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了同时解决纳米指印显现试剂的灵敏度、专属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设计出氧化锌/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纳米复合材料(ZnO/PAMAM G5.0)的构架,并探索了相关的合成条件、产物的荧光性能及其在潜指印显现方面的应用前景。实验结果表明,ZnO纳米颗粒可以在PAMAM G5.0树形分子的模板作用下控制生成;合成产物在中波紫外光的激发作用下可以发出蓝色可见光;当锌离子与树形分子的负载比介于10~100范围内时,合成产物的荧光性能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并在负载比为60时得到最强光致发光效果;对于经"502"熏显法固定后的潜指印样本,ZnO/PAMAM G5.0纳米复合材料可以通过胺解反应途径对其进行有效的增显。ZnO/PAMAM G5.0纳米复合材料有望引领纳米指印显现试剂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Jin YJ  Luo YJ  Xu GZ  Yang B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31(12):3311-3314
采用荧光发射法研究了不同Cd2+与树形分子的摩尔比(负载比)条件下硫化镉(CdS)/聚酰胺-胺(RAMAM)树形分子纳米复合材料(NCs)水溶液的荧光性能,并探索了其荧光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在波长330 nm光的激发下,CdS/G4.0-NH2PAMAM NCs的荧光发射光谱中出现了2个峰,一个是PAMAM树形分子的...  相似文献   

3.
指印是一种重要的证据形式,它百年以来持续成为法庭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在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推广的粉末法和熏显法对环境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近年来发展的纳米悬浮液显现指印的方法能够有效减少纳米粉尘在空气中的悬浮,降低对使用者健康和环境的侵害,并且规避了悬浮液制备过程中分散剂的使用以及有机染料溶液的处理等瓶颈。因此,关注纳米二氧化硅荧光指印显现试剂的制备与应用:首先,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掺杂氯化三(2,2’-联吡啶)钌(Ⅱ)·六水化合物的荧光型纳米二氧化硅颗粒;随后,通过氨基硅烷偶联剂的氨基改性以及与丁二酸酐的氨解反应,使用两步法实现了表面羧基化阴离子修饰的荧光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合成;此外,利用红外吸收光谱对纳米二氧化硅,以及目标产物的表面氨基、羧基等化学修饰基团进行表征,并测定了不同修饰产物在水相中的表面电性能以其水合半径;通过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分子荧光光谱仪对材料的荧光性能做了检测,测试了不同染料浓度产物的荧光强度;对新型纳米材料在指印显现中的应用条件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法,全面探究了pH值、母液稀释倍数和显现时间等重要因素对于指印显现效果的综合影响,并最终确定了此种显现试剂的最佳显现条件;论文最后依据上述优化实验条件对捺印在玻璃非渗透性光滑客体表面的指印样品的显现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产物悬浮液与染料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之间并未发生明显的红移或蓝移,这意味着二氧化硅包覆对于荧光染料分子结构没有显著影响;根据染料浓度与产物荧光强度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知,最佳染料掺杂浓度为15 mmol·L-1;纳米材料的表面氨基化和羧基化修饰已经成功,其最佳激发光源波长为375 nm;Zeta电位-DLS测试结果印证了氨基质子化带正电、羧基电离带负电的纳米材料电学性能,此外羧基化前后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负电荷密度的显著改变也为基于静电吸附作用的指印显现方法灵敏度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使用悬浮液法对前述优化后的合成产物进行指印显现方面的应用,其最佳显现条件为溶液pH值为2.8、母液稀释倍数为2倍且显现时间5 min,其对非渗透性客体表面的新鲜指印及陈旧指印均具有良好的显现效果,部分情况下甚至可以实现三级指印特征的理想显现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Zn2+离子与聚酰胺-胺(PAMAM)树形分子配位的基础上,制备了稳定的PAMAM树形分子包覆的ZnS量子点(quantum dots,QDs),并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发射光谱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n2+离子能与PAMAM树形分子发生配位络合作用,且饱和配位时间为6h;在波长365nm紫外光的激发下,PAMAM树形分子包覆的ZnS量子点发射出明亮的蓝色荧光,荧光发射峰约位于450nm。最后,将得到的PAMAM树形分子包覆的ZnS量子点纳米复合材料应用于锡纸上潜指纹的荧光标记成像研究,发现指纹可以被清晰识别,呈现明亮的蓝色荧光指纹。  相似文献   

5.
胡军  秦瑞飞  金崇君 《发光学报》2015,36(3):272-278
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合成HgTe/CdS/ZnS多壳层量子点。首先,以1-硫代甘油为稳定剂,在水相溶液中制备出HgTe核量子点;然后,采用外延生长法依次在HgTe核量子点表面包覆CdS和ZnS壳层,合成出最终具有稳定近红外发光的HgTe/CdS/ZnS多壳层量子点。该合成方法仅需3个步骤,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实验结果显示,当反应温度为90 ℃、反应溶液pH为11.0、反应加热回流时间为4 min时,HgTe/CdS/ZnS多壳层量子点具有最高荧光量子产率36%。  相似文献   

