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含碳微细粒金矿是世界难处理金矿主要类型,且储量巨大,矿石中的有机碳、石墨碳能吸附溶液中的金氰络合物,因而含碳金矿在浸出之前需进行预处理。氧化焙烧是应用时间最长、可靠性和适应性最好的预处理工艺,已经成功的用于生产实践。针对传统氧化焙烧法存在生产成本高,收尘系统复杂等不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焙烧工艺和设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氧化焙烧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关于焙烧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尤其是对于焙烧过程的相关理论研究比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氧化焙烧技术的发展。焙烧时间是影响焙烧效果的关键因素,决定化学反应进度及物相变化程度。在不同时间条件下(焙烧温度650 ℃),对含碳微细粒金矿石进行焙烧-浸出试验,首次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和孔结构分析等手段对含碳金矿及焙砂进行分析表征,进而揭示氧化焙烧过程中碳质物的氧化、矿石晶体结构变化、物相变化等对金浸出效果的影响机理。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 矿石中主要矿物有石英、白云石、方解石、绢云母、高岭石、黄铁矿和石墨等;矿石中自然金粒度微细,以5~10 μm粒级为主,部分微粒自然金被石英、碳质组成的碎屑包裹;碳质(有机碳和石墨碳)含量高、粒度细,且与脉石矿物紧密共生。焙烧-浸出试验结果表明: 原矿直接浸出时,金浸出率仅为12.50%,碳质的“劫金”作用显著;随着焙烧时间的增加,金的浸出率先逐渐增大后变化平稳,焙烧时间为2 h时,金浸出率最高;当焙烧时间为1 h 时,绢云母发生了脱羟基变化,高岭石分解生成蒙脱石,黄铁矿氧化为赤铁矿,碳质(有机碳和石墨碳)氧化且产生CO2,但未完全氧化,此时焙砂中石英的d100d101值以及平均孔径较小,不利于浸出剂的扩散,导致金浸出率仅为58.09%;当焙烧时间为1.5 h 时,白云石开始分解,碳质已完全燃烧,产生的CO2使微孔数量增多,有利于浸出剂的扩散,此时金浸出率增加到73.34%;当焙烧时间为2 h时,白云石分解较完全,焙砂中有MgO生成,此时焙砂中石英的d101值达到最大值(4.255 03 nm),焙砂松散密度变大且孔容和平均孔径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009 954 cm3·g-1和6.640 80 nm,焙砂中产生的微孔最多,增加了浸出剂的扩散通道,有利于金的浸出,金浸出率也达到了最大值(91.28%);当焙烧时间为3 h时,焙砂表面生成Ca2SiO4和CaSO4等在高温时易形成低熔点物质,发生微弱的烧结现象,导致颗粒内部的微孔被填充、闭合,微孔减少,孔容和平均孔径降低,内部结构变得致密,不利于浸出剂的扩散,同时造成金的浸出率下降。  相似文献   

2.
评述了汞蒸气对海绵金汞齐化效率的研究。将校正了的汞气标准(0.038—0.420毫克/米~3)通过海绵金取样器,并用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汞量。同时还研究了汞气浓度与流速对于收集的影响。对穿透曲线的评价表明,在严重污染的大气中取样速度对汞气收集是有影响的。收集效率参数已根据统计矩理论计算出来。  相似文献   

3.
聚腺嘌呤-金纳米簇(聚A-AuNCs)制备简单,快速,且具有优良的荧光性能和光学稳定性。基于聚A单链DNA为模板合成的金纳米簇,构建了一种灵敏、简单、快速的新传感方法用于检测汞离子。以柠檬酸钠为还原剂,通过水浴加热法合成金纳米簇。用荧光光谱仪和透射电镜对金纳米簇的荧光性能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金纳米簇为球形,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约为7 nm。金纳米簇在280 nm紫外光激发下,于471 nm处发射出强烈的蓝色荧光,且金纳米簇的光学稳定性良好。溶液在4 ℃下避光保存1个月,金纳米簇的荧光强度变化很小。当汞离子存在时,汞离子与纳米金之间的高亲和力,可以有效地猝灭金纳米簇的荧光。文中讨论了反应体系中缓冲溶液pH值和反应时间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发现缓冲溶液pH值对该方法的影响不大。汞离子对金纳米簇的荧光猝灭反应非常迅速,1 min之内就可以完成,所以后续反应仅需简单的混合即可进行荧光的测定。在最优化实验条件下,对一系列汞离子浓度进行了检测,线性方程为:y=-335.57x+541.35,检测线性范围在0.01~1 μmol·L-1之间,相关系数为0.992 6。根据空白的三倍标准偏差原则确定检测下限为3 nmol·L-1。该方法选择性好,通过9种金属离子的加入对金纳米簇的荧光信号并无明显影响,验证了金纳米簇对汞离子检测的特异性。用该方法检测了环境水样中的汞离子,加标回收率在95.33%~103.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4%,可用于实际样品中Hg2+的检测。该法仅需将溶液简单混合即可实现对汞离子的检测,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和选择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汞蒸气对荧光灯电能高效能地转化为光是很重要的,加入灯的汞量应使灯的工作寿命达2000小时,实际加入量是大于放电所需的蒸气量,这是因为在灯工作时汞束缚使它不能成汞蒸气的结果,为了确定必需加入含卤磷酸盐荧光粉标准灯内的汞量,我们测量了一系列荧光灯阳极中荧光粉下钠钙玻璃中束缚的汞,从这些测量我们发展了一种经验模型可描述束缚于玻璃单位面积的汞量,后者是工作时间和玻璃中荧光粉量的函数。  相似文献   

