2)示波器输入阻抗为1MΩ时电压振荡出现,阻抗为50Ω时振荡消失。最后给出了相应的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15.
首先分析了最大电流法跟踪超声换能器谐振频率的原理及应用范围。研究了基于由串联电感和并联电容匹配电路下,不同频率时换能器两端电压电流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串联电感和并联电容匹配电路下发生谐振时,换能器两端的电压最小而电流并非最大。由此形成了采用最小电压法跟踪谐振频率的自动跟踪策略,并给出了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论文研究结果为换能器谐振频率的自动跟踪方法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电荷不连续情况下电路的库仑阻塞。基于介观电路中电荷应是量子化这一事实,给出介观耗散电感耦合电路的库仑阻塞条件与阈值电压,并讨论了阈值电压与电路中元件的关系,得出阈值电压值与电路各回路中的电容、电感、电阻以及耦合电感都有关。并且电阻越大,阈值电压越小。说明电路中耗散越大,越容易观察到库仑阻塞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一个分数阶忆阻器模型及其简单串联电路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俞亚娟  王在华 《物理学报》2015,64(23):238401-238401
忆阻器是具有时间记忆特性的非线性电阻. 经典HP TiO2忆阻器模型的忆阻值为此前通过忆阻器电流的时间积分, 即记忆没有损失. 而最近研究证实HP TiO2 线性忆阻器掺杂层厚度不能等于零或者器件整体厚度, 导致器件的记忆有损失. 基于此发现, 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阶数介于0 与1间的分数阶HP TiO2 线性忆阻器模型, 研究了当受到周期外激励时, 分数阶导数的阶数对其忆阻值动态范围和输出电压动态幅值的影响规律, 推导出了磁滞旁瓣面积的计算公式. 结果表明, 分数阶导数阶数对磁滞回线的形状及所围成区域面积有重要影响. 特别地, 在外激频率大于1时, 分数阶忆阻器的记忆强度达到最大. 然后讨论了此分数阶忆阻器与电容或电感串联组成的单口网络的伏安特性. 结果表明, 在周期激励驱动时, 随着分数阶导数阶数的变化, 此分数阶忆阻器与电容的串联电路呈现出纯电容电路与忆阻电路的转换, 而它与电感的串联电路则呈现出纯电感电路与忆阻电路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RLC串联谐振电路实验是《大学物理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教材采取通过测量电阻两端电压的谐振曲线来确定谐振频率,但发现此时U_r/U通常小于1,从而会感到疑惑。本论文分别从实验和理论的角度验证了通过测量电感和电容两端电压的谐振曲线来确定谐振频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电感和电容上的交流损耗是引起RLC串联电路临界阻尼过程中临界电阻的实验测量值与理论值偏离的原因。将临界阻尼脉冲电流转换为周期脉冲序列,并展开为三角函数级数。分别以各次谐波电流作用RLC串联电路,测出电感和电容上的平均损耗电阻,以此对临界阻尼电阻的测量值进行修正,使得临界阻尼电阻修正后的测量值与理论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居思学 《物理实验》1997,17(2):75-76
一、基本电路图1所示为把单相交流电变换为三相四线制三相电源的线路图.该电源只有接三相对称电阻性负载,且电感与电容为理想元件时,才能输出三相对称电压和电流,这是与常用三相图1对称电源的不同之处.图1中变压器的原边电压为220V,副边为有中间抽头且两段电压比为1:2的次级绕组(或顺接的两个电压比为1:2的次级统组).电感L为直流电阻很小的铁芯线圈,电容C为交流电容器.各元件有关参数由负载电阻的大小和所耗功率决定.二、工作原理该三相电源是由单相交流电经电容和电感移相形成的,其基本原理可由图2的位形图说明.图2在图1电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