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反粒子的发现是现代物理学的一项重大成就。在微观物理研究领域,每个粒子都存在着它的反粒子。据此,人们推测在宏观或宇观世界,应存在着由反质子、反中子和正电子构成的反物质。下面简要介绍反粒子、反物质与反物质武器的有关问题。一、反粒子1928年,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PaulAdri-enMauriceDirac,1902~1984)提出了一个关于电子运动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理论,建立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  相似文献   

2.
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25(1):25-27
依据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下文简称一、二定律)阐述了能具有量和质的双重属性,能量与能质系于同一属体而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3.
 伊利亚·米哈依洛维奇·弗朗克是著名的前苏联物理学家,1908年10月23日出生于彼得堡;1946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数十年来,弗朗克在物理光学、低能中子物理和核物理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4.
 一位著名物理学家认为:现代物理学发轫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先哲们的研究.从那时起,摘取科学桂冠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师们都来自西方.他们何以得到如此殊荣?他们是怎样进行工作的?他们是看见和听到什么而能告诉人们原子或电子确实存在:如此等等,曾使许多读者致函本刊编辑部,要求不定期地加以介绍.为此,从这一期起,本刊正式开辟《国外科学家介绍》栏目,希望从事物理学史研究的行家里手,能同我们一起耕耘这块处女地.我们和读者一样,期待着你们.  相似文献   

5.
 他,享有美国“氢弹之父”美誉他,因陷害“原子弹之父”遭唾骂他,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2003年9月9日,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爱德华·特勒去世,享年95岁。“氢弹之父”出生在犹太家庭据美联社报道,半个多世纪来对美国防御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美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EdwardTeller)因脑中风,于2003年9月9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的家中去世,享年95岁。爱德华·特勒于1908年1月15日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钢琴家。  相似文献   

6.
 沃尔夫冈·保罗生于1913年.他于1939年在柏林高等技术学院Kopferman教授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一段时间内从事原子核磁矩的测量工作。他设计了一种新的原子束仪并用它研究了铍和其它元素的超精细结构、斯塔克效应、振子强度等参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的工作不得不暂时中断了一个时期.以后他在哥丁根大学用传统的磁质谱仪从事质谱和同位素分析的工作.1947年在他主持下建成了一台6MeV的电子回旋加速器,并用它开始了一系列有关核物理的实验,如氘核的光裂变,核的电子散射等实验.同时他继续了他有关原子束的实验.  相似文献   

