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SU(3)对称性研究了χc0的遍举多体衰变χc0→B(-B)MM(B重子,M介子),通过同位旋耦合常数构造了χc0→B(-B)→B(-B)MM衰变的跃迁振幅.基于这些跃迁振幅,发现N*共振态对χc0→B(-B)ππ的贡献相对较大,这个衰变道可以在实验上用来研究N*共振态.  相似文献   

2.
基于SU(3)对称性研究了χc0的遍举多体衰变χc0→B(-B)MM(B:重子,M:介子),通过同位旋耦合常数构造了χc0→B(-B)→B(-B)MM衰变的跃迁振幅.基于这些跃迁振幅,发现N*共振态对χc0→B(-B)ππ的贡献相对较大,这个衰变道可以在实验上用来研究N*共振态.  相似文献   

3.
相对论夸克模型用来计算△和N^*的电产生振幅。介子云的贡献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计算表明考虑了介子云的作用对△和N^*(1440)螺旋度振幅的解释将会有明显的改进,这有助于进一步认识Roper共振态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顾以藩  苑长征 《物理》2001,30(2):65-67,80
北京谱仪合作组利用其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采集的ψ(2S)大数据样本,通过ψ(2S)的辐射跃迁及强子跃迁过程,开展了粲偶素物理的广泛研究。测量了xc0、xcl、xc2、ηc和J/ψ粒子有有关性质,寻找了ηc(2s)和hc(1P)粒子。因一系列重要结果中有:xc0粒子的宽度与质量、ηc粒子的质量、J/ψ的轻子衰变分支比的精确测量结果以及xc0、xcl、xc2的许多衰变道的首次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5.
类粲偶素态Y(3940),Z(3930)和X(4160)可由带粲数的矢量介子相互作用动力学地产生出来,它们的开粲辐射衰变对于理解其内部结构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这些共振态衰变到D*Dγ或Ds*Dsγ的开粲辐射衰变,结果表明,对分别具有D*D*(或Ds*D s*)分子态和非分子态结构的XYZ共振态,其辐射衰变宽度(或辐射衰变宽度比)相对于Dγ(或Dsγ)体系不变质量Minv的分布图存在非常明显的区别,这为鉴别类粲偶素态XYZ是否具有分子态结构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判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J/Ψ→pp^-π衰变过程中核子极点图的贡献,特别是由离壳效应带来的贡献.发现衰变宽度对形状因子是敏感的.在通过用J/Ψ→pp^-π衰变研究N^*时,核子极点图作为背景道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在通过J/Ψ→pp^-η和pp^-η研究N^*时,核子极点图的贡献可忽略不计;在通过J/Ψ→pp^-ω研究N^*时,核子极点图有明显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给出了过程e+e-→τ+τ-,τ-→a1-υτ,a1-→ρπ的密度矩阵和角分布的螺旋度形式.通过分段拟合把相应于W-a1跃迁和强作用顶点a1ρπ形状因子的螺旋度振幅比确定下来,给出了一个确定宽共振态a1质量和宽度而与模型无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J/Ψ→pp^-π衰变过程中核子极点图的贡献,特别是由离壳效应带来的贡献.发现衰变宽度对形状因子是敏感的.在通过用J/Ψ→pp^-π衰变研究N^*时,核子极点图作为背景道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在通过J/Ψ→pp^-η和pp^-η研究N^*时,核子极点图的贡献可忽略不计;在通过J/Ψ→pp^-ω研究N^*时,核子极点图有明显的贡献. N-pole contributions, especially due to off shell effect, in J/Ψ→ NM decays are carefully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the decay width is sensitive to the form factor. The N pole contribution as a background is important in the J/Ψ→Nπ decay, ignorable in the J/Ψ→Nη and Nη' decays, and sizable in the J/Ψ→Nω decay.  相似文献   

9.
发展了一种基于跃迁振幅信息的Monte-Carlo产生子来研究纯相空间产生子(HOWL)的效率修正. 对,J/ψ→pp, ΛΛ, pX衰变作了Monte-Carlo模拟,结果表明, 这种产生子能够很好地实现末态粒子的角分布. 与HOWL产生子比较, 发现末态粒子的角分布会对效率产生很大的修正. 所以, 对于长链的级联衰变, 推荐这种基于跃迁振幅信息的产生子.  相似文献   

