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隐身导弹应用红外隐身技术将降低导弹被红外探测系统的发现概率。通过以AGM-158C导弹为参考,对迎头观测方向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包括目标蒙皮、目标蒙皮反射周围背景和目标尾焰的红外辐射强度进行估算,并与典型亚音速导弹红外辐射特性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红外隐身技术可以明显降低导弹的中、长波红外辐射,尤其是中波波段的红外辐射;红外探测系统设计时尾焰探测通常选用中波红外探测器,弹体探测通常选用长波红外探测器;隐身导弹采用红外隐身技术将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  相似文献   

2.
隐身技术在飞机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月清  陶宝祺 《物理》1996,25(11):679-684
根据隐身技术的工作波段,把飞机隐身技术为雷达波隐身,红外隐身,激光隐身等文章结合国内外隐身飞机的应用,对这三种技术进行了讨论,对其中应用最早和最广和雷达波隐身技术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最后阐述了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外隐身技术是通过降低和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实现对目标的低可探测性,综述了海陆空武器装备使用红外隐身技术的现状,最后还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隐身技术和物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文兰  沈学础 《物理》1995,24(5):291-295
随着目标探测技术的不断提高,隐身技术已成为现代战争中提高武器装备生存力和战斗力的关键技术,介绍了隐身的概念,重点讨论了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领域的一些常用技术,研究了不同电磁小段隐身手段的相互制约以及兼容的可能性,虽然隐身技术起源于战争,但无庸置疑,隐身技术和物理学的紧密联系,以及它在国民经济非军事领域中的多方面应用必将会引起物理学家,工业企业界人士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5.
地面目标红外特性及其隐身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红外搜索与制导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地面目标红外特征及其隐身技术的研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军事意义.在简化目标传热模型的基础之上,计算出目标的瞬时温度变化,并与背景的温度比较发现,目标与背景在一天之中均存在明显温差,最大温差可达10℃.从目标与背景的辐射对比度出发,分析了辐射对比度与目标表面发射率以及目标与背景温差的关系,发现了当目标与背景温差控制在±4℃之内时,采用固定发射率涂料可以使目标达到红外隐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红外隐身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中国光学》2013,(6):818-823
从斯忒藩-波尔兹曼定律出发,阐述了红外隐身的基本原理,分析得出实现红外隐身的几种方法。介绍了红外隐身材料的作用机理,指出了目前这些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描述了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上的具体应用和研究进展,总结了红外隐身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指出今后的研究将主要在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是寻求全波段多隐身技术的兼容;二是对现有方法进行改进并探索新的红外隐身方法。  相似文献   

7.
海空背景下红外-紫外双色探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舰船采用紫外-红外多传感器探测低空飞行的导弹、飞机等目标,对各个传感器采集的目标图像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可提高对目标的探测识别概率。本文分析了红外传感器器和紫外传感器的各自的优越性、海空背景下导弹羽烟的紫外辐射传输特性,得出采用红外-紫外图像融合技术能使红外、紫外传感器的优势得到互补,融合级别适合在特征级上进行,并对红外-紫外双色探测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隐身和反隐身技术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军事装备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高技术。隐身是指改变己方武器装备等目标的雷达、红外、激光、可见光和声音等等各种可探测信息特征,从而降低目标被对方探测系统发现概率的各种技术的统称。  相似文献   

9.
基于MDA法计算水雾粒子红外隐身粒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雾隐身技术是一种较为理想且经济适用的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本文从辐射传输方程出发,考虑水雾粒子的本身辐射和散射,提出以红外表观透射率评价水雾粒子的红外隐身性能。应用Modified Differential Approximation(MDA)法结合MIE理论,计算了水雾粒子红外表观透射率随水雾粒子浓度和粒径的变化关系,得到水雾粒子最佳红外隐身粒径。结果表明:水雾粒子的红外表观透射率随粒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当粒子的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红外表观透射率基本保持不变;水雾粒子的红外表观透射率随粒径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当探测波段为3~5μm时,水雾粒子的最佳红外隐身粒径为6μm;而探测波段为8~12μm时,水雾粒子的最佳红外隐身粒径为12μm。  相似文献   

10.
光电隐身一般包括红外隐身、激光隐身、可见光隐身、雷达隐身和声波隐身。本讲座较系统地介绍了红外隐身、激光隐身、可见光隐身的技术内涵,光电隐身技术的应用和国内外发展现状及隐身原理和隐身措施。重点介绍了光电隐身的性能评估,包括性能评价方法和模型、隐身性能测试、隐身性能测试仪器的计量检定和校准等。  相似文献   

