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理》2017,(11)
<正>卓益忠先生,福建罗源县人,理论物理学家,我心中敬爱的良师益友。他物理思想活跃,在核物理、统计物理和生物物理的理论发展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核事业和国防科学技术事业的基础核数据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我国镇国重器后时期核物理基础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卓益忠先生1932年1月24日出生,2017年1月29日辞世,享年86岁。他1951年就读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55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2.
 2015年1月于敏先生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我由衷地为他的获奖而高兴。作为他的第一代学生,我想在祝贺他获奖之际,回忆我在于敏先生指导下工作10年的往事,以表达我对他的感恩和敬意。  相似文献   

3.
 我最初认识王淦昌先生,是1952年我大学毕业,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的时候。那时王老渊博的学识和平易近人的作风,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以后我和王老同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和二机部(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并且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他不但在学术上是我的老师,而且他的高尚品德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4.
 1959年组织派我去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中子物理实验室工作,当时杜布纳中国组业务负责人、联合所副所长王淦昌老师领着我去见当时联合所中子物理实验室主任、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弗朗克院士,两位科学大师在非常友善的气氛中对我的工作做了安排,那时我们虽然不在一个实验室,但在中国组经常举行的业务研讨会上他的渊博学问、谦虚而又严谨的学风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中子物理实验室的外国人谈起联合所副所长王淦昌时都是表现出对他的钦佩和崇敬。王淦昌小组在反∑负超子的发现,使得我对他更加敬佩。  相似文献   

5.
在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的时候,不由不想起苏联人民对我国的无私帮助,特别是清华大学物理教研组的成员,可以说是在苏联专家巴巴诺夫同志教导下成长起来的,对于这种无私的帮助更有着深切的感受。作为当时向苏联专家学习者之一,我想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体会。巴巴诺夫同志是在一九五三年底到清华的,一九五五年三月回国,在这期间他除了指导物理教研组的工作,还担任过清华苏联专家组长,还指导全国许多高等工业学校派来的进修教师。在高教部所召开的全国高等工业学校基础课经验交流会上,专家还把苏联的先进经验介绍给到会的高等工业学校的基础课教师。他也曾到武汉、上海等地讲学。他  相似文献   

6.
<正>我在1956年和张文裕先生初次相识,那时我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张先生1956年从美国回国,到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我和所里几位同事到他在北京中关村的家里看望他。  相似文献   

7.
莱德曼和一大学生的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美国实验物理学家莱德曼(L.M.Lederman)和他的同事施瓦茨与斯坦博格,以表彰他们26年前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的一项导致发现两种中微子的实验。 26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们当年为高能物理学的发展所做的奠基性工作。 莱德曼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时,开玩笑地说:“我没有更早得到诺贝尔奖,是因为他们不能决定为了什么发现而授予我诺贝尔奖”。 莱德曼以毕生精力从事高能物理实验,做出了多项发现,许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直到此时,他已经66岁了,还活跃在实验研究的前沿上,担任著名实验研究基地——美国费米加速器实验室(FNAL)所长。应该说,在他众多的发现中,任选一项都可以使他有资格被提名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例如:1956年发现中性K介子;1965年发现反氘核;1977年发现γ粒子;他研究强子碰撞中轻子对的产生,开创了实验高能物理学的新方向;他最早在π-μ-e衰变过程中对李、杨宇称不守恒原理做出实验检验,和吴健雄的钴60实验同  相似文献   

8.
1 酷爱教学的物理大师———费曼理查德·费曼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 任教约 40年, 30年代初, 从普林顿大学毕业后, 随即被征招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曾经以量子动力学上的开拓性理论获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 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 而且是一个独辟蹊径的思考者、超乎寻常的教师、尽善尽美的演员, 一个热爱生活和自然的人.物理教学是费曼一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他非常热爱教学工作, 他曾写到: “我不相信, 如果不教书我还能过得下去, 原因是, 这样就算我一点东西都想不出来时, 我还能跟自己说: 至少我还活着; 至少我还在做一…  相似文献   

9.
《物理》1959,(5)
我系工厂,与其他系一样,是在去年教育革命高潮中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办起来的。我系工厂的成长与发展始终是在校党委的关怀与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在工厂开始萌芽时,党委就给以支持,陆平同志亲自参加了我系最早的一个工厂--半导体工厂的成立大会,并对办厂方针作了重要指示,使  相似文献   

10.
北京声学学会1989年元月20日召开了理事会,会议中心内容是总结1988年学会工作;讨论1989年工作计划。 1988年学会办了几件大事。1.出版了本会主编的“工程声学”论文集;2.举办了两期医用超声班;3.创办了声学技术大专班,该班现在已经开始讲授专业课;4.参与了北京市青年科技奖的评奖工作,我会姜鹏明等同志获北京青年科技奖,刘克同志获北京市及全国青年科技奖;5.接纳了一批新会员;6.进行了五项科技咨询;7.与德国等开展了国际间交往。  相似文献   

