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结合教育信息化大环境,在梳理相关研究和政策文件基础上,明确信息化时代对物理师范生能力的新要求,理清信息化时代下TPACK内涵,提出信息化时代物理师范生TPACK能力框架,并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以此提高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这将有助于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以及为创新设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红伟 《物理通报》2022,(2):47-50+55
TPACK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深度融合,从而把学科知识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知识,TPACK水平越高,表明教师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越高.基于TPACK理论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恰当选择教学方式、技术手段,构建以生为本的生本课堂,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笔者根据TPACK理论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高中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为高中物理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授课教师可用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种类繁多,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融合存在着实践策略问题.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培育学生物理学科素养,提高关键能力等.以“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教学为例,就基于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深度融合进行深析,以期为后续的物理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代下,以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为载体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中,高中物理也不例外。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出现了如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不高、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到突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度较低,也未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所在。本文首先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再从开发资源、主体互动、虚拟实验和录制微课四个方面提出应用策略,以期为广大物理教师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万立荣 《物理通报》2016,35(9):19-21
在高考改革的新背景下, 高中物理学科需要满足多层次教学需求, 微课程作为近几年兴起的教学新形 式, 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各种层次的可选择性学习内容. 本文对高中物理微课程设计策略进行一些探究, 着重阐述了设计原则、 设计步骤、 几种主要微课程课型的设计要素, 在此基础上归纳了高中物理微课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张永柏 《广西物理》2023,(2):128-130
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催生了多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现代化教学模式落实提供了基础依托。在双重背景下,整合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学习资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日益凸显。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概念的掌握不全面,应用混合式学习资源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文章将从混合式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出发,对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研究,旨在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 :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可见 :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是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下面讨论几个具体层面上的问题 :1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整合面对新世纪 ,信息处理的技能、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  相似文献   

8.
教育课程改革正席卷高中课堂,高中物理学科的课程标准也随之改变了许多,这对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师提出了新一轮的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不能一味简单地采取填鸭式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本文在结合高中物理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进行一番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力图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10.
张红英  卞维豪 《大学物理》2013,(6):52-53,57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研究生课程整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天体物理研究生课程设置,并以该校天体物理研究生课程"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为例,探讨信息技术在研究生教学与实践等方面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高中物理课程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物理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是全面开展物理课程思政的基础.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导下挖掘出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包括科学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个性品质,并以“宇宙航行”一节为例,以时事热点导入、我国卫星发展史介绍、科学家故事讲述等形式融入科学精神元素和爱国主义精神元素,为一线教师开展物理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仿真实验软件的功能不断完善,建模教学平台的选择呈现多样化.为探讨仿真实验软件的建模教学,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二中的“抛体运动”这节内容为例,运用建模教学理论在Algodoo软件的辅助下进行了教学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科学思维”这一素养中,首次将模型建构作为物理学习的关键能力.将学习进阶理论与建模教学整合规划,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第2节“向心力”为例,构建物理概念的建模教学,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建构大学物理实验TPACK教学框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三方面探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方案.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实验内容系列化、层次化、专题化、个性化;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实验教学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优化教育环境,实现资源共享;开展问题创设的混合式教学法,内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性研究能力.以期改进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推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万鹏  李冰 《物理通报》2018,37(1):79-81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能够在课堂上真正合理利用 信息技术, 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 做到高效, 践行物理学科素养, 并非易事. 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够熟 练, 整合点无效或效果不理想. 怎样才能更好地践行物理学科素养, 体现物理教育中的学生本位呢  相似文献   

16.
基于ARCS动机模型理论,将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与高中"物理学史"校本课程教学相融合,搭建高中物理学习动机激发策略基本框架.在高中物理新课标与核心素养下,以"探索力学的发展史"一课为例,将翻转课堂理念与ARCS动机模型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阐述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引起和持续产生注意力(Attention),怎样建立教学目标、内容及与学生的相关性(Relevance),如何培养学生自信心(Confidence),怎样促进学生满意度(Satisfaction),以期对教师激发高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我们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的整合方面开展的一些工作及其教学实践,其中重点介绍了基于校园网的大学物理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构建与教学应用;基于课堂教学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拟软件的研制开发与教学应用;基于校园网的开放式物理实验网络选课系统的研制开发与教学应用等.  相似文献   

18.
雷鸣  王永钢 《物理与工程》2013,(6):45-47,55
介绍在北京邮电大学新生中进行高中物理课程选修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从中可以看到大学物理课程执行《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高中物理是理论联系实验相当密切的课程,物理实验开展的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因此,高中物理课程也需要随之进行一定的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优势,也有一定的劣势,在新时期下要善于总结,并结合实际的情况开展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本文针对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并尝试性提出具体的策略,进而提升高中物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20.
《物理通报》2011,(6):1
本刊"物理教育研究与课程论"栏目已先后发表:《高中物理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分析》、《阻滞学生物理思想因素的剖析》、《目标分类学在物理学业成绩评价中的应用》、《课堂实验的探究质量低下原因的分析与对策》、《浅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物理教育的启示》、《高中物理教学建模探骊》、《江苏南北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比较研究》等论文.这些论文,在一定程度上,把教育学理论与物理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不同侧面分析与探讨了物理教育、教学的规律,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