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习题课,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习题课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如何上好物理课作一探讨.1注重习题的层次性:通过一些有层次的习题教学,可帮助学生掌握明晰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在库仑定律的教学中,习题课可按如下层次进行.首先让学生做可以直接营公式的简单题.如求两个带电量分为Q1=2.0×10-8C,Q2=1.0×10-7C的点电荷相距0.3m时的相互作用力,学生很容易做了出来,接着可举:如图1所示,真空中A、B两点各固定着一个带电微粒,它们所带的电量分别是Q1=5…  相似文献   

2.
石俊杰  吴倩 《物理通报》2023,(8):136-139
介绍了GeoGebra软件解决杠杆动态平衡问题中的3类情形,借助其极佳的动态性,使相应的动态平衡过程形象地显示出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消除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相似文献   

3.
“曲线运动的条件”是高一物理“曲线运动”一节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过去教师往往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然后用简单的实验去验证.学生被动接受这一知识,印象不深,参与率不高.为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动手和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效果,设计了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演示仪,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李绍森 《物理通报》2004,(11):42-43
在初中物理“滑轮”一节的教学中,学生最难理解的问题就是:滑轮是杠杆的变形.通常学生认为杠杆大都是线条形的,可是滑轮是圆形的,这就是他们理解困难的缘故.  相似文献   

5.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用分)选择题均为单选题,多造或选错不得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中.1.两个点电荷的电量ql:qZ一1:4,距离为厂时,al对a。的作用力为F,v。对小的作用力为F',F'与F的关系是()AF'一4F;B.F'一ZF;C.F'一16F;D.F'一F.2.如图1所示,A、B分别表示两段导体中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这两段导体的电阻有〔A.RA>RB;B.RA<RB;C.RA=RB;D.无法比较.3.如图2所示,电路中当K由断开到闭合后,安培计的示数将(电压U不变)[〕AA;变大,A。变小;B.AI、AZ都变小;C.A…  相似文献   

6.
田均光 《物理通报》2006,(11):57-58
摩擦力的教学,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而有关摩擦力的方向问题,则又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理解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和准确掌握及解答有关摩擦力方向的问题,笔者制作了一套用来演示摩擦力方向的实验板,一套三块,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高中物理教参第一册第一章的实验指导中关于“力矩”的实验 ,是用木条自制一个有三个臂的杠杆做成的 (图 1 ) .利用这种装置做此实验杠杆很难达到平衡 ,其原因是杠杆的重心过高 .因此 ,只须把斜杆原来的倾角 60°改为俯角为 60°(图 2 ) ,降低了杠杆的重心 ,使杠杆容易达到平衡 .改进后我们经过多次演示 ,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 .图  1图  2关于力矩实验的改进@闫双田$陕西省蒲城县尧山中学!715500  相似文献   

8.
力臂演示仪     
初中物理杠杆一节中的力臂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一直是教师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准备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展评"训练中摸索出一种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力臂"教具,该教具使学生对力臂概念有了直观的了解,突破了力臂这一难点,达到了良好的效果.1制作材料亚克力板材1块(大约80cm×80cm),钢锯条1根,细线若干,重物,砝码,割刀,铁架台2个,小钉1个,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杠杆平衡条件”这一实验,可使学生建立力臂的概念,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材所提供器材及实验方法有以下不足:1)不准确.实验要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杆是否已达到水平了没有标志,全凭学生估计,不能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2)费时.学生由于经验不足,在调整杠杆水平时浪费很多时间,课堂教学效率低.3)误导.实验中力臂是从杠杆上直接读出的(即从支点到钩码拉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这种读取力臂的方法具有很大的误导性,初学者回顾实验很容易得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之间距离为…  相似文献   

10.
1设计思想高中《物理》第二册中“受迫振动与共振”一节的教学,难点是对受迫振动与共振的理解.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材中安排了用多个系在同一条水平细绳上的单摆来演示这一现象,但是由于它振动的不稳定性,演示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而学生理解不够,印象不深.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设计上利用小“马达”(小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来提供稳定的驱动力的频率,用固定在一块木板上的几个长度不同的钢片来充当振动物体,  相似文献   

