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越  成力为 《运筹与管理》2018,27(5):157-167
本文依据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阶段“差异化”制度设计的特点,基于分配制度、灵活机制、控排范围、交易规则、报告与核查制度以及法律制度六个维度,构建可数据化的碳交易市场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利用地区差异系数剔除制度外非均衡环境因素的影响,对现有试点地区差异化制度设计下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效率进行有效评价。研究表明:第一,较没有剔除制度外因素,上海、天津和北京3个省市碳交易市场效率有所下降,而其余4个省区投入产出效率则上升,说明碳交易市场效率确实受制度外因素的影响,同时说明探讨碳交易市场差异化制度设计有效性时,控制制度外因素干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第二,就制度设计本身,七个试点碳交易市场均未达到有效。广东碳排放交易市场效率最优,仅控排行业覆盖比例设计过低;重庆和天津的效率紧随其后,上海、深圳和北京的效率较低;而湖北由于控排范围设计不合理、准入门槛过高、MRV从业人员严重短缺等原因导致其交易市场效率最差。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提供耐用品租赁/销售业务的经销商在碳排放交易机制下完成减排目标和取得利润最大化,基于市场逆需求,建立了以经销商为主体的耐用品租赁/销售双层规划模型.基于此模型,考虑不实施和实施碳排放交易机制时经销商的租赁/销售策略,对比分析了两种情况对经销商第一期和第二期的租赁/销售数量、价格以及利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实施碳排放交易机制时,经销商只租赁耐用品以获得最大利润,在实施碳排放交易机制时,经销商可以采取租赁和销售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减排目标和利润的最大化;实施碳交易机制时,碳限额额度的多少与经销商确定最优租赁/销售数量、最优租赁/销售价格没有关系;在不考虑经销商协同制造商进行技术创新减小单位产品碳排放量时,单位碳排放量交易价格的增大有利于提高经销商减排量.  相似文献   

3.
在政府碳配额、碳交易市场机制和消费者低碳偏好背景下,研究了制造商与低碳服务提供商合作下的碳减排外包问题。对技术交易型契约和合作共享型契约两种契约进行了优化,分别得到了两种契约下的最优决策和契约可达成条件,并进一步分析了制造商和低碳服务提供商对两种契约的偏好,最后利用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契约偏好冲突问题进行了协调。研究结果表明,单位减排成本和碳排放权市场价格均是影响技术交易型契约和合作共享型契约可行性的关键因素;当单位最小碳排放量、单位减排成本和碳排放权市场价格同时满足一定条件时,两种契约可同时达成;制造商总是偏好技术交易型契约,但低碳服务提供商对于契约类型的偏好并不是确定的;利用转移支付协调的方式可以解决合作双方的契约偏好冲突问题,并使得双方最终达成技术交易型契约。  相似文献   

4.
碳交易促进减排技术进步须以技术进步增进寡头垄断企业市场势力为前提。论文以斯塔克博格(Stackberg)模型为基础,研究了减排技术是否成熟两种情况下,碳交易对寡头垄断企业产量及市场势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无论碳减排技术是否成熟,寡头企业初始碳排放系数相对大小都是影响企业产量及市场势力的关键变量,但是对企业产量及市场势力的影响迥异。在减排技术不成熟时,追随企业与领导企业初始碳排放系数的比值越大,碳交易越有利于领导企业增强市场势力,碳交易拉大企业间市场势力的差异;减排技术成熟时,追随企业与领导初始碳排放系数的比值越大,碳交易越有利于追随企业增强市场势力,碳交易缩小企业间市场势力的差异。在实施碳交易的过程中,须高度重视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减排的效率差异,防止行业进一步走向垄断。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碳交易政策在二氧化碳减排成本方面的影响,文章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构建全国碳排放交易政策仿真模型,引入边际减排成本曲线,对碳交易政策及其各子政策的减排成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碳交易子政策中,碳配额设置是最敏感的,较小的幅度变化会引起较大的减排成本的变化.同时,除了惩罚政策,其余政策减排成本曲线都呈上升趋势,减排成本随减排率的变化而同向变化.但对于惩罚政策,惩罚价格越大,减排成本越低.因此,建议采用略高于碳价的惩罚价格在不引起较高减排成本的同时来保证碳交易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都持续刚性增长的建筑领域,利用市场机制,借助碳交易来控制和减少其碳排放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本文通过构建多目标决策优化模型,探讨建筑业主在碳交易驱动形成的复杂动态环境下的最优碳减排策略;并基于实证数据进行情景耕耘,模拟和预测业主减排策略的动态适应性调整。研究发现:①业主碳减排决策受政府补贴强度和违规惩罚倍率调整的冲击更为显著;②目前碳市场“一刀切”的惩罚倍率极易使建筑业主陷入“明罚实奖”的惩罚悖论;③政府应采用“补贴退坡”政策并对不同类型的建筑业主进行精准补贴。  相似文献   

7.