5.
《工程热物理学报》2021,42(6):1629-1635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研究了脱硫浆液中汞的再释放过程,用单因素实验依次研究了浆液温度、浆液pH、浆液含固量、S(Ⅳ)浓度和烟气含氧量对浆液中汞再释放的影响及汞在三相中的分布规律。实验发现,浆液温度升高和烟气中含氧量增加会促进汞的再释放。浆液中汞再释放率随pH升高先升后降。浆液含固量增加可降低汞再释放率。当S(Ⅳ)浓度较低时,会促进汞的再释放,但当S(Ⅳ)浓度较高时,可抑制汞的再释放。在汞再释放率降低的同时均会伴随着固相石膏中汞含量的上升。  相似文献   

6.
金锥-聚合物球壳靶制备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凯  罗炫  周兰  万小波  肖江 《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17(10):1505-1508
 报道了研制快点火物理实验用带金锥固体球壳靶时,采用多次乳化技术制备聚合物空心微球,精密车床加工和电镀技术制备金锥,精密加工实现聚合物微球表面打孔的工艺。窄分布聚苯乙烯制备的空心微球直径与壁厚分布较窄。电镀液的配方、pH值、镀前处理、尖端效应等对镀层的表面质量和镀层与芯轴之间的结合力有重要的影响。采用精密车床加工可以在聚合物微球表面获得直径约120 μm的孔,初步实现金锥与聚合物微球的连接。  相似文献   

7.
研究出一个快速测定ppb-ppm级金的方法,每一工作日内可分析约50个样品,金的分离和富集借助于与氯化亚锡和汞的共沉淀。汞不干扰金的无焰原子吸收测定。方法的检测限和精度能满足金的地球化学勘探需要。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基于金纳米棒自组装的促进和抑制检测汞离子的方法.在合适的实验条件下,当金纳米棒胶体溶液中加入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时,金纳米棒因Au-S键的形成,通过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发生头对头(End to End)的自组装.当以上体系中加入汞离子时,这种头对头的自组装会被打破,金纳米棒重新呈分散状态.这种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nmol/L,检测范围为1nmol/L-100μmol/L.该汞离子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检测的浓度范围比较大,有望广泛用于水环境中汞离子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两种贵州高汞煤,在200~800℃的温度范围内,采用程序升温反应系统加热,利用美国EPA推荐的Ontario-Hydro方法捕捉不同形态汞。研究了在N2气氛和微氧化性气氛下温和热解过程中汞的释放和形态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煤温和热解过程中汞释放的主要因素,煤中汞释放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升高,当热解温度为600℃时,汞释放率可达90%左右。在微氧化性气氛下,汞的释放率随着氧气体积分数的升高而增大。元素汞(Hg0)是气态汞释放的主要形态,热解停留时间及热解气氛对气态汞的释放形态也存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陆云  金士 《光散射学报》1999,11(3):239-242
采用汞盐的电化学还原法可通过控制电解的时间及速度来控制在金表面还原生成的金属汞的量,从而使金表面获得可控制的刻蚀,形成适当的粗糙度。以2,2 联吡啶作为探针化合物吸附于在不同条件下汞齐化处理的金表面,收集其拉曼信号以确定最佳的刻蚀条件。经电化学汞齐化刻蚀活化的金表面比用通常的氧化还原循环处理的金表面具有更好的增强效果。将聚噻吩沉积在以上述刻蚀法粗糙化的金电极表面可获得信噪比高的亚单分子层的聚噻吩的SERS谱,并表明在三氟化硼乙醚中沉积的聚噻吩较之在通常的有机溶剂中沉积的聚噻吩具有更有序的排列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Au在Si-Si3N4界面的电学效应及其热处理行为,对MNS结构进行了电子能谱分析,并探讨了Au在界面处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用王水溶解砂金样品,在1%王水介质中,使银生成氯化银沉淀与金定量分离。滤液控制1%王水介质用以测定金。沉淀用5%热硫有脲溶解,控制为1%硫脲介质用以测定银。利用本方法测定了砂金样品中金和银得到了满意结果。金的回收率为99.6%-100.8%,银的回收率为97.2-99.2%。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金属原子在烷基硫醇自组装单分子膜表面的再沉积行为,从理论上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归纳出了金属在自组装单层膜表面的再沉积规律。  相似文献   

