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普通我们作气体的燃烧实验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用集气瓶(或广口瓶)收集气体,然后在瓶口点火燃烧;可是因为集气瓶内气体有限,燃烧时间太短,对于火焰光辉的强弱,发及某些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气体如甲烷和乙炔等,燃烧时的油烟多少和有无(分子内含碳的百分数高低)等,不能给学生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观察,这一点特别是在演示中更容易感觉到。另一种方法是在发生气体的容器的导管末端直接点火燃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因为气体能  相似文献   

2.
王建平 《化学教育》1988,9(5):44-44
操作方法:如图安装仪器。加热,控制甲酸流量,产生 CO 气体。在空气中先点燃 CO 气体,然后开启空气(氧气更好)贮气瓶的进水活塞,将带玻璃尖嘴管的橡皮塞盖在 T 型管左端(注意尖嘴伸入的位置,如无适宜的 T 型管最好用具支试管截掉一部分后所剩部分代替)。燃烧完毕,盖上集气瓶塞振荡,石灰水变混浊。优点:1.用石灰水作燃烧前后对比,可加深学生对产物的理解。2.用本装置,尖嘴管进 CO,支管进氧气(空气),学生更能理解是 CO 与 O2反应,加深记忆。3.生成的 CO2用排空气集气法收集可达复习之目的。4.现象很明显,全班学生都可看到。  相似文献   

3.
排水集气法     
李海东 《化学教育》1987,8(1):52-52
本法只用一只带二个导管的橡皮塞,集气瓶和玻璃片,装置如图。集气时先将出水管放入空集气瓶B中,然后再将带导管的橡皮塞塞入盛满水的A瓶。  相似文献   

4.
陈蓉  王万秀 《化学教育》1995,16(12):29-29
爆鸣气实验是中学生开始学习化学后,继制氧气、氢气、电解水等实验之后的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传统的作法是:取一只集气瓶,用排水取气法通入1/3体积的氧气,再通入2/3体积的氢气,用玻璃片盖好瓶口,从水槽中将集气瓶取出,瓶口朝下。  相似文献   

5.
王荣梓 《化学教育》1988,9(3):36-37
在实验中,我们常用排水法收集气体。传统的排水法是以导气管、集气瓶、水槽、玻璃片等组成收集装置。  相似文献   

6.
王冰霜 《化学教育》1987,8(4):21-21
收集在集气瓶里的气体,在做与某些固体物质反应的实验时,难免由于敞口而造成气体逸散,特别是毒性气体,可能污染空气。按下装置进行实验,则可减少这种弊端。  相似文献   

7.
赵玉泉 《化学教育》2006,27(8):52-52
1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人教版)第四章“卤素”第一节“氯气”中,有关铜在氯气里燃烧实验(P65)是:实验4—1用坩埚钳夹住一束铜丝,灼热后立刻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里(图4—3)。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把少量的水注入集气瓶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据此实验情境启发诱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装置.操作、现象等,发现该实验方案存在着一定的污染问题!那么,如何改进实验防止污染呢?  相似文献   

8.
但世辉  李斌 《化学教育》2012,33(7):64-64
教材中[1]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存在以下不足: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过程中,由于反应放热致使气体膨胀,产物HCl气体溢出瓶口成雾状,形成的盐酸酸雾并未进行任何处理直接排进大气;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能闻到Cl2的刺激性气味,原因在于集气瓶内的Cl2也会由于受热的缘故溢出,更容易造成空气的污染,同时也对师生的健康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9.
廖正元 《化学教育》2003,24(6):33-33
物质在空气中的燃烧 ,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实验。观察燃烧现象 ,验证燃烧产物是学习掌握可燃性物质性质、组成必然涉及的过程。通常的实验中 ,由于燃烧产物难于富集、火焰颜色及烟等因素的影响 ,使产物的观察难以进行 ,同时由于燃烧产物中还包括燃烧不完全的气体 ,这些气体的扩散 ,很容易造成空气污染。笔者设计了一套气体产物收集及验证的简易装置 ,利用负压引导气体流向 ,使气体产物易于富集 ,便于观察 ,很好地防止了空气的污染。而且操作简便易行 ,效果较好。以H2 S燃烧产物的观察和分析为例说明其原理。仪器 :漏斗、试管、广口瓶、烧杯…  相似文献   

10.
如图所示,将普通集气瓶配上适当的胶塞,并把胶塞打一暗孔,输液器的双孔针横插入胶塞,用导管将集气瓶两两一组连接即可。  相似文献   

11.
任有良 《化学教育》1995,16(9):34-34
取干净的锥形瓶一只,在瓶口配双孔橡皮塞,其一孔插入一根进气导管,导管端口伸出塞面不要太多,最好与塞面平,管口与瓶内液面的距离一般不小于5 Omm ;另一孔插入一只分液漏斗,颈端口插入液面下。  相似文献   

