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引言 聚变示范堆(DEMO)是ITER运行后下一步聚变实践发展的方向。DEMO堆的设计研发是为将来建造商用聚变堆奠定科学和一程基础,是对聚变堆相关的技术、材料、经济性、安全性、环境和废物处理各方而进行全方位的验证评估;所以DEMO堆的设计中,包层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中子倍增和氚增殖均发生在这一区域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2006年度聚变堆设计研究的主要工作,重点是聚变示范堆DEMO设计,ITER实验包层模块(TBM)设计,聚变堆安全分析与高温、高压氦实验回路建设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紧凑型聚变裂变混合堆参数优化及放电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聚变裂变混合堆大、小半径分别不变情况下,通过优化聚变裂变混合堆中心螺管尺寸,用聚变系统分析程序对紧凑型聚变裂变混合堆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给出了紧凑型聚变裂变混合堆的最佳设计点。利用TSC平衡演化程序以该设计点为基础进行了放电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堆具有良好的经济优势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我院聚变堆设计研究工作 。在李正武先生的组织下,工作从1974年起步,他亲自组织了讲课活动。1978年后,他主持外事工作,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作法,显著地推动了聚变堆研究工作的发展。本文回顾介绍了我院在纯聚变堆,D-^3He堆和聚变增殖堆设计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核能与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未来20年将是核能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2035年左右,快堆有望投入商用;磁约束聚变、激光聚变、Z箍缩聚变也都有演示堆计划.聚变演示堆存在纯聚变与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两种可能,而后者可降低聚变功率,缓解高能中子对材料的辐照损伤.另外,氘氚聚变供能时间有限.文章介绍了混合能源堆的概念.能源堆可充分利用铀资源,且后处理不涉及铀钚分离,有很好的防扩散性能.裂变堆、聚变堆、能源堆共同发展,可望使核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获得大规模应用,并可为人类提供千年以上的能源供应.  相似文献   

6.
利用蒙特卡罗程序和辐照损伤程序,通过构建模型,对常用的第一壁材料W,Fe,Be的中子辐照造成的离位损伤、裂变气体产生量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混合堆与纯聚变堆相比,可以明显降低对第一壁材料的损伤要求。在W,Fe,Be三种材料之中,对于纯聚变堆来说,Be的离位损伤最小;对于混合堆来说,W的离位损伤、裂变气体产生量最低。从中子辐照损伤的角度来说,Be更适宜作纯聚变堆的第一壁材料,而W则更适宜作混合堆的第一壁材料。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托卡马克聚变堆的设计是基于当前的技术和物理知识,是ITER设计的自然外推。这种堆具有大的单元规模、大的投资、脉冲运行和结构材料高度活化,因而在经济上和环境上都不很吸引人。为此人们提出了当前受控核聚变研究的重要课题——先进托卡马克概念研究,其研究目的是利用尚未充分确立的等离子体物理状态来避免传统的托卡马克聚变堆中一些不希望有的特点。本论文分三章对先进托卡马克中的相关物理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共生聚变堆     
本文提出一种以发展聚变动力为主的共生式途径。它以当前正在出现的这一代聚变物理试验堆为起点,分成两路进行,一路是纯聚变堆,另一路是单个的氘发生器,可能是聚变裂变混合堆,它给纯聚变堆补充所需的氘。这两类堆长期结合共生,配合发展.形成一系需氚的纯聚变堆和一系供氚的混合堆,统一优化,保持氚自给,消耗氘锂和快中子裂变材料,提供净输出功率。 对纯聚变堆方面,放弃了传统的氚自给这一基本要求。能量的有效回收成为设计:的主要前提。优化的结果,用12—15厘米厚的含锂的水作为中子慢化回收能量的介质,附带地还能再生所耗氚的80%。不足的20%稍多的氚,将长期地由一个具有低Q聚变芯并依照生产氚的要求来改型并优化的一比一聚变裂变堆来补充。共生的两个堆,尺寸都较小,在等离子体物理和工程上有一些优点。对共生堆和具有相等总输出功率的,一般氚自给聚变堆作了比较,表明在动力经济上有相当大的收益。 简单地讨论了几种有关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运用FLUKA计算程序对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进行了一维模拟活化运算,得出了产氚包层、屏蔽层、真空室结构材料、环向场线圈等模块的中子活化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在聚变堆以200MW聚变功率持续稳态运行一年后,刚停堆时堆体的总活度为1.05×10 19 Bq,停堆十年后堆体总活度为1.03×10 17 Bq,此时堆体的主要残留放射性核素为55 Fe。研究结果表明,目前CFETR的设计不存在突出的放射性环境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0.