6.
以乙二胺为核,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和酯胺解反应这两个重复的步骤,合成了0.5~5.0代PAM-AM树枝状大分子,使用氢核磁共振波谱(1 H NMR)、碳核磁共振波谱(13 C NMR)和质谱(MS)等证明了树枝状大分子的结构。同时对不同代数树枝状大分子的紫外及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整代树枝状大分子和半代树枝状大分子由于端基的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紫外吸收峰位,而紫外吸收强度与树枝状分子的分子骨架有密切的关系。虽然没有传统的荧光发射基团,但PAMAM树枝状分子却表现出特有的荧光现象,本文对PAMAM树枝状分子的荧光性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Zn2+,Mn2+,Cd2+,Na+,K+,Ag+,Cu2+和Pb2+等金属离子修饰的ZnS/PAMAM树形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荧光发射性能。结果表明:不同金属离子修饰效果不同。Zn2+,Mn2+和Cd2+修饰后,ZnS/PAMAM树形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荧光发射强度有不同程度提高;Ag+,Cu2+和Pb2+的修饰对荧光有不同程度的猝灭作用;而Na+和K+的修饰对荧光发射无明显影响。与修饰前相比,Cd2+离子修饰的ZnS/PAMAM树形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标记的潜指纹发射的蓝色荧光更加明亮,与背景反差更加明显。这对提高潜指纹的显现精度和准确率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增强CdS纳米粒子的荧光强度,以及稳定性,研究了Cd,S不同质量比,有无稳定剂等条件下CdS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荧光特性。在碱性条件下,利用水热法合成了CdS/ZnO的纳米复合结构,并对所有样品进行了XRD、荧光光谱和SEM表征。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dS纳米粒子和CdS/ZnO的纳米复合结构粒子成分单一且纯净;ZnO复合在CdS表面;在紫外光(328.5 nm)激发下,CdS/ZnO纳米复合结构的发射峰位于463 nm处,峰形窄而对称,CdS/ZnO纳米复合结构的荧光强度比CdS纳米粒子的荧光强度有显著增强,且CdS和ZnO物质量之比为1∶1条件下,荧光强度最高,其荧光效率比单一CdS纳米粒子高出11%。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CdS能带结构中,Cd-4d,S-3p和Cd-5s能带分别由5条、3条和1条能级构成,对比不同轨道的分态密度强度,看出CdS的导带边主要由Cd-5s轨道贡献,而价带边主要由S-3p轨道贡献,能量在-7 eV附近的电子态主要由Cd-4d轨道贡献。而ZnO上价带主要由O-2p电子构成,靠近费米能级的价带区域则主要由Zn-3d电子贡献,在导带部分,主要来源于Zn-4s和O-2p电子。由于在两种材料的复合结构中Zn-3d电子的能级和S-3p电子的能级接近,存在着二型带阶结构使能带变窄,容易形成跃迁,减小电子-空穴的复合,从而促进复合结构荧光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水相中制备CdTe/CdS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方法.用Te粉作为碲源,用Na2S作为硫源,在50 ℃下制备了CdTe/CdS核壳结构纳米粒子.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了CdS壳层对CdTe核的影响. 随CdS壳层厚度的增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均发生了红移. CdS壳层厚度较薄时,CdTe/CdS纳米晶的荧光强度较CdTe纳米粒子有显著提高;而CdS壳层厚度较厚时,CdTe/CdS纳米晶的荧光强度会逐渐降低. 用反相胶束法在CdTe/CdS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表面包被一层SiO2,  相似文献   

10.
荧光胺与芳伯胺衍生反应的介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pH多种有机溶剂及其用量,表面活性剂,环糊等介质环境对荧光胺与对氨基苯磺酸衍生反应及其产物荧光特性的影响,该衍生反应需要有机溶剂,多种有机溶剂均可使用,但用量宜少,所试验的各类表面活性剂中。仅TritonX-100有显著的增敏作用,且其增敏效应受有机溶剂用量的影响,显示出明显的竞争效应,本文还对荧光胺与对氯苯胺间的荧光衍生反应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Poly(amidoamine) (PAMAM) dendrimers containing disulfide cores (i.e., cystamine) and possessing carboxylic acid or hydroxyl terminal groups were reduced with dithiothreitol (DTT) to yield single site, thiol core, functionalized PAMAM dendron reagents. These thiol functionalized dendron reagents were used to surface modify (dendronize) both gold nanoparticles, as well as CdSe/CdS (core-shell) quantum dots (QDs). Dendronization involved self-assembly of the focal point thiol functional dendrons at the metal interface of both gold and CdSe/CdS QDs by ligand exchange of protective surfactants used for their synthesis. The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reliminary luminescence studies of these new dendritic hybrids are reported.  相似文献   

