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陆士嘉先生是新中国流体力学专业的奠基人之一. 在旧中国积弱贫穷、落后挨打的年代, 她怀抱科技强国、科技救国的梦想,半工半读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然后毅然选择航空的先行与基础学科------流体力学,远赴重洋,以优异成绩和卓越才华,破除了当时对华人和对女性的双重偏见,获得了现代流体力学大师和奠基者之一的普朗特的赞赏,成为大师唯 一的女研究生和唯一的中国学生;她担任了北航建校筹委会委员,为创建北航做出了贡献; 她以前瞻性的国际眼光,参加了我国第二个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对我国流体力学学科 和航空事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她淡泊名利,两次恳请中国科学院从院士候选人中删除她 的名字,恳请北航领导将他的一级教授提名调到二级,在科技和教育界传为佳话;她艰苦朴 素,婉言谢绝学校公车接送,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乘坐公交车上班,对灾区和有困难的同事慷 慨解囊且不留姓名;她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培养了一大批航空和力学的栋梁之材. 本刊特登载陆士嘉先生的学生龙驭球院士、周恒院士、朱自强教授和李素循教授的缅怀先生的文章. 她的这几位学生都已至古稀耄耋之年,成就非凡,遇事淡定,但在纪念会上,他们的声音哽咽了. 师生情深,师恩似海. 从先生鼓励习题的解法立异到讨论学位论文创新,从先生百忙中抽时间辅导学生自学第二外语到推荐学生到海外名家深造,从先生创建北航空气 动力学教研室和研究室到与我国力学科学泰斗钱学森、郭永怀的交往合作,参与制定我国流 体力学学科和航空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从先生不知疲倦地工作到坚辞荣誉和物质利益,无 不感人至深,是我国力学与航空科学发展的珍贵历史资料.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先生有大德而不说,唯其不说,浩气长存.  相似文献   

2.
周恒 《力学与实践》2011,33(2):101-102
陆士嘉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流体力学家和教育家。她和张维先生在1946年回国后,一起在北洋大学任教了一年。她在航空系,张维先生在土木系。1947年暑期转去清华大学。我1946年考入北洋大学,刚好有幸听了陆先生一年的课。 陆先生在北洋大学教的是物理。我在大学一年级时是在化工系。当时北洋大学的理学院学生很少,一年级时化工系和理学院的全体学生合班上课。  相似文献   

3.
李素循 《力学与实践》2011,33(2):103-104
一.创建中国的空气动力学专业 我在1954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的飞机设计专业,入学教育既简单又庄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务长屠守锷先生介绍了全系的教学配置,教师情况和高班同学的情况以及上届同学的学习难点等等,屠先生提到当时飞机系只有一位女教授,她曾留学德国并取得优异成绩,她由清华大学航空系并入北航飞机系,是北航建校的元老之一。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关陆士嘉先生的介绍,因为我是女学生,所以对系里唯一的女教授格外关注,那天陆先生并不在场,我第一次看见陆先生是她在系楼的走廊里神态和蔼地与其他老师讲话。后来我听到更多有关她的介绍,知道她是在国难之中留学德国,先攻物理学,后来立志转学航空专业,要为建设中国的航空事业献力。她想从师著名的流体力学大师普朗特教授,但普朗特教授之前既未招收过亚裔学生,也从未招收过女性学生,并已宣布不再招收新学生。陆先生请求普朗特教授出题考她,陆先生通过了普朗特教授严格的考试,被普朗特教授收为关门弟子,仅这一点就让我十分敬佩陆先生的学识和勇气。陆先生跟我们说过师出名门只是她人生的一个阶段,她从不细讲期间克服了多少困难,重要的是为了中国的航空工业,她立志学习流体力学专业。陆先生的毕业论文《圆柱射流遇垂直气流时的上卷》中发表的理论结果与别人完成的实验结果吻合很好,得到了普朗特教授的赞赏,她于1942年获得一等哲学博士学位。陆先生提到在德国时作为中国学生她没有机会进实验室工作,她最深刻的体会是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 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没有实验会让理论缺乏说服力,并且难以付之应用。在航院建院之初就设立了空气动力学教研室,之后空气动力学研究室的建立为开展科研与建设风洞提供了行政保证。  相似文献   

4.
朱丹 《力学与实践》2023,(6):1439-1443
<正>各位老师,前辈,朋友们,大家好!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有幸相聚在力学所小礼堂,为我的父亲朱照宣举办这场独特的追思会。今天恰逢星期三,是“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会讨论班”活动的日子,这次是我带母亲张瑞云来,这是她去年9月底病倒,入北医三院抢救治疗、春节回家后第一次出门活动。十几年前就是我父亲带她到这里来,定期来参加“周三研讨班”的活动。我知道这是两位老人晚年经常参加的活动,我父亲称其为“神仙会”:在固定场地和时间有一些“志趣相投”的学者、专家的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5.
力学和整个科学一样,是和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联的。没有数学、计算数学、力学、物理学和化学,新技术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许多科学问题只有在广泛发挥现代工业的全部威力的条件下才能加以解决。如果说在欧拉的时代,或更晚些。在五十年以前,科学是在大学里发展的,实验室不过是几个房间,那么在今天,为了解决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郑哲敏 《力学进展》2011,41(6):639-641
什么是工程科学?这是1947年钱学森先生在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所做的报告中提出的课题。他看到一个新的正在发展中的科学,把力学或者说是把应用力学从基础科学中划分到工程科学范畴中。今天我就讲一下它的内容、意义和来源。有兴趣的同志可以看以下两篇文章和一个报告。   相似文献   

7.
武金瑛 《力学进展》2006,36(2):314-316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建设的第2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8年开始可行性论证,1989年6月经国家计委确认,1991年启动建设,1995年5月通过国家教委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的任务是:面向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重大结构工程,以力学和计算科学为学科基础,主要研究计算力学和工程科学计算中的科学问题、关键算法、软件技术以及它们在  相似文献   

8.
2002年8月28日是周培源教授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周培源教授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此,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发起于2002年8月27日召开了以近代物理、近代力学和生命科学为主题的,具有国际前瞻、高水平的科学论坛,以继承周培源教授毕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崇高精神,并引导和激励年轻一代积极投身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热情,为21世纪的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本期刊出《周培源先生简介》、陈佳洱院士的《在纪念周培源诞辰100周年科学论坛上的讲话》以及科学论坛的2篇大会邀请报告,以表示对周培源教授诞辰100周年的祝贺.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本文以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的观点对固态相变学进行了历史透视,我们同意推荐者孙庆平教授的意见:“中国的力学工作者会从中获益”,故予以刊登,作者John W.Cahn(1928- )是固态相变著名学者,1998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本文是他1999年在国际固态相变大会上的特邀报告。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是当代科学哲学和科学史领域影响深远的重要学派,它于1962年由美国科学史家库恩(Thomas S.Kuhn, 1922-1996)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该理论认为:如原有的范式不能应付新问题的挑战,旧范式将为新范式所取代。这种范式的转移(paradigm shift)即科学革命。 摘要: 当代固态相变领域起源于古代工艺--以他们所创造的范式,许多错误的开端使得新范式的建立相当缓慢。许多工作尚未完成,对过去成功和失败的反思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阶级和体会为何新范式的建立如此漫长。  相似文献   

10.
"十五"期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经费快速增长的时期,同时也是力学科学处的经费和资助项目数快速增长的时期.本文对这5年中力学科学处的基金重点项目申请、资助情况进行分析,对今后重点关注的问题给出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