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20 0 2年 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以下简称会标 )是取材于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 ,它在 2 0 0 3年中考中受到各地命题者的青睐 ,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出现了多个以会标为背景的中考题 ,现介绍如下 ,供同学们参考 .一、利用丰富的边、角相等关系证明三角形全等例 1  ( 2 0 0 3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试题 )如图是 2 0 0 2年 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 2 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中的图案 ,其中四边形ABCD和EFGH都是正方形 .求证 :△ABF≌△DAE .证明 :∵四边形ABCD ,EF GH都是正方形 ,∴∠BAF =90°-∠DAE=∠ADE .在Rt…  相似文献   

2.
两条内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就是著名的斯坦纳——雷米欧司定理.这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几何命题,是一道脍炙人口的几何名题.1840年德国数学家雷米欧司在给斯图姆的一封信中提到,几何题在没有证明之前,很难说它是难还是容易.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相等,初中生都会证明;可是反过来,已知三角形两内角平分线相等,要证它是等腰三角形却不容易了,我至今还没有想出来,斯图姆向许多数学家提到了这件事,请求给出一个纯粹的几何学的证明,首先回答这个问题的是瑞士的几何学家斯坦纳(1796—1863),所以这个问题就以斯坦纳——雷米欧司定理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3.
“两条内角平分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是由雷米欧司提出面由斯坦纳首先证明的闻名全球的“斯坦纳——雷米欧司”定理.1840年,德国数学家雷米欧司(Lehmus)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斯图姆的一封信中说到:“几何题在没有证明之前,很难说它是难还是容易.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平分线相等,初中生都会证.但反过来,三角形的两内角平分线相等,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我至今还没想出来.”此后,斯图姆又向许多数学家提出了这个问题,请求给出一个纯几何的证明.一年多后,瑞士大几何学家斯坦纳(Steiner,1796-1873)首次证明了它,于是,这个问题以“斯坦纳——雷米欧司”定理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4.
由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张景中两位院士分别创建的两种几何定理机器证明,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正如王梓坤院士讲的,"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研究的重大成果都是由我国数学家所取得的",可是,长期以来都以为行之有效的机器证明深奥难懂,因而影响了它的普及,现在本书深入浅出的讲解,已得到两位院士的肯定,张景中给作者的回信称"阐述非常到位,不仅详略得当而且有独到的评述",这里转载陆汝钤院士为本书写的序,帮助我们了解一下机器证明的发展和现状.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5月,华人数学家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甚至有人认为其对数学界的影响将超过陈景润的"1+2"的证明.张益唐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82—1985年,师从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潘承彪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美国  相似文献   

6.
<正> 一?前言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可用多项式予以一致逼近,这是分析数学的一个基本的重要定理。这一定理是1885年由Weierstrass首先证明的。自此以后,许多数学家又给出了多种证明方法,这些证明都有各自的来源。在教科书中往往限于篇幅而只吸收一种证明。为便于读者对各种证明有所  相似文献   

7.
Kirkman“女学生问题”——安排七周活动的一种手工解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irkman女学生问题是一个著名的世界难题,它的局部解(即安排一周活动的解)是由Kirkman本人解决的,它的完整解(即安排13周活动的解)的存在性已被数学家陆家羲等人所证明,美国数学家Denniaton于1974年用电子计算机找到了一个具体的完整解,本文用手工方法给出了安排7周活动的解,对进一步用手工解法求它的完整解会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
2002年8月20日,为纪念新千年、新世纪第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ICM)在北京召开,我国特发行纪念邮资明信片JP.108“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一套1枚,邮资图案为我国三国时期数学家赵爽(公元三世纪初)为证明勾股定理而绘制的“弦图”,左下方的明信片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183;佩雷尔曼(Grigory perelman),因证明庞加莱猜想,被美国《科学》杂志列为2006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榜首,国际数学界称佩雷尔曼为数学奇才.  相似文献   

