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光管及窄环隙流道池沸腾换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常压下以水为工质,对管外及窄环隙流道池沸腾换热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结果表明:汽泡扰动并不是沸腾换热系数高的主要原因,液体过冷使核沸腾的换热能力降低,窄隙流道内的沸腾换热机理与普通的大容积沸腾没有明显区别。文中还根据观察和测量到的结果对一些换热现象重新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文中对颗粒烧结多孔表面和泡沫金属多孔表面上的液氮池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光滑铜表面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孔表面成核条件更好,使得沸腾起始点相对于光滑表面提早;随着热流密度逐渐增大,气泡增多,且在多孔层内部连成一片,加热表面气泡离开受到多孔层的限制,热阻增加,换热系数大幅降低,整个沸腾进入表面沸腾阶段;多孔结构所产生的毛细抽力不断补充冷却流体,使表面沸腾能够持续较长时间,实验中未观测到临界热流密度现象。在实验基础上,文中描述了多孔表面不同池沸腾换热阶段的主要换热机理,并分析了流体工质、多孔层厚度、渗透系数、孔隙率等参数对多孔表面池沸腾换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表面活性剂对池沸腾换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为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在不同过冷度下SDS浓度对池沸腾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SDS浓度下,沸腾换热在一定热流密度范围内得到显著强化.在不同过冷度下.均存在相应的最佳SDS浓度值,最大换热系数可达纯水的2~4倍.在饱和沸腾状态下,临界热流密度(CHF)随SDS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沸腾曲线呈现三类分歧,且存在"S"型沸腾曲线及较明显的沸腾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4.
对非共沸氨水混合工质的池内核沸腾换热系数在氨浓度为0~100%的范围内进行了测定,并对氨水混合工质的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利用氨水混合工质独特的热物性,比较了Stephan-Korner,Schlunder和Inoue的双组分混合工质预测关联式,并得出了预测氨水混合工质的池内沸腾换热系数的关联式,其预测精度为±35%。  相似文献   

5.
对水平管外纯R134a和三种不同浓度的R134a/R125混合工质池沸腾换热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二元混合工质的沸腾换热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了二元混合工质的沸腾换热预测关联式。在实验范围内,实验值与预测值的最大偏差不超过±20%,可以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FC-72在浸泡于液池中的微小圆管内的沸腾传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浸泡于FC-72液池中的两个微小圆管进行了沸腾实验研究,得到了沸腾曲线和传热系数,并用DV摄像机拍摄到了圆管出口处的沸腾状况,研究了管道尺寸对沸腾传热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管道尺寸对沸腾传热特性有显著的影响。传热系数和CHF随着管道尺寸的缩小而减小.直径为1.10mm的圆管出口处在低热负荷加热时发生了汽泡阻塞,并导致了剧烈的沸腾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7.
水平管束沸腾滞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 所谓沸腾滞后是指沸腾起始时的壁面温度过度升高现象;或把热流密度增加和降低时的q~(T_w-T_s)沸腾曲线不相重合的现象称为沸腾滞后。在沸腾换热设备的启动及低负荷运行时,都容易产生沸腾滞后现象,使设备处于非正常状态,严重者会对设备的安全运行带来危害。一些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大多针对单管池沸腾,而很少涉及管  相似文献   

8.
R134a在水平三维内微肋管内的沸腾换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 R134a为工质,在外径为 16 mm的两种不同几何结构的水平三维微肋管内进行了沸腾换热实验,研究了质量流率、热流密度、蒸汽干度等因素对沸腾换热系数的影响。与相同工况下的水平光管比较, 1#微肋管的换热强化因子在1.5~2.1之间,2#微肋管的换热强化因子在1.9~2.8之间。两种三维微肋管的比较结果显示,单位内表面积上具有更多的微肋数目的 2#管的平均沸腾换热系数比 1#管增加了 28~43%。  相似文献   

9.
对添加有TiO2纳米颗粒的制冷剂R11在外径为22.4mm紫铜管外的池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池沸腾饱和温度为35℃和40℃,纳米颗粒悬浮液的浓度为0.01g/l和0.05g/l.对铜管圆周上、下、前、后四个部位的局部换热情况进行了测量和可视化观察以及相应的粗糙度检测分析.结果发现,纳米颗粒的添加基本使管上部粗糙度降低,传热弱化,而使下部粗糙度增加,传热强化.就整体换热而言,40℃的强化换热效果好于30℃,0.01g/l的强化换热效果好于0.05g/l.  相似文献   

