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基于1997-2010年中国的其中30个省市的能源消费和人均GDP数据,分析了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区碳强度的差异,并应用EKC模型和广义距估计(GMM)方法分别分析了三个区域碳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地区碳强度均表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当期碳强度受历史影响较大;东部地区碳强度与人均GDP之间呈N型曲线且已经跨过第一个拐点、预计2024年到达第二个拐点;中西部地区均呈倒U型曲线且均已跨过拐点,正处于碳强度与经济增长的负向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集并处理了1995年到2006年间全国30余个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数据,经过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和模型选择,利用面板回归模型,计算了各地区的TFP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增长率。研究表明,1995年-2006年间东部省份的TFP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但TFP水平较高的省份的TFP增长率速度并不一定高,尤其是部分东部省份的TFP的增长率出现了下降,而部分西部地区的TFP的平均增长率发展势头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测度评价对象整体的变化速度发展态势,结合已有关于评价对象静态评价模型、变化速度状态和趋势测量模型的研究,以信息集结视角和“激励与惩罚”手段,运用变化速度趋势对变化速度状态进行修正,构建了融合变化速度状态和趋势等变化速度特征的变化速度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并以我国30个省区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各省区2005年~2011年间知识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截面静态和变化速度动态综合评价结果,结果表明:知识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较高的东部发达省份,其变化速度上升趋势微弱,甚至不少省份呈现递减状态;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的中西部省份,多数地区变化速度上升趋势显著,且上升趋势幅度高于多数东部省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新经济地理学K关联的思想构造了外部技术创新溢出指数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2006~2014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间技术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技术创新溢出效应主要是东部地区带动的,东部地区的省份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他省份存在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并没有对其他地区技术创新产生溢出效应,并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之间存在竞争效应。(2)无论是全国还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R&D经费、R&D人员和知识存量均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作用,并且这些地区的技术创新产出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不同的是,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R&D人员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比R&D资本要大,而西部地区R&D资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则要大于R&D人员。  相似文献   

5.
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但引起环境问题同样不可小觑.首先应用SBMDEA模型衡量2004-2014年中国其中30个省份环境效率变化趋势.其次,借用面板模型,分析产业转移对于环境效率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促进中国环境效率改善,但不同类型产业转移对于不同区域环境效率影响存在差异;污染产业转移改善东部地区环境效率,恶化中、西部地区环境效率,而生产性服务业转移有利于中、东部地区环境效率提高,对于西部地区环境效率改善却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1996-2006年全国30个省实际GDP、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面板数据,在随机误差项自相关和异方差的假定下,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我国省际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同时分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分析,并进行了严格的假设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且三大地区技术效率均逐年提高,三者之间的技术效率差异呈现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7.
王亮 《经济数学》2012,(1):56-60
提出了强σ-收敛和弱σ-收敛等新的σ-收敛概念,并选择实际人均GDP自然对数标准差和实际人均GDP变异系数两个指标来度量σ-收敛性,运用DF-GLS单位根检验方法和ARFIMA模型,检验了强σ-收敛和弱σ-收敛在我国全国范围内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存在性.检验结论显示:所研究的四个区域都不存在强σ-收敛特征,但均表现出显著的弱σ-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省市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实施,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具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建设力度的加大,西部地区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以广义DEA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面板数据评价地区经济效益有效性的非参数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分析了中国西部11个省、市、区在1996-2012年间的经济效益,然后利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效益图谱分析中国西部省市经济效益的有效性和整体状况,最后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西部省份经济效益改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DEA-SBM模型测度了碳排放约束下1999年-2010年中国30省、市、区及四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利用变异系数及K-Means聚类分析考察了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差异,最后对各省份及区域的节能减排潜力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的各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被高估,绿色能源效率总体均值呈现U型趋势;绿色能源效率的区域格局按照由东向西递减.四大区域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均呈现收敛趋势;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处于高效区的省份全部为东部沿海省份;中效区的省份大多是中部省市及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西部区域的各省份多数处于低效区;不同省份的节能减排的潜力差异较大,西部区域的节能减排潜力最高,其次为中部和东北部,东部的节能减排潜力最低.  相似文献   

10.
利用DEA方法计算出2009-2013年5年间全国31个省份财政民生支出资金配置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三种效率值,分析出各省份政府财政民生支出所处规模报酬阶段.结果显示:大部分省份的政府财政民生支出DEA得分在0.9以上,说明虽然效率没有达到最优水平,但是总体来说效率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另外,各省市财政民生产出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综合产出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效率最低,改进空间最大.  相似文献   