7.
刘天元  孙成林  里佐威  周密 《物理学报》2012,61(10):107801-107801
测量了不同浓度三氯甲烷(CHCl3)与苯(C6H6) 二元溶液的Raman光谱,随C6H6浓度的增加, 受分子间C/H···π相互作用的影响, CHCl3中C-H键伸缩振动频率向低波数移动;当 CHCl3体积分数小于40%, C-H键伸缩振动频率不变, 分子间C/H···π相互作用达到饱和.分别以 CHCl3和 C6H6体积分数为70%的 CHCl3-C6H6混合溶液为研究对象, 测量了它们的高压和低温Raman光谱.根据 CHCl3中C-H键伸缩振动频率随压强和温度的变化关系, 得出了分子间C/H···π相互作用对压强和温度的扰动表现出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一、德燃纳的简历及其在物理学中的贡献皮埃尔-吉勒·德燃纳(Pierre Gilles de Gennes)1932年生于法国巴黎.1955-1959年在原子能中心(Saclay)作研究工程师,从事中子散射和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随后在Berkeley完成博士后和进行高级研究或工作访问.1961年被聘为奥塞巴黎大学固体物理学助理教授,讲授金属与合金的超导理论.1968年他的研究方向转向液晶物理方面,1971年被聘为法兰西学院教授,在此期间他组建了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液晶研究组,后来在液晶物理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把研究内容扩展到聚合物液晶.自1976年以来就在巴黎物理和化学研究所任所长.从1980年起他的兴趣转移到界面问题,特别是在浸润动力学方面.最近他特别关注附着力的物理和化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1日的公报宣布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奖人。美国的马丁·佩尔(Martin L.Perl)教授因20年前在领导发现第三代荷电轻子τ实验中的杰出贡献而成为获奖人之一。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构成自然界各种物质的最小单元是12种不同类型的“基本砖块”、即六种夸克和六种轻子。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永载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史册的日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在绕地球环行14周后,16日6时23分,我国自己培养的航天员杨利伟乘返回舱在内蒙古预定地区安全落地,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人第一次乘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开创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纪元。辽阔无垠的宇宙令人神往。航天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人类活动的新领域,带来了传统技术无法达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它的发展也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当代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能源,是人类生存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资源.几千年来人类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不断地探求向大自然索取能源.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开发利用了太阳能和原子能.原子能又分裂变能和聚变能.从四十年代起,裂变能已为人类所掌握和利用.五十年代开始,人们又在进一步探索聚变能的利用问题,已经有不少国家建造了受控核聚变研究装置,而且近年来的研究工作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尤其是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目前又有新的突破.从前认为利用聚变能是遥远的事,而现在看起来要比从前乐观了许多.我国人口众多,能源缺乏.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常因能源问题、工厂开工不足致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2.
 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人类迈入航天技术这一新领域。在短短几十年内,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从初期的无人航天器到很快研制出载人航天器,如航天飞机、载人飞船、空天飞机和空间站等。而与此同时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失重则成为限制航天技术发展的一大难题。失重对载人航天器中的航天员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影响,它将妨碍航天员的正常生活,导致航天任务无法完成,甚至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对失重的研究及防护对于航天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核科学中的巾帼英雄——丽丝·迈特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物理学中的杰出女先驱,终身未嫁、被人们称为“嫁给科学”的人--丽丝·迈特纳(L. Meitner),曾对自己也是对她的志同道合者献身于科学的一生,作过极其精辟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美国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家格劳伯教授主要从事量子光学和粒子物理的研究.眼下他为一批中学生开了一门物理课.哈佛校报的记者对他进行了一次采访,采访的重点是如何吸引年轻人热爱科学.我们摘录了一部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某种启示。记者:近来,认为美国正在一场世界性竞争中败北的议论很多,许多人批评我们没有培养足够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适应日益被先进技术左右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格雷(Stephen Gray,1666~1736)1666年生于英国坎特伯雷(Canterbury),1736年故于伦敦。1729年格雷揭示了电的传导、区分了导体与绝缘体,1731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第一届科普利奖章(Copley Medal),1732年又因静电实验获得第二届科普利奖章,并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相似文献   

16.
 伊伦娜·约里奥-居里是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的女儿.尽管没有像她父母那样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举世注目的杰出贡献,但是伊伦娜仍然是有杰出贡献的女物理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2月15日到16日,我国科学家为纪念美国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卡尔·萨根逝世5周年,举办了“科学与公从”论坛。虽然卡尔·萨根对普通的中国人来说是如此陌生。然而他的成功对中国科学普及工作却提供了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8.
 约翰·巴丁(John Bardeen, 1908~1991)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在同一领域中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1956 年, 巴丁与W. 布拉顿(Brattain)以及W. 肖克利(Shockley)由于在半导体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 并且发现了晶体管效应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次获奖是由于超导微观理论(BCS 理论)的建立, 巴丁与L. N. 库珀(Cooper)和J. R. 施里弗(Schrieffer)一起分享了1972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9.
 利用行星引力加速在航天技术中有着重要的应用.美国1977年发射的宇宙飞船旅行者1号和2号就是利用途经行星的引力加速,实现了人类到遥远的外行星的航行.  相似文献   

20.
“发现教学法”的再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改进教学方法,使教育的重点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能力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多年以前就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知识在日新月异地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