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理》2006,35(9):I0001-I0004
于敏院士是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我国核理论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在原子核理论、辐射流体力学、等离子体理论等方面做出的独创性工作,享誉学界。于敏先生为我国国防科学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在我国自力更生发展战略核武器,打破超级大国核垄断的历史时期,他为我国氢弹研制成功立下了特殊功绩。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成功后多数带头科学家转移战场的情况下,于敏先生以“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尚情操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领导了我国战略核武器现代化的大量研究工作,为加强我国国防,保卫世界和平,坚持奋斗数十年,保证了国防现代化的需求并培养出一大批国防科研人才。于敏先生以他的不朽功绩和为国献身的精神,为我国物理学工作者树立了一座丰碑。今年8月16日是于敏先生八十岁寿辰,为了使广大读者了解于敏先生的光辉业绩和高尚品德,本刊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协助下,特约请于敏先生的老师、同学和诸多同事、学生撰写了一组纪念文章,连同于敏先生的一组历史照片,出此纪念专集,为他祝寿。敬祝于敏先生生日快乐、全家幸福、身体健康、再立新功。[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余友文  张宗烨 《物理》2006,35(9):752-753
2006年8月16日是于敏先生八十寿辰,作为他的第一代学生,我们想借祝贺他的寿辰的机会,浮想40年前的往事,追忆我们在于敏先生指导下工作的10年,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  相似文献   

3.
吕敏 《物理》2006,35(9):758-759
1952年,我从浙江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许多核科学研究所的前身),来到研究所,听说有一位叫于敏的人,业务特别棒,认识于敏以后,发现他是很普通的一个人,除了头有些谢顶外,没有什么特别聪明的特征.钱三强、彭桓武、王淦昌、赵忠尧等知名学者担任研究所的所长、副所长,彭先生找我谈话,说从事核理论的人较多,从事实验核物理的人太少,让我跟随王淦昌、萧健参加宇宙线实验,因此我没有机会和于敏在一起工作。  相似文献   

4.
《物理通报》2005,(9):1-3
作为2005世界物理年一项重要活动,中国物理学会、清华大学和中科院于2005年6月3日在清华大学举行了“彭桓武先生从事物理工作七十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会上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宣读了路甬祥院长的贺信,周光召院士、朱光亚院士、杜祥琬院士、于敏院士、黄祖洽院士、何祚庥院士等著名科学家以自己亲身的经历称颂彭桓武先生在开创我国理论物理、核理论研究领域,成功地解决“两弹一星”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培养高层科技人才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用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在科学事业和人格塑造两个方面竖起了高大的丰碑.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吴岳良副所长、北京应用物理及计算数学研究所朱少平所长、云南大学陈世波副校长也在会上先后发言.九十高龄的彭桓武院士还在会上做了题为《广义相对论——一个富于刺激性的理论》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他最新的前沿研究,彭先生的报告使与会者感到极度振奋.为使大家了解这位物理学大师卓著成就和崇高的精神,现将路甬祥院长的贺信,周光召、于敏、黄祖洽与何祚庥院士的讲话摘要发表如下(周光召、于敏、黄祖洽、何祚庥院士的讲话均经本人审核,彭桓武先生还对全组文稿作了审定).  相似文献   

5.
蔡少辉 《物理》2006,35(9):754-758
于敏院士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核武器专家。今年8月16日是他80华诞喜庆,于敏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在原子核理论、核武器的基础理论、等离子体和自由电子激光理论研究等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在此,我祝于敏院士健康长寿、家庭幸福、学术生命长青!  相似文献   

6.
 2015年1月于敏先生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我由衷地为他的获奖而高兴。作为他的第一代学生,我想在祝贺他获奖之际,回忆我在于敏先生指导下工作10年的往事,以表达我对他的感恩和敬意。  相似文献   

7.
我和学江是辅仁大学的同学,他比我低一班.1943年我和这位学习优秀的学弟结成好友.1946年清华复校,他转入清华学习.1947年我回辅仁任助教.我经常来找他,清华大学这个学生运动的圣地对我很有吸引力.1949年,我在天津北洋大学物理系教理论力学课.用的教科书是Jeans著的《理论力学》.这本书的习题难得出名.学江把他的作业借给我.他不仅对难题做了清晰的解答,而且书写非常工整.这给了我极深的印象.1951年,他给了我一份周培源先生的理论力学讲义.我在北洋大学就用周先生的讲义讲课.  相似文献   

8.
杜祥琬 《物理》2006,35(9):768-770
从参加工作之初,就有幸在我国一批杰出的科学家领导下工作,40多年来,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在他们当中,于敏先生是一位在我国具体的历史环境下脱颖而出的物理学家,他对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强激光高技术事业的突出贡献已有一些记述,虽然由于保密的原因,有些话讲不透彻,但人们已可意识到,那是一种应该以浓重的笔墨载入史册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贺于敏70寿辰记学风典范笔会张宗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39)刘恭梁朱建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100088)1敏锐的洞察循循善诱1996年的8月16日是于敏先生的70寿辰.作为他的第一代学生,我(张宗烨)想借庆贺他的生日的机...  相似文献   

10.
《物理通报》2005,(9):5-5
我是从1949年开始,跟彭先生学习,一直到现在,算起来也有50多年了.另外刚才光召、于敏和其他的同志介绍彭先生的做人、做学问、做事的这些特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已是非常的全面、系统.我只想补充几点感想.第一、我听过彭先生说过一句话,至今印象很深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大家要求做革命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1.
 于敏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今年8月16日是他的七十诞辰。我衷心地祝愿他健康长寿!于敏先生1926年8月16日出生于河北宁河。其父于振霄是一名小职员,有一女一子,家境清寒。高中时期(1941-1944),于敏就读于天津市立第一中学、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因门门功课成绩第一而名闻全校;又因待人诚恳,学业上乐于助人,深受同学尊敬,师长钟爱。高中毕业前夕,其父失业,无力供其继续上学。  相似文献   

