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汽车贴膜透光率的测定和实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市面上的汽车贴膜对波长在200—1000nm范围的光线的透光率,根据贴膜商家提供的贴膜功能:隔紫外线、隔热和保护隐私,由所测数据和图表分析汽车贴膜的上述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2.
汽车太阳膜的色度与光谱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用带计算机控制的WGS-9型色度测量系统、UV-Vis 8500型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WGD-4A型光栅光谱仪定量测量和分析了某品牌汽车太阳膜的色度和光谱特性。测量分析结果表明:低红外透过率和紫外透过率与高可见光透过率是一对矛盾体,在选择太阳膜时只能有所侧重。如要求较高可见光透过的同时要避免过多紫外线照射,那应选择主波长为587.3 nm(浅蓝)或522.1 nm(钻石绿)的太阳膜。如要求较高可见光透过同时要兼顾隔热节能的功能,那么应选用色度主波长为497.3 nm(宝石蓝)或507 nm(翡翠绿)的太阳膜。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常压环境湿度对硬质聚氨酯泡沫与多层绝热材料组合的复合多层绝热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常压下采用量热器法测量了该绝热材料在高、低湿度环境下的表观热导率,并通过建立多层绝热材料的常压逐层传热理论模型,分析了常压环境中复合绝热材料的隔热机理,及湿度对其隔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压条件下,环境湿度增加一倍,复合多层绝热材料的表观热导率增加约13.07%,且湿度对多层绝热材料隔热性能的削弱是其隔热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基于干空气与凝结水/冰并联热阻的常压逐层传热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通过改进现有常压多层绝热材料的传热模型,分析了湿度对多层绝热材料隔热性能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隔气结构膜渗透性对真空绝热板热工性能的影响,对隔气结构膜的渗透原理和渗透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数值分析,分别分析了温湿度与溶解系数、扩散系数、渗透性的关系,研究发现温度对膜的渗透性影响较大,相对湿度对膜的渗透性的影响较小;基于对隔气结构膜的电镜扫描分析,在不同温度下分别对三种隔气结构膜进行水蒸气渗透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膜的种类、温度对隔气结构膜渗透性的影响较大,膜的渗透性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研究结果对真空绝热板膜的选择,性能优化及真空绝热材料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法卜里-珀洛标准具是一种精密的干涉测量装置。它的结构很简单。是由一个隔离器(隔圈)和两块镀有反射膜的平板组成。但对零件要求很高。其加工和检验都十分困难。图1是法卜里-珀洛干涉标准具石英隔圈(以下简称隔圈)的示意图。它的主要要求是隔圈两端的三对凸起小平台a-a',b-b',c-c'的厚度差小于0.03μm。这一微小长度用一般仪器是难以测量的。本文对隔圈平行差测量提出了一种方法,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数值模拟方法具有快速、安全环保和成本低的优点。为研究玻璃纤维织物结构密度对其隔热性能的影响,设计并织造了4种不同经密玻璃纤维3/3斜纹织物,建立了织物传热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研究了结构密度对织物隔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模拟结果的有效性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玻纤织物温升随时间变化的数值模拟值与实验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纬密不变的情况下,玻纤织物的经密由110根/10 cm增加到160根/10 cm,织物表面温度上升变慢,隔热效果越来越好;当经密为160根/10 cm时,玻纤织物的温度升高的最慢,隔热效果最好;随着织物的经密继续增大到180根/10 cm时,织物的温度上升变快,其隔热效果呈现减小的趋势。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可以快速找到结构密度的临界值,为热防护领域中设计、优化及应用玻纤织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SiO_2气凝胶复合材料是一种隔热性能优异的纳米多孔材料,本文对非稳态和大温差条件下该材料的隔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SiC颗粒和SiO_2中空玻璃球对材料隔热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微米级SiC颗粒具有良好的遮光能力;添加一定含量的微米级SiO_2中空玻璃有利于改善材料的隔热性能,但添加量过大会导致气相导热的贡献增加,从而使得材料隔热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8.
膜法除湿具有装置体积小、重量轻和能耗低等特点。本文提供了一种新的测量膜透湿能力的方法,用改进的实验室释放分析系统(FLEC)对国产多孔固体高分子有机膜的透湿性能进行了测量,获得了不同孔径和厚度的尼龙膜、混合纤维素膜、醋酸纤维素膜和疏水PVDF膜的湿透过度,并对实验结果的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憎水性膜还是亲水性膜,水蒸气均能显著透过,湿透过度与膜材料、膜孔径、厚度有关,小膜厚、大孔径以及强亲水性均有利于传湿。  相似文献   