11.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83页“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节内容中有运动的合成演示实验.做该实验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是手动,移动玻璃管时不能保证匀速;(2)演示时连贯性、对比性差;(3)蜡块运动径迹不能显示.为此,很多教师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大都采用多媒体课件替代实验,显然这样做是不可取的.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根据实验要求,大胆创新,较完美地制作出运动的合成演示仪.该演示仪操作方便,演示效果理想.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2.
一、导体上电荷的分布跟表面的曲率有关的实验高三物理课本上的演示是用一个通草球依灰靠近带电体表面曲率不同的地方A、B、C,观察通草球被导体推斥开的距离,效果不好。其原因是:(1)通草球常被带电体吸住了,推不开。(2)先后做三次,由于推斥开的距离不显著,难作鲜明对比。改进的方法是将小的通草球三个,分别包上一层锡纸,用长12—15厘米的丝线吊在粗铁丝上,铁丝用支架支住,使三个小球分别靠近绝缘导体A、B、C,相距2毫米,如图1所  相似文献   

13.
教学难点是学生难以接受,教师难以处理好的教材内容,这部分内容基本是较为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定律.所以突破难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我做了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4.
秦宏伟  陈鲁 《物理实验》1997,17(1):17-18
一、两种自制验电器制法一用剪刀剪下铝质饮料罐的侧面展开成为一张大约14cm×40cm的薄片.如图1所示在铝薄片上剪下A、B两部分.把A片弯成如图2所示的形状,放在倒立的玻璃杯底部,并用胶带纸粘牢.再如图2装上B片,因为B片上部重,要从其顶部剪下小片,直到它平衡为止.这样,一个简单的验电器就制成了.实验时如图2所示把D处当做通常验电器直杆上的金属圆球,就可安排各种静电实验了.实验时须注意房间和玻璃杯必须是干燥的,以免电荷漏掉.制法二用大叶片做支架,放在倒扣的玻璃杯上(如图3所示).从口香糖的包装纸上取下一条金属箔…  相似文献   

15.
程杰  赵梅 《物理通报》2010,(6):19-19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学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听过这节课后经常有一些含糊不清的疑难问题.笔者在此列举较为典型的两个,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早期中国物理发展的回忆(续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大猷 《物理》2005,34(4):233-239
3早期的物理学机构 早期中国物理学事靠一些留学人员.他们主要是在外国念书、学物理,回国之后,就在中国开始教学,从两三个学生开始教起.人数不多,这等于我们看《封神榜》,最大的红发老祖有三个学生,老子(即“太上老君”)最大,第二个元始天尊,第三个通天教主.后来这三个人分别组成三大教派,弟子也就慢慢地培养出来.  相似文献   

17.
这里介绍一种我们改装的对电流进行绝对测量的简单装置。一、装置与原理如图1,其中A是焦利秤(用来测力,也可用天平代替),B、C、E是三个电流线圈,B和C 固定在一个框架上, 且匝数、半径相等、绕向相反,两线圈相距为其半径R,E用焦利秤水平吊在B、 C之间且与B、C等距、共轴,其半径为 r,r相似文献   

18.
自制浮力产生原因演示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中物理关于“浮力产生的原因”教材中只是用图示说明,而没有用相应的实验来演示,所以我自制了一个教具“浮力产生原因演示器”.用它来做实验既可以证明浮力产生的原因,又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1制作方法如图1所示:找3个废弃的矿泉水瓶和一  相似文献   

19.
高一物理中“力的合成”和“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教学的起点,矢量及其运算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这就需要从“力的合成”的教学抓起.而在“力的合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直接给出其运算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然后加以验证,学生印象不深,被动接受.笔者经过认真思考和多次实践,自制了一套可以探究验证力的合成的演示实验仪.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吴献 《物理通报》2009,(11):19-20
有下面一道初中物理竞赛试题. 【例1】如图1所示,竖直放置的C形细管中,充满了水,A、B端口都处用手堵住,随后同时放开两手指,则水将 A.从4端流出 B.从B端流出 C.从4、B端同时流出 D.从A、B端流出,后从B端流出 答案:选项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