10.
表面活性剂强化双组分混合工质沸腾换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选用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SDS和Triton X-100,系统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于乙醇-水混合工质的强化沸腾换热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能够一定程度起到强化沸腾换热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使用双组分混合工质引起的换热性能下降.但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这种影响作用逐渐降低.可视化观察发现,加入表面活性剂前后沸腾现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为汽泡脱离直径减小,脱离频率增加,汽泡相互间的合并减弱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实验对比研究了0.3 mm、0.5mm、0.7 mm三种粒径的铜颗粒烧结与堆积床多孔介质中的流动沸腾换热,主要研究了入口流速、热流密度、加热方位及粒径对流动沸腾换热的影响,以及多孔介质中的沸腾滞后。实验结果表明:大入口流速、低热流密度、下方加热以及小粒径时加热壁面的过热度较低,即有利于沸腾换热;本实验所用烧结多孔介质壁面过热度高于堆积床多孔介质,其原因是内部含有闭孔。  相似文献   

12.
1引言微小空间内的沸腾在电子器件冷却、航天热控、微型换热器以及核反应堆的冷却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对其沸腾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过去微小空间内的沸腾研究主要是针对光滑表面[‘-‘1,已证明在微小空间里,沸腾换热受空间尺寸的影响要比大空间大。对于多孔表面在微小空间内的沸腾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对矩形槽道表面和烧结型多孔表面在微小空间里的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2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1,实验段是3O0mm长的紫铜管(包括矩形槽道管和烧结型的多孔管),内插不同外径的不绣钢管,形成不同间隙的环形小空间。在内…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开槽密度对R11在烧结多孔表面池沸腾换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观察发现,多孔表面开槽,让蒸汽从槽道逸出、液体从多孔区吸入到受热面,将增强池沸腾换热。沸腾特征可分为液体灌注、槽道起泡、底部蒸干三个区。对特定的多孔层,合理开槽可获得较好的换热效果。带槽道的多孔表面实验件与均匀多孔表面相比,在相同壁面过热度条件下,热流密度提高2~10倍,临界热流密度提高2~4倍。  相似文献   

14.
PTFE疏水修饰法消除多孔表面的沸腾迟滞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纳多孔结构表面在提高沸腾传热性能的同时,通常也会伴随着沸腾迟滞现象出现.以底部树林状阵列结构、上部蜂窝状微纳双尺度多孔结构为基础的双层多孔表面在展示出良好性能的同时,也出现了沸腾迟滞现象。本文通过电泳沉积PTFE修饰的方法,降低多孔表面成核壁面过热度,从而基本消除双层多孔表面的沸腾迟滞效应。另外,修饰后的双层多孔表面的CHF和最大HTC与未修饰的双层多孔表面相比提高了20%和19%;和光滑铜表面相比,CHF提高了97%,HTC提高了400%,展现出优异的沸腾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15.
在前文[1]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带液池的多孔壁微热虹吸蒸发段模型,对颗粒多孔薄层在真空状态下的沸腾两相流与传热进行了分析,综合实验数据,建立了传热关联式。  相似文献   

16.
低温流体尤其是液氮在航天、电子冷却、低温生物医疗与超导磁体与电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文中对光滑与多孔表面上的流体核态沸腾换热与临界热流密度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了低温流体池沸腾的研究现状;比较了低温流体与常见制冷剂以及水在物性上的主要差异;综合分析了加热表面材料、多孔层厚度、孔隙率、烧结颗粒直径、平均孔隙直径与压力等...  相似文献   

17.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配合高速摄像观测,研究了截面为0.5 mm×5 mm的微细窄矩形通道内氧化锌微米线结构表面的竖直流动过冷沸腾。流量范围200~400 kg·m-2·s-1,过冷度为10 K,热流密度最高为200 kW·m-2。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过冷沸腾的沸腾曲线、平均换热系数、局部换热系数和流型特征。  相似文献   

18.
1引言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已研制出诸如HighFI。、Thermoexcel-E、Ge、-T、CIT等多种高性能强化沸腾换热结构[‘-’],其中ThermoexcelE型结构是机械加工多孔层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并进行了较多研究*‘]。但迄今为止,研究工作多限于一个大气压时的沸腾工况[‘,’],而较少涉及非大气压时的情形。本文对一种ThermoexcelE型机械加工多孔层在大气压和高于大气压时的沸腾传热进行了实验,提出了简化物理模型,进行了流动与传热分析,综合实验数据,建立了相应的传热关联式。2实验研究实验装置参见文献*。多孔层基体为厚壁紫铜管…  相似文献   

19.
多孔层在高于一个大气压下的沸腾两相流与传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文[1]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微型多孔壁热虹吸管蒸发段模型,对粒状多孔层在高于一个大气压下的沸腾两相流与传热进行了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传热关联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