9.
真空隔热油管井筒的传热计算是稠油开采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注蒸汽采油井筒内,隔热油管是靠接箍连接在一起的,接箍虽然很短,但其隔热性能较差.目前,隔热油管接箍段引起的散热损失均按经验比例计算,本文对隔热油管接箍的传热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用接箍视导热系数来衡量接箍的隔热性能.并通过现场实验、fluent模拟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得到带衬套的接箍视导热系数为0.4 W/(m·K)左右.在实验条件下,接箍散热损失占总散热损失的比例大于1/3.因此,应采用必要措施提高接箍的隔热性能,以保证整个隔热油管的隔热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脉冲激光沉积装置在钼筒上沉积镧氧膜,通过俄歇能谱仪确定其表面成分并进行定量分析,结合扫描电镜对薄膜进行形貌观察和能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制备的薄膜污染小,表面不同区域成分均匀分布,发射性能测量后薄膜均一性保持良好。综合实验证明激光沉积能够制备均一性良好的镧氧薄膜。  相似文献   

11.
Morphology and surface property of ZnO thin films as 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are crucial for obtaining high-efficient and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In this work, two different preparation methods of ZnO thin films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s of the subsequ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ere investigated. ZnO thin film prepared by sol–gel method was homogenous but provided high series resistance in solar cells, leading to low short circuit current density. Lower series resistance of solar cell was obtained from homogeneous ZnO thin film from spin-coating of colloidal ZnO nanoparticles (synthesized by hydrolysis–condensation) in a mixture of 1-butanol, chloroform and methanol. Th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using this film achieved the highest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PCE) of 4.79% when poly(3-hexylthiophene) was used as a hole transporting layer. In addition, the stability of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as also examined by measuring the photovoltaic characteristic for six consecutive weeks with the interval of 2 weeks. It was found that using double layers of the sol–gel ZnO and ZnO nanoparticles provided better stability with no degradation of PCE in 10 weeks. Therefore, this work provides a simple method for preparing homogeneous ZnO thin films in order to achieve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also for controlling their surface properties which help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ovskite solar cells.  相似文献   

12.
节能减排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对节约能源、提高太阳能的高效综合利用的新型窗用透明隔热材料的理论设计和研究尤其重要.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六方相三氧化钨Ti掺杂前、后的晶格参数、电子能带结构、形成能和光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Ti掺杂后晶格体积增大,系统能量降为负值,体系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掺杂后电子能带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材料仍保持n型电导率;随之,其光学性质也发生改变,掺杂前h-WO3无近红外吸收性能,掺杂后的Ti0.33WO3具有很强的近红外吸收性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Ti掺杂h-WO3前、后的太阳辐射屏蔽性能,掺杂前无太阳辐射屏蔽性能;掺杂后的Ti0.33WO3薄膜具有可见光高透明、近红外屏蔽的性能.计算结果为Ti掺杂h-WO3在窗用透明隔热材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频孪生磁控溅射WO3薄膜及变色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先进的中频孪生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以金属钨为靶材,制备非晶态WO3电致变色薄膜。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分光光度计等测试手段分析薄膜的结构、表面形貌、成分以及透射光谱特性。研究了氧气流量比及热处理温度对WO3薄膜变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频孪生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是制备WO3变色薄膜的一种有效方法;室温条件下沉积获得的原始态薄膜为非晶态WO3;提高氧气流量比和适当热处理温度能有效改善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实验中在较高氧气流量比,200℃热处理条件下制备的薄膜在380~780 nm的可见光范围内着色态和褪色态平均透光率差值高达50%以上,表现出较好的电致变色性能。  相似文献   