马跃  冯连勇 《运筹与管理》2022,31(8):195-202
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京都议定书》等文件催生了以CO2排放权作为商品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研究中国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性对我国统一碳市场的建设以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有效交易日数据,对中国试点碳市场的有效性进行探索性研究,结合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与分形市场假说理论,分别采用游程检验法、方差比检验法以及重标极差分析法对中国碳市场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探讨各方法导致计算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并利用GARCH模型进行检验。研究表明:中国试点碳市场未能达到弱式有效水平。同时,根据中国目前碳市场运行现状给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考虑碳排放权交易下多个制造商和多个需求区域的供应链网络结构,从长期、动态的角度研究供应链网络成员企业在碳排放权交易约束下的决策行为,分析成员企业间的非合作竞争关系,构建基于微分变分不等式的连续时间动态模型,并将其转化为等价的非线性互补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逐步线性化求解方法.最后通过算例在整个规划期内分析不同的生产成本对各成员产品生产率、碳排放率、碳减排投资率、碳排放存量、碳排放许可数量及产品价格和许可证价格的影响,并分析环境成本的变化对制造商碳减排投资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将2013年6月开始在7个省市实行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11-2018试点行业的上市企业为平衡面板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否能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价值,以检验“强波特假说”在中国是否成立。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不能通过促进试点地区上市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价值,实现波特效应;分地区检验发现,只有在北京市能实现波特效应,在全国及其余省市均无法实现波特效应。碳排放初始配额分配过多导致的碳价过低是主要诱因。应鼓励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构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热潮下,我国也在积极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并将交通运输行业纳入构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重点行业.在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加入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假设前提下,基于对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交易货币总额研究的角度,对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客流构成进行分析,构建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交易量的计算公式,并将二氧化碳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引入影子价格的计算公式,提出适合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影子价格的计算公式,最终组合构建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交易货币化模型.模型以重庆市轨道交通3号线为例,验证了模型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参照IPCC(2006)以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方法,估算了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997—2011年期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显示,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整体上基本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比较显著.总体上来讲,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出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的规律特征,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而且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绝对量上大大超过中西两大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和出口贸易对各地区碳排放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基于低碳排放的锦州JS配送公司的车辆路径优化问题.首先通过分析目前锦州JS配送公司的车辆路径规划方案发现该公司在规划路径时只关注路径最短,而忽视了碳排放成本.然后通过具体分析配送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来源,考虑车辆自重和载重、车辆出行距离等对配送能源消耗的影响,建立了以极小化碳排放成本为目标的车辆路径优化问题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通过求解模型得到新的配送路径优化方案.优化后的配送方案比原先的配送方案减少了14.16万元的碳排放成本.研究结果对物流企业降低碳排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考虑实施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低碳项目的生产型垄断企业与政府的单阶段斯坦克尔伯格博弈。其中政府为领导者,以碳税税率为决策变量,企业为跟随者,以低碳产品价格及CDM项目期内总的碳排放量为决策变量。政府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制定碳税税率时考虑了企业不同税率范围下的最优碳排放策略。企业面对市场上不同低碳偏好的消费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首先制定其低碳产品的最优价格,然后根据不同碳税范围制定相应的周期总排放量。分析表明,低碳产品的定价受消费者低碳产品认知度与碳税税率等因素的影响;碳排放量方面,相对不同的碳税水平,存在最低、最高及凹函数稳定点解。根据这三类排放策略分析了政府最优碳税取值范围并结合算例分析得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基于微分博弈理论,研究由制造商和零售商构成的低碳供应链长期纵向合作减排、低碳宣传以及政府补贴问题。考虑到需求受减排量和零售商低碳宣传努力的双重影响下,构建了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当政府对各决策下供应链成员提供相同补贴时,设计的利润共享契约实现了供应链利润的合理分配。设计的减排成本分担契约使得供应链利润得到Pareto改进,比较并分析三种模式下政府补贴率和供应链的均衡策略,并探讨了政府和供应链成员的交互影响。最后,对模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算例分析,验证了结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戴钰  刘亦文 《经济数学》2013,30(1):54-59
选取了1995年至2007年我国29个省市面板数据,建立以城市化水平为被解释变量,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作为解释变量的模型,通过协方差分析检验和Haus man检验的分析结果,确定研究模型的形式为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最后,通过对拟合模型的结果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高能耗、高排放、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不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各省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各省市应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使其朝着更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方向演进,节能减排政策的调整重点应该放在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碳强度上.  相似文献   

16.