10.
梁伟红  沈彭年  邹冰松 《中国物理 C》2002,26(10):1009-1014
在相对论协变张量分析的理论框架下,给出了衰变道J/ψ→ppω对应各种可能的中间共振态N*的衰变振幅,通过Monte-Carlo模拟,得到该衰变道中p(p)角分布、pω(pω)不变质量分布及Dalitz图等.  相似文献   

11.
在相对论协变张量分析的理论框架下 ,给出了衰变道J ψ→p pω对应各种可能的中间共振态N 的衰变振幅 ,通过Monte Carlo模拟 ,得到该衰变道中p( p)角分布、pω( pω)不变质量分布及Dalitz图等 .  相似文献   

12.
在J/ψ强子衰变过程中,伴随f0(975)产生的玻色共振态X,若衰变为一对正反赝标介子,它的自旋-宇称只能是产JPC=(奇)--.这里给出了过程的角分布螺旋度形式,并就如何确认X为1--或3--介子作了讨论.认为北京谱仪在K+K-π+π-四叉道中见到的反冲f0(975)的共振态X1(1573)是一个可能的新共振态.  相似文献   

13.
晁明  沈齐兴  郁宏 《中国物理 C》1998,22(7):607-613
用推广的矩分析方法研究了过程e+e→J/ψ→γ+X, X→pp, 得到了该过程的矩的表达式, 并用于确定衰变到pp的共振态X的自旋; 还给出了用矩关系式表示的过程的螺旋度振幅比.  相似文献   

14.
利用北京谱仪(BES)在4.03GeV正负电子对撞能量下获取的数据,[研究了,τ+τ-产生过程.借助双标记方法分析了τ±→π+π-π±υτ衰变事例.测定分支比Br(τ±→a1±υτ→ρ0π±υτ,ρ0→π+π-=(7.3±0.5)%,Br(τ±→K*±υτ→Ks0π±υτ,Ks0→π+π-)=(0.6±1.5)×10-3.并由Daliz投影分布的分析,确认a1的主要衰变方式ρπ.同时,也观察到a1衰变中以S波贡献为主的现象.采用Kuhn模型拟合实验数据,得到:ma1=1.24±0.02GeV,Γa1T=0.57±0.07GeV.  相似文献   

15.
利用推广的矩分析方法讨论了J/ψ的三级二体衰变过程,J/ψ→V+X,X→P1+Y,Y→P2+P3.除非常特殊的情形外,玻色共振态X的自旋,宇称以及螺旋度振幅之比的值可以通过测量相应的矩而确定.  相似文献   

16.
用微扰QCD对B(s) →Фρ 衰变进行了研究,考虑了因子化和非因子化图的贡献,得出了B(s) →Фρ 衰变的分支比以及纵向极化衰变、横向极化衰变之比,所得到的结果与现在的实验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J/ψ辐射衰变到K+K-πO和终态中iota能区的振幅分析,发现iota峰下有一个0-+共振态(M=1467±3MeV,=89±6MeV)和两个1++共振态(M=1435±3MeV,=59±5MeV;M=1497±2MeV,=44±7MeV),分别对应于η(1440),f1(1420)和f1(1510).  相似文献   

18.
 据全国粲粒子物理讨论会获悉,中科院学部委员何祚庥以及张肇西,张长春等,对北京谱仪在J/φ能区之外的粲粒子研究提出多项物理建议,包括Ds和D介子(即φ(4160)与φ(3770)衰变产物)、φ(3685)共振态衰变、粲重子与τ轻子性质的研究.(1)φ(3685)共振态衰变与胶子球产生.何祚庥教授计算表明,同J/φ衰变相比,φ共振态衰变中胶子球的产额将增加1.5-3倍.因此,φ可能是胶子球研究的理想能区.φ的许多衰变道有待更精确的测量.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上4氢-吡喃-4-硫酮的激发态特征用量子化学方法以及二维实空间分析法和三维立体实空间分析法加以研究.理论上的结果揭示^1(n→π^*)和^1Ag^-(π→π^*)激发态是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激发态,而^1Bu^+(π→π^*)激发态是离域激发态.它们的跃迁偶极矩的强度和方向用三维密度跃迁(TD)加以解释,用三维电荷密度差(CDD)观察分子间电荷转移(ICT)的激发态特征或局部激发态特征.用二维实空间分析法研究电子-空穴相关性,离域化和激子的尺寸.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