12.
刘行义  赵凯华 《物理》2006,35(9):751-752
今天是于敏学长八十华诞,我们一批当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与于敏学长有同窗之谊的学友:让庆澜、孙亲仁、周帅先、黎在宁、刘行义、赵凯华,相约在一起为他庆寿,祝他老当益壮,福寿绵长。  相似文献   

13.
郝晋 《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18(9):I0001-I0002
2006年9月16日,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学术报告厅,花团锦簇,于敏院士八十华诞学术座谈会在这里召开。会场两侧摆放着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总装备部、总装备部科技委、总装备部军兵种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第二十一试验训练基地、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国家863—8领域各主题或重大专项专家组、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简称应物所)等单位、个人敬献的花篮、礼品。会场后墙上悬挂着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原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原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朱光亚等祝贺的条幅。参加座谈会的约有一百八十人,其中有朱光亚、彭桓武、陈能宽、吕敏、钱绍钧、胡仁宇、王乃彦等三十余位院士,高潮、李英杰、任益民等中物院老领导,中科院理论物理所、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物院的新老同事。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副院长李静海等向本次会议发来了贺电、贺信。座谈会由中物院党委副书记谭志听主持,首先由中物院副院长赵宪庚介绍于敏院士简历,通过在大屏幕上映出的不同年代的图片,生动地展示了一位新中国自己培养的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和核物理学家,在从事量子场强、原子核理论以及氢弹原理突破与高技术研究等重要科技攻关中的卓越贡献。接下来,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钱绍钧、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中物院院长朱祖良先后讲话,他们以各自的亲身体验,褒奖于敏先生是做事的榜样,也是做人的楷模。他那种立足国家的高度责任心,谦逊豁达,诲人不倦,功高不矜,扶持后俊的精神和风范,在如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真是弥足珍贵。应物所所长朱少平在贺词中说,作为勇敢的先行者之一,于敏先生为后来者开辟领域,指引道  相似文献   

14.
胡仁宇 《物理》2006,35(9):760-763
人到老年,经常回忆起往事,岁月流逝,世事纷繁,绝大部分经历过的事情都已逐渐淡去,甚至烟消云散了,只留下一些对自己来说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人和事,我从大学毕业以后,一直从事科研工作.工作单位虽然变化不多,却遇到了不少老师、同事和朋友,得到了他们的很多鼓励、指点和帮助,对此我都记忆犹新,往事历历在目,我一直从内心深处感谢他们。在他们当中,于敏同志是对我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人之一,是我的良师益友.大学毕业后,刚走向社会,我就认识了于敏同志,随后我们又长期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有了相当频繁的交往,一起讨论工作,这是我一生中有幸碰到的“机遇”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刘寄星 《物理》2005,34(5):324-331
时间过得真快,1995年在香山举行的《理论物理与生命科学》会上刚为彭桓武先生祝贺过80寿辰,一转眼他的90寿辰又要到了.彭先生是为国家繁荣富强立下不朽功绩的科学家,也是影响了我国几代理论物理学家成长的物理大师,他的道德学问一直是我们这辈人学习的楷模.值先生90华诞之际,把与先生接触中印象最深的几件事写出来,以为贺寿.  相似文献   

16.
 于敏是我的博士导师,能成为于敏老师的学生是我此生中最为骄傲和荣耀的事情。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许多20世纪60年代就与于敏老师一起工作的老同志都自称是于老师的学生。他们常和我说,于敏是世界上最好的导师。我读博士这几年,让我对这话有了非常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物理通报》2005,(9):1-8
编者按:作为2005世界物理年一项重要活动,中国物理学会、清华大学和中科院于2005年6月3日在清华大学举行了"彭桓武先生从事物理工作七十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会上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宣读了路甬祥院长的贺信,周光召院士、朱光亚院士、杜祥琬院士、于敏院士、黄祖洽院士、何祚庥院士等著名科学家以自己亲身的经历称颂彭桓武先生在开创我国理论物理、核理论研究领域,成功地解决"两弹一星"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培养高层科技人才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用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在科学事业和人格塑造两个方面竖起了高大的丰碑.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吴岳良副所长、北京应用物理及计算数学研究所朱少平所长、云南大学陈世波副校长也在会上先后发言.九十高龄的彭桓武院士还在会上做了题为<广义相对论--一个富于刺激性的理论>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他最新的前沿研究,彭先生的报告使与会者感到极度振奋.为使大家了解这位物理学大师卓著成就和崇高的精神,现将路甬祥院长的贺信,周光召、于敏、黄祖洽与何祚庥院士的讲话摘要发表如下(周光召、于敏、黄祖洽、何祚庥院士的讲话均经本人审核,彭桓武先生还对全组文稿作了审定).  相似文献   

18.
电子技术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我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了现代电工电子实训室,EDA微机实训室等,在教学改革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内容少.(2)分组做实验:验证性的实验多,自拟性的实验少,实验几个学生一组,学生动手机会少,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比较普遍。(3)教学手段落后,仍是一支粉笔,一本讲义,以“教师为中心”.(4)考试方法单一采用闭卷考试,强调理论知识,不注重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分光计调整的实验讲义中,调整望远镜能接收平行光的部分掌握比较困难.在多年的实验教学中,笔者通过探索总结出了一种新的调整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何祚庥 《物理》2012,41(7):453-455
今天来了不少老师、同学,当然也还有年轻的后辈,大家共同纪念王竹溪先生诞辰100周年.在会上发了一本王正行先生写得甚好的纪念王先生的一本小册子:《严谨与简洁之美》.精读一下,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