11.
可见光电视/红外成像复合寻的制导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松涛  周晓东 《应用光学》2006,27(6):467-475
复合导引头技术是实现精确制导的一种新技术途径,它比单一体制的导引头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成像制导技术可以直接获取目标外形或基本结构等丰富的目标信息,能抑制背景干扰,可靠识别目标,是复合导引头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分析了可见光电视/红外成像复合寻的制导技术的特点,介绍了国内外的装备现状,重点阐述了系统组成及其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可见光电视/红外成像复合寻的制导的设计实例,预测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大气传输特性对目标与背景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文对影响大气红外辐射透过率和大气自身的红外辐射因素及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利用大气传输特性分析软件-LOWTRAN7分析计算了大气红外辐射的透过率和大气自身的红外辐射,并讨论了大气辐射与吸收对目标与背景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对利用理论模型得到的目标与背景红外辐射图像进行了修正,获得了比较接近实际的红外模拟热图像。  相似文献   

13.
红外小目标与背景辐射对比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红外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特征是红外探测系统检测的重要特征。研究了目标和背景在探测器上的辐射照度,提出了一种红外小目标与背景的辐射对比度,分析了该目标与背景对比度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从事红外混合气体检测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针对红外混合气体检测系统中的光学复用结构以及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评述。目前,以量子级联激光器(QCL)、带间级联激光器(ICL)为代表的相干光源已逐渐取代热辐射红外光源、红外发光二极管(LED)等传统非相干光源,成为红外混合气体检测中的主流光源。相应地,具有超高探测度和极短响应时间的红外光探测器也逐渐超越以往的红外热探测器,占据红外探测器领域的主导地位。基于“复用思想”的光学复用结构则是红外混合气体检测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单光源复用检测结构和多光源复用检测结构。其中,单光源复用检测结构以其体积小、集成度高等优点成为构建便携式混合气体检测系统的重要选择;而多光源复用检测结构是时分复用、频分复用、波分复用等思想的具体化,并凭借其较宽的光谱覆盖范围、较高的光谱分辨率等优势成为当前混合气体检测系统中的主导结构。应用于红外混合气体检测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非分光红外(NDIR)光谱技术、波长/频率调制光谱技术、腔增强光谱技术以及光声光谱技术等。研究人员可通过对红外混合气体检测系统各组成部分充分了解后,设计出实用的红外混合气体检测系统,对工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的热红外图像生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目标与背景热红外辐射特性的描述是否精确将直接影响到红外导引头对目标的发现、识别和跟踪水平,在分析热红外图像再现技术原理的基础上,按照所需再现热图像的灰度分布特征制成相应透射水平的热图底片,提出了一种利用不同透射能力涂层生成热图像的方法。借助热红外图像再现实验和图像相关系数算法,证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再现目标以及背景的热红外辐射特征和细节。它不仅可用于热红外导引头和热成像仪性能的检测及评估,同时也为军用目标的热红外隐真和示假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红外视景仿真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红外视景仿真技术意义出发,介绍了其所包含的几个基本部分;从目标辐射建模、背景辐射建模和大气建模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红外视景仿真技术发展历程和状况。其中列举了国外多个典型红外视景仿真软件和几个较完善红外辐射模型,并统计了2000年以来国内高校在红外视景仿真方面的研究情况。统计数据表明,多个发达国家的红外视景仿真技术已逐步趋于成熟和产品化,而国内尚未开发出功能较完善的红外视景仿真系统,只能仿真较简单场景。  相似文献   

17.
外场用红外目标模拟器辐射特性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便携式红外目标模拟器作为红外目标辐射源,广泛应用于各军兵种武器装备的效能测试评估中.针对外场模拟辐射源不能精确标定的问题,采用标准面源黑体和红外傅里叶光谱辐射计相结合标定的方法,对红外模拟器特定温度下的光谱辐亮度进行测量,计算出感兴趣波段的积分辐亮度,根据模拟器辐射面积给出用户需要的模拟器各设定温度下的辐射强度.分析计算表明:计算出的感兴趣波段的积分辐亮度值和理论曲线相比较,取得了良好的一致性,间接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An infrared (IR) image synthesis method is proposed for the synthesis of a real IR background and modeled IR target, used as IR signatures, as well as a band-transformation between short wave IR (SWIR), middle wave IR (MWIR), and long wave IR (LWIR) in an IR imaging system simulation. IR target images are created by the RadThermIR software, an IR signature prediction software. Individual radiances for IR signatures, corresponding to the max/min temperatures of a real IR background and modeled IR target image, are calculated with Planck’s law. First, an IR background of an arbitrary wavelength band is transformed to one of the other wavelength bands with the temperature-radi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after adjusting the gray levels of the arbitrary IR target signatures based on their radiances for the wavelength band of the transformed IR background, these IR target and background signatures can be synthesized as one image for a specific wavelength b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ed IR target images, such as a modeled helicopter and F16, can be synthesized on the IR background images of three IR wavelength bands. And we confirmed that IR background images of the three IR wavelength bands can diversely be synthesized with the modeled IR targets as the setting temperature of the target and background, the target distance, and the field of view (FOV) arbitrarily.  相似文献   

19.
康社峰 《应用光学》1996,17(1):15-17
介绍双色红外制导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双色红外玫瑰线扫描制导原理,双色信号处理硬件原理,目标识别及方位角计算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