裂变堆中的氙-135中毒效应是由于裂变产生的碘-135经由β衰变产生氙。135,后者吸收中子的截面很大,如停堆时剩余反应性不够,就要经过一段“碘坑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停堆前的反应性后才正常工作起来。与此类似却有所不同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氚坑深度”和“氚坑时间”首次被我们引入到聚变堆研究领域,它表明为了实现“得失相当”,起动一个聚变堆所要求的最少氚储备和运行时间。“氚坑深度”和“氚坑时间”与具体的氚回收方案、提取氚的工艺过程、堆部件材料中的氚扣留量、增殖剂中不可回收的氚份额、泄漏到堆大厅的包容惰性气体氦中的份额以及氚自然衰变等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一种有希望的能源:聚变-裂变混合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聚变-裂变混合堆的物理计算。导出更普遍的纯聚变堆和聚变-裂变混合堆的电力得失相当条件和净电输出公式。确定的混合堆主要参数与纯聚变堆INTOR和快中子增殖堆Sup-er Phenix进行比较,证明了混合堆作为一种有希望的能源填补下世纪将要出现的能源空缺具有不少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赵君煜 《物理》2004,33(4):257-260
聚变能目前是认识到的可以最终解决人类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经过许多科学工作者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磁约束聚变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集成当今国际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主要科学和技术成果,合作建立与未来实用聚变堆规模相比拟的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成为国际上大家的共识,文章就ITER及相关的情况进行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3.
一、前 言 研究受控聚变的重要意义,在于可能建成核聚变反应堆,使轻核聚变释放的能量转变为电能加以利用,这为长远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前景.近年来,在受控聚变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国外对于未来的聚变堆愈来愈多地开展了工程设计工作.1969年和1971年先后召开过两次国际性的聚变堆工艺会议[1,2].1973年也又召开了一次.现在,针对已有的几种主要类型的热核反应实验装置,差不多都提出了相应的聚变堆模型设计(或概念设计),说明聚变堆的设计研究已日益受到重视. 建立受控聚变反应堆有个基本条件,就是要求热核等离子体的…  相似文献   

14.
刘成安  师学明 《计算物理》2010,27(3):433-438
简要描述聚变-裂变混合堆在长期能源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着重计算分析具有不同类型的聚变堆芯和包层的混合堆生产电能和可裂变核燃料的能力,研究不同类型聚变-裂变混合堆与其支持的卫星堆(如压水堆)组合燃料循环系统生产电能的能力.指出以天然铀或贫化铀为燃料,水冷却的包层设计是一种经济可行、技术风险较小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以日本原子力研究所那珂研究所聚变堆设计室进行的先进稳态托卡马克聚变堆2(A-SSTR2)概念设计为基础,对SiC/SiC复合材料包层/第一壁热工设计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选取各种几何位形和材料敏感特性参数,用有限元法进行了大量的热工计算,以最高温度、最大热应力为基础建立了包层/第一壁设计窗口,选取了满足热工要求的最佳设计方案,对今后的工程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利用球形环托卡马克作为聚变中子源、处置裂变堆长寿命放射性核废料的嬗变堆作为聚变能早期应用的重要途径。因核废物的日益积累和已具备现实的技术基础而受到广泛的重视。也是目前国际聚变界研究的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聚变中子学积分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变中子学积分实验研究是当前国际上聚变堆设计的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对国内外的实验研究工作进行仔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将建成的强流短脉冲高压倍加器和配套的实验测量设备,开展高水平的聚变中了学积分实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近期和交长远的实验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叙述了聚变裂变混合堆包层设计所涉及的中子γ光子耦合输运方程、核子数密度方程及有关计算机程序系统;介绍用于聚变堆设计的核数据工作现状及未来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9.
使用Jsolver程序及托卡马克模拟程序TSC对紧凑型聚变裂变混合堆系统的反剪切平衡位形、自举电流份额及放电模拟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以此探讨该混合堆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20.
聚变裂变混合堆的氚工艺和氚增殖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聚变堆氚工艺和氚增殖剂研究的现状和我所在混合堆氚增殖剂和氚工艺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并对一领域的继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