14.
潘正瑛  李融武 《物理学报》1996,45(1):161-168
发展了一种描述金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多体势,它是结合二体Moliere势与半经验紧束缚势的一种混合势将该混合势应用于分子动力学模拟中,研究了金原子簇与金薄膜的碰撞动力学模拟了能量为3250eV/cluster的金原子簇轰击金(100)表面后,衬底表面原子尺度的损伤计算机模拟观察到金薄膜晶体结构的改变及表面轰击坑的形成还讨论了原子簇轰击薄膜过程,簇原子与靶原子间集体相互作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李名复  陈建新  姚玉书  白光 《物理学报》1985,34(8):1068-1074
用恒温的瞬态电容法测量了各向同性流体静压力P下,Si中Au受主能级ET的压力系数。在0—8kbar压力范围内,(?(Ec-ET))/(?P)=-1.9meV/kbar。该能级对电子俘获截面在实验误差范围内与压力无关。以上数据与文献[13]报道的Si中Au受主深能级在单轴应力下的压力系数作了比较。结果说明该深能级缺陷势不具有Td对称性,因此Si中Au受主能级看来并不来源于简单的Si中Au替位或间隙组态。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直立在金膜表面的单壁碳纳米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水溶胶体将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组装在晶态金膜表面,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了表面单壁碳纳米管直立于金膜表面,单根碳管的长度约在10-15nm之间。  相似文献   

17.
雷洁  于群力 《光子学报》1995,24(4):305-309
以1.06μm激光为基频光,测量了金、铜、铂、银膜的反射二次谐波随基频光偏振角的变化,在b=-1的条件下拟合求得了这几种样品面谐波电流的唯象参数“a”值。  相似文献   

18.
金激光等离子体X射线精细结构谱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国洪  张继彦  张保汉  周裕清  李军 《物理学报》2000,49(12):2389-2393
在“星光-Ⅱ”钕玻璃激光装置上,聚焦三倍频激光束于真空室内Au微点靶表面,形成高剥离 态热等离子体光源.用Pentaerythritol(PET)(2d=0.8742nm)平晶谱仪,摄录了Au离子在0.3 —0.4nm范围内的X射线发射谱.基于相对论性多组态Dirac-Fock程序包,建立了相对论性次 组态平均能计算程序,结合自旋-轨道劈裂跃迁系(SOSA)理论,计算了Au离子类Cu至类Ge离 子细致带结构谱孤立峰的中心波长和半高全宽.26条3d—nf(n=5,6,7)类Ni至类As离子子组态 跃迁形成的 关键词: 金 精细结构 自旋-轨道劈裂跃迁系 不可分辨跃迁系 X射线  相似文献   

19.
于洪滨  高波  盖峥  杨威生 《物理学报》1997,46(4):679-687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了在金针尖和金样品间施加大偏压时所发生的各种不同的现象.在缓变大偏压的作用下,观察到针尖原子会发生场致扩散,导致针尖形状发生变化,并且还观察到了场发射和共振隧穿现象.提出了针尖原子的场致扩散是偏压电场使针尖表面极化引起的这一机理,并且指出了这种场致扩散在用大脉冲偏压作表面加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金原子在熔融玻璃表面的凝聚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沉积在熔融玻璃表面的金原子的扩散、凝聚以及结晶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金原子在胶状的玻璃表面先形成具有特征结构的网状薄膜,其中金原子晶粒直径约为20nm;然后网孔逐渐增大直至薄膜破裂,金原子凝聚成准圆形的团族,其饱和直径约为1.2μm,扩散系数为10-7—10-8cm2/s数量级;通过快速且准无规地扩散,准圆形团簇最终凝聚成直径约为50μm的大型分枝状凝聚体 关键词: 薄膜 凝聚 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