12.
方子忠 《化学教育》1984,5(6):48-48
按图组装仪器,先取下瓶塞,同时打开活塞(便于使尖嘴管内残留空气排净),向广口瓶里注入水,并加几滴酚酞试剂,使液面略低于瓶口。实验时向广口瓶里投入一小块金属钠,迅速将瓶塞塞紧,并把活塞关闭。此时钠跟水反应生成的氢气把广口瓶里水排型漏斗里,水渐呈红色。等到钠反应完毕,打开活塞的同时,迅速用火点燃,可观察到氢气燃烧的火焰。  相似文献   

13.
(一)初中化学课本(1955年4月出版,下同)第41页,图17,燃磷前可在燃烧匙内放少许细沙,细砂上再放磷,以免燃烧匙损坏。 (二)第44页,用氯酸钾制氧气,要说明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的实验,可参考高中化学(1955年4月出版)第一册125页及180页中有关的实验,选作演示之用。 (三)教师演示44页图19制氧时,除用排气法收集氧气外,还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一瓶,给学生说明注意事项,为学生实验(第166页实验5)准备条件。 (四)如教师用氯酸钾及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演  相似文献   

14.
初中化学 ,没有对 CO2 气体溶于水这一实验进行演示 ,为了用事实说明 CO2 溶于水 ,有助于学生对 CO2 气体溶于水这一性质的理解 ,本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 实验步骤(1 )按装置图所示 ,连接好装置 ,检验其气密性。(2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满一烧瓶 CO2 气体。 (3)塞紧烧瓶塞 (注意 :小气球囊内不留空气 )。向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冷水 ,然后打开分液漏斗上的活塞 ,向烧瓶内注入一定量的冷水 ,待小气球刚鼓起时 ,关闭活塞 ,振荡烧瓶。    平底烧瓶 (5 0 0 m L)分液漏斗玻璃导管    乳胶薄壁小气球囊双孔橡皮塞2 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5.
刘小毛 《化学教育》2014,35(13):72-75
介绍了一种具有集气、供气等多功能的自制化学教具,该教具采用医院输液后废弃的玻璃输液瓶与塑料输液器浸泡洗净后制作而成。根据排液法原理,该教具正向放置能收集化学实验所产生的气体,反向放置可把已经收集的气体提供给其他化学实验。具有取材容易、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效果明显、密闭环保、功能多样等优点。特别是选择合适的排液对象后,对有毒气体的收集与供应,更能凸现上述之优势。  相似文献   

16.
1.化学通报1954年10月号482页图1中在吉普发生器(7)出口处装上CaCl_2的球状干燥器。 2.氮的来源改用燃烧磷: 将磷取少许放燃烧匙中着火及时送入盛有少许水的瓶内燃烧,瓶口另一管与盛水烧杯相连(如图1),当磷燃烧变为五氧化二磷后溶解于水中减低压力,由烧杯中水压入瓶内使P_2O_5全部溶解馀下氮气。将图中集气瓶改装成图2,然后连到482页图中6瓶前,替代1.2.3.4.5等部慢慢的等速度放入水将氮气驱逐入瓶6。  相似文献   

17.
叶红艳 《化学教育》2019,40(11):70-72
对蜡烛燃烧实验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放置在液封集气瓶中燃烧,可以简单方便地同时验证多种燃烧产物,白烟复燃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此外,还验证了在加热条件下,炭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相似文献   

18.
王建平 《化学教育》1991,12(4):36-36
中学化学演示实验所涉及气体制备缺少一种有效的有毒气体吸收装置。现介绍一种有害气体的简易吸收装置,具体制作与使用如下:1.材料集气瓶一个、大号橡皮塞一个、玻璃弯管二根、橡皮管一段。  相似文献   

19.
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会科 《化学教育》2010,31(2):66-66,74
1氧气的制取 氧气不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而改用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制取。实验时往集气瓶中加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及二氧化锰粉末,过氧化氢快速分解,氧气很快充满该瓶,无需另外收集。实验过程中,如果氧气的生成速率变得太慢,可随时用胶头滴管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相似文献   

20.
王穗萌 《化学教育》1988,9(4):34-34
制备Cl2、HCl、CO,SO2等气体时,通常需要加热,采用常见的装置,由于在反应加热过程中,气体受热膨胀,瓶内压力较高(大于常压),使分液漏斗中的溶液难以滴加。我们改进后的装置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装置改进的原理是:利用导管(玻管或橡皮管),将分液漏斗上端与蒸馏烧瓶连通,构成一个简易恒压装置,使漏斗液面压力与瓶内压力相等。分液漏斗中的溶液在反应加热过程中便可顺利滴加。这里我们介绍三种连接方法:1.利用“T”型管(即三通管)连接,如图1,2.利用医用大号注射针头连接,如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