10.
所谓合情推理,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过:“逻辑和直觉各有其必要的作用,唯有逻辑能给以可靠性,这是证明的工具;而直觉则是发明的工具.”在近年来的高考数学试题中,除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外,也独具匠心地设置了一些问题考查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但合情推理仅是“合乎情理”的推理,它得到的结论不一定为真,但常常能帮助发现新的规律,提供证明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HPM视角下的教学是当今教育的一大革新.“二项式定理”蕴含着浓厚的数学文化底蕴,其发展源远流长.本文追溯二项式定理的发展历程,并对其进行重构式教学运用.首先,以法国数学家蒙特摩尔的筹码游戏为切入点,猜想二项式定理,感受数学的探究之乐;其次,采用“组合数分析法”和意大利数学家卡斯蒂隆的“先异后同法”证明二项式定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理性思维;再次,借助杨辉三角探究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既加强数与形的结合,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设计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启发性的课后作业,深化基础知识,启迪数学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平行公设也称为欧几里得第五公设,因是《几何原本》五条公设中的第五条公设而得名。它说的是:如果一直线和两直线相交,且所构成的两个同侧内角之和小于两直角,那么,把这两直线延长,它们一定在那两内角的一侧相交。数学家们并不怀疑这个命题的真实性,而是认为它无论在语句的长度,还是在内容上都不大像是个公设,而倒像是个可以证明的定理,只是由于欧几里得没能找到它的证明,才不得不把它放在公设之列。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二维球面到K(?)uer流形的调和映照为研究对象。这个课题是近年来引起很多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注目的课题。 利用稳定性条件,我们获得了一个积分不等式。作为它的一个应用,我们可以证明肖荫堂和邱成桐的一个关于调和映照全纯性的著名定理。  相似文献   

14.
数学的创造过程与任何其他知识的创造过程一样,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先得猜测这个定理的内容;在完成详细的证明之前,先得推测证明的思路,创造是一个艰苦曲折的过程,数学家创造性的工作是论证推理,即证明,但这个证明是通过合情推理,通过猜想而发现的.  相似文献   

15.
1e的命名人(who)和命名时间(when) 柞为数学符号最先是由瑞士数学家欧拉(Euler,Leonhard1707-1783)在1727年使用的.这正是Euler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后来人们确定用e来作为自然对数的底,以此来纪念欧拉.事实上,用e作为自然对数的底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和指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指数的英文拼写是exponential,首字母也是e.最先猜测e是超越数的法国数学家刘维尔(Liourille,Joseph1809~1882),而最早证明e是超越数的是法国数学家厄米特(Hemfite,Charles1822~1901).  相似文献   

16.
四色问题又称四色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1976年两位美国数学家Appel与Haken借助计算机给出了一个证明.时至今日,四色问题的正确性早已得到数学界所承认.但是围绕它的非计算机证明,在近几十年来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丰富了图论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图的染色理论的发展.本文从研究四色问题的意义出发;揭示了四色问题所隐藏的深刻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比四色问题更具有广泛意义的理论构想.主要目地为四色问题的非计算机证明提供一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仇辉 《数学之友》2013,(12):60-61
匈牙利著名数学家P.路莎曾指出:“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是很典型的,他们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正面的进攻,而是不断地将它变形,直至把它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位数学家所说的不断将它变形直至把它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化归.化归是指将待研究的问题进行转化,通过解决转化后的问题去解决原问题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二维球面到Kahler流形的调和映照为研究对象。这个课题是近年来引起很多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关注的题目。 利用稳定性条件,我们获得了一个积分不等式。作为它的一个应用,我们可以证明肖荫堂和丘成桐的一个关于调和映照全纯性的著名定理。  相似文献   

19.
2013年5月14日,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在"突破性新闻"栏目里,宣布了一个令世界数学界为之震惊的消息,作为世界数学难题之一,困扰了无数数学家一个多世纪的重大数学猜想——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被一位华人数学家敲开了大门.这位作出了突破性数学工作的华人数学家就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数学教师张益唐.张益唐,1955年生于北京.  相似文献   

20.
数学发现主要是提出证明和构造反例.在数学中,要证明一个命题成立,必须严格地在所给的条件下,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导出结论.要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极具有说服力而又简明的方法就是举出反例,去推翻它.在数学发展史上,恰当的反例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重要的猜想,数学家用了很长的时间未能证明它,结果有人举出反例否定了这样的猜想,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