12.
对遗留在客体表面的手印进行提取和鉴定是侦破案件的重要依据。对在犯罪现场发现的手印进行固定提取时,首先应该使用没有破坏性的光学无损检验技术。实践表明光学无损检验技术对于绝大部分光滑客体上的手印都能取得很大的反差和较好的纹线细节,而对于光滑度较差的客体上的手印则需要使用有损的物理法和化学法对指印进行固定提取。其中粉末法和熏显法在手印显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常用的绝大部分粉末和熏显物质对长期从事手印显现的工作人员身体有较大的毒副作用。而且绝大部分常用的荧光粉末需要在紫外线的激发下产生荧光,紫外线激发手印产生荧光的同时也常会激发承痕客体产生很强的背景荧光,进而降低了手印与背景的反差。因此寻找一种成本低廉、无毒无害、操作简单和应用性广泛的手印显现方法是当务之急。研究了三种无毒无害、成本低廉的蔬菜粉末的荧光性能,并且将其应用于手印显现中。首先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西蓝花粉末、菠菜粉末和紫菜粉末的荧光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通过荧光测定发现,西蓝花粉末的荧光比菠菜粉末和紫菜粉末的荧光强很多,所以选择西蓝花粉末显现犯罪现场常见的疑难客体表面汗潜手印。实验结果表明:(1)西蓝花粉末、菠菜粉末和紫菜粉末都能发出荧光,荧光激发光谱峰值都在417 nm,荧光发射光谱峰值都在678 nm,其中西蓝花粉末发出的荧光最强。(2)将西蓝花粉末用于多色图案干扰的非渗透性和渗透性客体上的汗潜手印的显现中,在415 nm的紫光的照射下能够发出明亮的红色荧光。拍照荧光指印时在镜头前加上透过中心波长为680 nm左右的窄带通干涉滤光镜,结果显示手印纹线与背景反差强烈,纹线清晰连贯,消除背景的干扰。(3)与传统的荧光粉末显现法相比,该显现方法具有较高的显现灵敏度。(4)有些客体背景图案在415 nm的紫光的照射下也有发光,但与西蓝花粉末的非常强的荧光相比,背景的荧光弱得多,所以使得手印与背景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并且纹线的细节特征清晰。(5)粗糙客体上手印的显现也获得了很大的反差,粗糙的背景没有对纹线形成干扰而形成了清晰连贯的纹线。(6)实验中使用的市售的西蓝花粉末具有颗粒细小、吸附能力强等特点,能够促进手印物质与西蓝花粉末之间的选择性吸附,进而进一步提高手印显现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3.
张保花  郭福强  孙毅  王俊珺  李艳青  智丽丽 《物理学报》2012,61(13):138101-138101
采用两种不同的溶剂热路径合成出了不同形貌和尺寸的CdS纳米晶, 一种是以无水乙二胺(en) 为溶剂, CdCl2·2.5H2O和硫脲(H2NCSH2N) 为镉源和硫源, 在不同反应温度(160 ℃-220 ℃ 下制备出了CdS纳米晶, 讨论温度对CdS纳米晶生长的影响; 另一种是以en为溶剂, 将在160 ℃下合成的产物在200 ℃下原位再结晶生长2-8 h, 分析原位生长时间对CdS纳米晶生长的影响. 通过X射线衍射(XRD)、 扫描电子电镜(SEM) 和透射电子电镜(TEM) 等表征产物的物相、 形貌和微结构, 分析可知: 两种路线合成的产物均为六方相CdS; 当温度为160 ℃时, 产物形貌为纳米颗粒状, 当温度高于160 ℃时, 产物为CdS纳米棒状; 同时, 在200 ℃下原位再结晶生长不同时间后发现产物形貌由纳米颗粒转变为纳米棒, 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HRTEM) 分析可知: 纳米棒是由零维纳米颗粒自组装而成. 最后, 讨论了影响产物CdS纳米晶形貌转变的因素和纳米棒的生长机理.  相似文献   

14.
聚酰胺-胺型(PAMAM)树状大分子是一类新型的纳米级、球型、高度分支、单分散性的聚合物,并具有安全、低毒、无免疫原性等许多独特的生物学性质。正是由于这些优势使其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生物材料,用于作为寡核苷酸的转运因子和药物转运载体。因此,深入了解树状大分子的生物学性质对进一步研究其在治疗方面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应用荧光光谱法在生理条件下研究了具有表面氨基的3.0代聚酰胺-胺型(G3.0 PAMAM)树状大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加入G3.0 PAMAM树状大分子后,BSA内源性荧光发生猝灭,其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符合Stern-Volmer方程。通过计算得到该树状大分子与BSA间的结合常数为(1.067±0.025)L·mmol-1。通过同步荧光、红边激发荧光位移(REES)等方法的研究发现,树状大分子的存在会改变BSA的构象。此外还考查了体系的pH值和离子强度对该树状大分子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推断静电作用是二者结合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微波水热法一步合成了核壳结构的CdSe/CdS纳米晶,讨论了巯基丙酸中S2-的释放过程对纳米晶生长的影响。XRD和Raman光谱结果表明,140℃合成温度下获得了CdSe/CdS核壳结构的纳米晶。FTIR光谱结果表明,巯基丙酸随时间的分解有助于CdS壳层的形成。PL光谱呈现出CdSe纳米晶的带间发射和缺陷发射,随着核壳结构的形成,CdSe纳米晶的表面缺陷被抑制,相关的荧光发射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