14.
掺杂半导体/金属膜系的光谱透射反射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丹之 《物理学报》1999,48(12):2349-2356
提出了以改变半导体薄膜的掺杂浓度来调节它的等离子体频率ωp,使它的高透射区移至可见光带.选择本征吸收频率在近紫外区的金属与之构成最佳的D/M光谱透射-反射膜系,同时结合掺杂半导体膜与金属膜的最佳厚度组合以形成较理想的透明隔热复合膜.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氧、氮掺杂的非晶硅膜 ,测量了薄膜的荧光光谱 ,获得了包括红光、绿光、蓝光及紫光和紫外的强荧光发射 ,其荧光特性受氮、氧含量及沉积时基片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红光包括起源于量子限制效应的宽带及氧缺陷能级引起的分立峰 ;绿光依赖于氮的掺杂 ,起源于氮的缺陷能级跃迁 ,其峰型和峰位受基片沉积温度的影响 ;蓝光部分表现为多个分立峰的叠加 ,起源于复杂的氧缺陷能级 ;紫光部分包括一对双峰和多个宽发射带 ,发射带的强度受掺杂种类、掺杂浓度及沉积时基片温度的影响。当基片温度为750℃、中等氧氮掺杂时 ,可获得强的绿光和紫光发射。  相似文献   

16.
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在柔性基材PET上沉积AgCu合金制备的NSN系列隔热膜,继承了单Ag隔热膜良好的光谱选择性,同时能有效的解决Ag易硫化的难题。通过选择合适的AgCu合金靶材、NSN70隔热膜的膜系设计与制备、样品的形貌检测、耐候性实验、光学性能测试等多方面研究了NSN隔热膜。实验结果为以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NSN系列隔热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在柔性基材PET上沉积AgCu合金制备的NSN系列隔热膜,继承了单Ag隔热膜良好的光谱选择性,同时能有效的解决Ag易硫化的难题.通过选择合适的AgCu合金靶材、NSN70隔热膜的膜系设计与制备、样品的形貌检测、耐候性实验、光学性能测试等多方面研究了NSN隔热膜.实验结果为以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NSN系列隔热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唐鹿  薛飞  郭鹏  罗哲  李旺  李晓敏  刘石勇 《发光学报》2018,39(6):838-843
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B掺杂的ZnO(BZO)薄膜,通过氢退火对BZO进行处理,然后作为前电极进行了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氢气气氛下退火后,BZO薄膜的载流子浓度基本无变化,但Hall迁移率显著提高,这使得BZO薄膜的导电能力提高;当采用厚度较小、透光率较高的BZO薄膜进行氢退火后作为前电极结构时,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提高0.3~0.4 mA/cm2,电池的转化效率提高0.2%。实验结果可为通过优化前电极结构来提高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提供一种简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型低熔点熔盐黏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熔盐因其具有广泛的使用温度范围,低蒸气压,大热容量,低黏度,良好的稳定性,低成本等诸多特性已成为聚光太阳能热发电中颇有潜力的传热蓄热介质。准确的熔盐热物性对于太阳能发电过程中介质的传热蓄热性能有重要影响。其中熔盐黏度作为重要的热物性之一,对于提高传热效率和降低流动阻力具有决定作用。本文利用研制的高温黏度测量仪对水和HITEC盐的黏度温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文献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该高温熔盐黏度仪的可靠性。为了降低混合熔盐的熔点,改进其热物性能,本文对Solar Salt进行改性研究,得到两种新型低熔点混合熔盐,并测定得到了黏度温度特性曲线。结果表明,改性后的高温熔融盐黏度有所降低,有利于降低太阳能热发电熔盐传热管路系统的阻力和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