11.
 沃尔夫冈·保罗生于1913年.他于1939年在柏林高等技术学院Kopferman教授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一段时间内从事原子核磁矩的测量工作。他设计了一种新的原子束仪并用它研究了铍和其它元素的超精细结构、斯塔克效应、振子强度等参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的工作不得不暂时中断了一个时期.以后他在哥丁根大学用传统的磁质谱仪从事质谱和同位素分析的工作.1947年在他主持下建成了一台6MeV的电子回旋加速器,并用它开始了一系列有关核物理的实验,如氘核的光裂变,核的电子散射等实验.同时他继续了他有关原子束的实验.  相似文献   

12.
<正>1984年6月,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时至今日已经整整三十年.我的指导教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祖洽先生.三十年后,回忆我在他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的很多事情,感到能够成为他的学生是我的幸运.可以说,黄先生是我科学研究生涯中最重要的导师,也是对我的人生道路影响至深的人.黄祖洽先生(中)与丁鄂江(左)和冯世平(右)我最初见到黄先生是1981年12月在武汉召开  相似文献   

13.
<正>原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裘祖文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5月31日19时14分在长春逝世,享年86岁.裘祖文教授1929年12月8日生于上海,他从小酷爱读书,为日后学习打下了扎实的文理基础,在194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1951年毕业后,他服从国家分配来到东北,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两位事业上的恩师——吴钦义研究员和唐敖庆院士.在吴钦义研究员的带领下,他和沈联芳、江宜进等年青  相似文献   

14.
<正>1引言时光荏苒,逝者如斯。虞先生已经离开我们11年了,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仍时常浮现在眼前。今年是虞先生诞辰100周年,大家都纷纷准备纪念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前辈。我也希望能够为此做点什么。承蒙赵渭江老师推荐,《物理》编辑部要我为杂志写一篇纪念虞先生的文章。作为他晚年的学生,我对他在年富力强的时期为物理学和物理教育界所做的大量工作和重要贡献,了解并不全面,只鳞片甲的,大都是听他的学生我的老师们讲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50周年的前夕,《现代物理知识》杂志约我写一篇回顾性文章。今年也是邓稼先同志诞辰90周年,我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与邓稼先在核武器研究院共同奋斗拼搏的26个年头的日日夜夜。他那高大的形象及特有的风格和品质展现在眼前。他的战友们会永远记住那火热激情的  相似文献   

16.
回忆卢瑟福     
<正>近代物理学大师﹑原子核物理学奠基者之一﹑著名英国科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辞世已经50年了。当他在世的最后两年,我有幸作为他的学生,亲聆他的教诲。他的治学作风﹑待人接物﹑音  相似文献   

17.
在2004年接受IEEE学史中心罗伯特&#183;柯尔本采访时,高锟说:“我是一名工程师,我只想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高锟,1933年11月4日年出生在上海金山,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他因“在光通信领域有关光在光纤中传输方面开创性的工作”而获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向公众介绍他时,称之为“光学大师”,此外他还有一个美称:“光纤之父”.  相似文献   

18.
《物理》1987,(8)
钱三强同志是我国著名的实验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同志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们两位都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都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钱三强同志自1951年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先后担任我会副理事长和理事长,彭桓武同志长期担任我会理事,他们都为中国物理学会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物理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决定推选钱三强、彭桓武两位同志为中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关于增选钱三强、彭桓武两位同志为名誊理事的决议  相似文献   

19.
我并非叶先生的学生,没有听过他的课,也没有和他一起工作过.我是1930年秋开始认识叶先生的,当时我正在沈阳东北大学物理系工作.我们实验室的门上有室内工作人员的名牌.一天,有位来宾来参观我们的实验室,他看见名牌上我的名字,就说知道这个人,要见一见我,这时我才知道来访者就是我慕名已久的叶企孙教授.叶先生怎么知道我呢,因为我于1929年大学毕业之后曾和叶先生通过一次信.这是一次偶然的通信,但在一年之后偶然的见面之中他却记起了我.我第一次和他见面的印象是他在参观中说话不多,微有口吃,似乎很严肃,然而声调温文,态度和蔼,提问有深度,富…  相似文献   

20.
管鹏飞 《物理》2023,(8):585-586
<正>在2022年初春的一次闲谈中,汪卫华老师告诉我,他在写一本关于非晶的书,有一千多页200多万字,且即将完成。我很是吃惊,遂问他日常工作如此繁忙,怎么还能完成这么大部头的书?汪老师说他这些年利用所有可能的时间,有灵感和想法就马上写下来,即便是在深夜也常披衣而起,更不用说在繁忙旅途中勤笔不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