11.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6):1080-1092
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投入产出效率不仅与内部的运营管理有关,同时也受到人口、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以2015年我国31个省份的公共图书馆数据为例,利用DEA模型、最优子集回归模型和主成分回归模型对公共图书馆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效率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省域公共图书馆整体效率不高,投入冗余率达到20.7%;不到1/4的省份公共图书馆效率达到有效,并且区域差异性明显,东部最优、中部次之、西部较差。最优子集回归结果显示:人口规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以及高等教育程度是最优的影响因素变量子集,对公共图书馆投入产出效率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高等教育程度回归系数为负与实际意义不符的情况,分析发现是因为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所致,通过主成分回归建模后,对回归系数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6-2010年27个省(市)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非参数核估计方法,建立农村居民八大消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系数固定效应半参数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性。计算显示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误差(MSE)相比线性面板数据模型显著的减小,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各类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排列顺序依次为教育文化娱乐-食品-其他杂项-家庭设备-交通通讯-居住-衣着-医疗保健;中部为其他杂项-家庭设备-交通通讯-衣着-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食品-居住;西部地区为家庭设备-交通通讯-其他杂项-食品-医疗保健-居住-教育文化娱乐-衣着。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的中国各省份能源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处理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2012年中国28个省份的能源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各省份及区域的节能减排潜力进行了相应分析.其中,利用因子分析法将废水、废气、固体污染物3种形态的环境污染整理为一个综合指标,视为非期望产出。研究结果表明,非期望产出的引入明显降低了中国区域的平均效率水平,而且中西部地区对环境污染变量的因素比东部地区较为敏感;不同省份的节能减排潜力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的节能减排潜力最大,其次是中部,东部的节能减排潜力最低.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回归和收敛模型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差异和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下降,其中以东部下降幅度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经济增长对污染物排放强度的降低起到积极作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污染物排放强度起到正相关作用;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都不存在绝对β收敛现象,但均存在条件收敛,且中部收敛速度最快,东部收敛速度最慢.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包括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力、落后产能淘汰三大方面的指标体系,利用熵权灰色关联TOPSIS方法,研究山东省各地市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基于聚类分析对各地市动能转换能力进行等级划分,并分析时空演进规律.结果表明,各地市新旧动能转换能力逐年增强,一些经济水平落后的地市提升速度较快;济南和东部沿海地区动能转换能力较强,西部...  相似文献   

16.
运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基于1998-2016年31个省农业投入产出数据,并将利用单元调查评估方法核算的各省份农业面源污染结果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测算了1998-2016年31个省农业环境效率,且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表明:农业环境效率平均值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地区间具有一定的差异;农业环境效率存在绝对β收敛,并且α收敛迹象明显,只是在某些年间出现轻微发散的现象.各级政府还应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研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选取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构筑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型,并基于循环经济"3R"原则建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2014年我国其中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率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2014年我国有23个省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对有效,8个省份相对无效,说明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的总体发展趋势较好;②从各省份来看,东部沿海的上海、海南和西部内陆的新疆、四川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率相对较高,中部地区优势尚不明显;③在DEA相对无效的地区中,北京、福建和甘肃三个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无效率主要是指规模无效,山西、辽宁、吉林、安徽和云南五个地区的农业生产规模与技术投入现状则均不理想,需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引进先进技术以向现代化农业迈进等角度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8.
时间序列的显著变化可视为时间序列的内在生成机制从一种机制向另外一种机制的转换。如果机制转换的时间点已知,则可以用著名的邹氏检验来确定已知的时间点是否发生结构变化。但在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转折点在哪里,在哪一点模型的参数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有时就需要去推断转折点和参数的变化。马尔柯夫机制转换模型将这种机制的转换作为一个内生变量,认为机制转换是随机的,从而实现用一个统一的模型对显著的结构变化进行刻画,有利于对未来进行推断。文章利用二状态马尔柯夫机制转换模型对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的变动进行刻画,研究结果表明各状态之间存在不同的转换概率,且每一种状态的平均持续期分别为2.9个月、2.65个月。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利用永续盘存法,假定资本折旧与农业经济增速有关,将折旧率拆分为固定折旧和可变折旧两个部分,从而对1990-2017年中部六省的农业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农业资本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河南省成为中部地区农业资本第一大省,且资本存量大幅领先其余五个省份;各省份该期间农业GDP年均增长率均低于物资资本积累速度,存在着"资本深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开放经济下,贸易开放和FDI是影响碳排放的两个重要驱动因素.本文采用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人均二氧化碳EKC.为消除模型内生性问题,引入影响碳排放的两个重要控制变量贸易开放和FDI,及采用含滞后变量的动态面板模型,并采用差分GMM进行估计.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人均二氧化碳EKC呈倒N型,影响EKC形状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增长.我国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的影响满足"污染天堂假说";FDI的碳排放效应则为负.我国人均碳排放下降的拐点处于人均GDP43716元(2005年不变价),这一拐点均低于前人的研究结论.在本文所选样本区间内,我国已有近68%的地区越过EKC的下降拐点位置.本文的研究对我国碳排放全面、加速回到下降的轨道上来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