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影  刘丽  毕华林 《化学教育》2014,35(17):76-79
化学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还原科学家从燃素说到氧化说的历史认知过程,挖掘了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认知维度的教育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化学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化学史可以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化学史可以引发对教科书编写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丁浩  倪娟 《化学教育》2015,36(3):10-13
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从内容设置及其特点,比较研究德国《今日化学SII》教科书中如何编制内容以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  相似文献   

3.
高岚 《化学教育》2005,26(Z1):174-177
本文对大纲化学教材(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必修加选修)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进行了教材分析,同时详细分析了学生已有经验以及在概念掌握不同阶段中学生对原电池概念应该掌握的具体内容,针对大纲化学教材对学生概念掌握的深刻性上存在的缺陷,参考山东科技出版社《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第1章第3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用基于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利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优化现行课堂设计。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利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不会违背大纲教材的教学要求,相反有利于学生更深刻更透彻地掌握化学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兴趣,另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思考意识和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4.
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科书内容的微观设计需反映学生知识获取的认知过程。本文在对“三态粒子模型“形成的概念通路进行理论构建基础上,通过对香港初中科学教科书“化学分支“中“三态粒子模型“的内容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以解答基于概念通路的教科书内容微观设计的操作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游戏”和“访谈”方法,对高一学生“8电子稳定结构”化学概念学习的“相异构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日常生活概念“平均”对科学概念“8电子稳定结构”学习产生了负迁移,同时高一学生对相关的化学微观概念产生了很多的相异构想;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一套中学化学微观概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化学反应速率”概念为例,对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与转变进行教学探索。基于概念转变的教学关键在于巧妙安排各类具体丰富的学习情境,精心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于各类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使学生感受到原有概念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从而能够主动建构新概念,以提升对化学概念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何彩霞 《化学教育》2007,28(10):30-31
对初三学生关于"物质燃烧条件"的错误概念进行了诊断,分析了错误概念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转变错误概念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裘志平 《化学教育》2013,34(7):28-30,35
促进概念转变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通过对概念转变原理和概念表征的嬗变分析,以"化学式"概念教学为例,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教学结构,具体包括"激活前概念、修正完善概念、建立概念模型、厘清迷思概念、活化科学概念"5个教学过程。在实际课堂中,这一概念转变链必须与认知逻辑链、组织形式链有机对应,才能有效促进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杨玉琴  王祖浩 《化学教育》2010,31(12):11-15
理解科学本质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成分,科学教材是影响学生和教师对科学本质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我国现行3套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及美国主流化学教材《化学概念与应用》科学本质内容水平的比较,发现中美化学教材的科学本质内容水平都较低。建议教材编写以显性方式准确呈现科学本质内容,科学探究活动、化学史的编排需符合科学本质内涵,恰当设计反思性活动栏目,重构教科书文本话语。  相似文献   

10.
"连接化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环境的化学学习课程,它通过设置多个操作变量和窗口,向学生呈现微观粒子的运动、具体反应的变化曲线以及化学符号等,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3者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介绍了"连接化学"课程的界面、操作和特点,并分析了基于"连接化学"的概念学习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