为反映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了城市化和碳排放的短期和长期脱钩关系.脱钩研究表明除1996-2001年为弱脱钩或强脱钩外,其他年份基本为扩张性负脱钩;回归分析表明城市化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冲击,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均对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具有交互作用,经济增长有利于降低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考虑碳税政策和政府对制造商的碳减排技术创新投入补贴,构建了供应链博弈模型,根据协调条件给出了相应的契约形式及参数。通过对供应链模型的求解,得到了碳税和碳减排技术创新投入补贴下的最优碳减排量和最优订货量。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碳减排技术创新投入的补贴比例变化对供应链的最优碳减排量、订货量及期望利润的影响有较大影响,而且是成正向变化关系,而且在其他参数不变及供应链碳减排量一定的情况下,碳税与碳减排补贴比例呈反向变化关系,进而可为政府碳减排补贴政策制定及供应链碳减排优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针对我国制造企业生产和碳排放现状,在设定经济发展速度所决定的制造企业限额碳排放约束下,构建了基于“黑箱”问题的碳排放量-环境政策模型,研究政府如何制定碳税和补贴相结合的复合调控政策以控制企业的碳排放量。通过数值仿真结果,分析企业产量、产品价格与调控政策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基于“黑箱”问题的碳排放量-环境政策能够在降低碳排放量的同时维持企业的发展,单位碳税和超标碳排放量并不是一定的线性关系,但是总趋势可以看出,超标的碳排放量与单位碳税是正向关系;不同情境下的单一制造企业或不同情境下的多个制造企业的单位碳税和补贴不同,政府可以设置差异化碳税和补贴;碳税和补贴的变动对产品价格的变化幅度在-1%和1.5%之间,说明可以在降低碳排放量和满足生产量的同时使现实生活中产品的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针对我国制造企业生产和碳排放现状,在设定经济发展速度所决定的制造企业限额碳排放约束下,构建了基于“黑箱”问题的碳排放量-环境政策模型,研究政府如何制定碳税和补贴相结合的复合调控政策以控制企业的碳排放量。通过数值仿真结果,分析企业产量、产品价格与调控政策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基于“黑箱”问题的碳排放量-环境政策能够在降低碳排放量的同时维持企业的发展,单位碳税和超标碳排放量并不是一定的线性关系,但是总趋势可以看出,超标的碳排放量与单位碳税是正向关系;不同情境下的单一制造企业或不同情境下的多个制造企业的单位碳税和补贴不同,政府可以设置差异化碳税和补贴;碳税和补贴的变动对产品价格的变化幅度在-1%和1.5%之间,说明可以在降低碳排放量和满足生产量的同时使现实生活中产品的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20.
政府补贴方式下排放许可交易生产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术上探讨了政府补贴方式下有排放许可交易的生产优化问题.分析了配额和补贴方式效果在管理上的差异,给出了补贴方式下的各经济核算关系及模型,给出了最低净化水平定理的证明;给出优化计算,求解了最优净化水平,并探讨了其与最优产量和企业最优收益间的关系;给出仿真计算,并对企业生产在这种支持方式下的优化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将对生产中产生的全部排放物进行相同净化水平α的处理时,所需要的处理费用最低;在线性反需求函数下,最优产量的变化量只与净化成本函数、排放交易价格、补助价格等几个量相关,最优收益与最优产量的平方成正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