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朱自强 《力学与实践》2011,33(2):102-103
2011年3月18日是陆士嘉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陆先生是我国第一位女流体力学家,航空科学和力学科学的教育家。作为她的学生,又在毕业后跟随她工作了几十年,我对她如下的光辉品质和崇高精神有着切身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士童秉纲教授(1927——2020)是流体力学家、教育家, 工程科学的践行者. 文中简要介绍了童秉纲先生的生平, 着重回顾了童先生在非定常流与涡运动、生物运动力学、气动热力学等流体力学3个分支学科领域对工程科学思想的实践, 最后介绍了童先生对我国力学教育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周恒 《力学与实践》2011,33(2):101-102
陆士嘉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流体力学家和教育家。她和张维先生在1946年回国后,一起在北洋大学任教了一年。她在航空系,张维先生在土木系。1947年暑期转去清华大学。我1946年考入北洋大学,刚好有幸听了陆先生一年的课。 陆先生在北洋大学教的是物理。我在大学一年级时是在化工系。当时北洋大学的理学院学生很少,一年级时化工系和理学院的全体学生合班上课。  相似文献   

4.
李素循 《力学与实践》2011,33(2):103-104
一.创建中国的空气动力学专业 我在1954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的飞机设计专业,入学教育既简单又庄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务长屠守锷先生介绍了全系的教学配置,教师情况和高班同学的情况以及上届同学的学习难点等等,屠先生提到当时飞机系只有一位女教授,她曾留学德国并取得优异成绩,她由清华大学航空系并入北航飞机系,是北航建校的元老之一。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关陆士嘉先生的介绍,因为我是女学生,所以对系里唯一的女教授格外关注,那天陆先生并不在场,我第一次看见陆先生是她在系楼的走廊里神态和蔼地与其他老师讲话。后来我听到更多有关她的介绍,知道她是在国难之中留学德国,先攻物理学,后来立志转学航空专业,要为建设中国的航空事业献力。她想从师著名的流体力学大师普朗特教授,但普朗特教授之前既未招收过亚裔学生,也从未招收过女性学生,并已宣布不再招收新学生。陆先生请求普朗特教授出题考她,陆先生通过了普朗特教授严格的考试,被普朗特教授收为关门弟子,仅这一点就让我十分敬佩陆先生的学识和勇气。陆先生跟我们说过师出名门只是她人生的一个阶段,她从不细讲期间克服了多少困难,重要的是为了中国的航空工业,她立志学习流体力学专业。陆先生的毕业论文《圆柱射流遇垂直气流时的上卷》中发表的理论结果与别人完成的实验结果吻合很好,得到了普朗特教授的赞赏,她于1942年获得一等哲学博士学位。陆先生提到在德国时作为中国学生她没有机会进实验室工作,她最深刻的体会是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 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没有实验会让理论缺乏说服力,并且难以付之应用。在航院建院之初就设立了空气动力学教研室,之后空气动力学研究室的建立为开展科研与建设风洞提供了行政保证。  相似文献   

5.
一 1957年1月,我在清华园第一次见到郭永怀先生.当时郭先生承担主讲清华大学和力学研究所合办的力学研究班‘流体力学'讲座,他对我们几个流体力学辅导教员说:实验工作很重要,今后你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准备并指导实验.为此他亲自带我们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观风洞实验室并拜访陆士嘉先生.  相似文献   

6.
2002年10月9日是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中国力学学会的创始人钱伟长先生的九十华诞.江泽民主席专门为钱先生诞辰庆祝会送了花篮,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单位派专人前往致贺,并出席了钱伟长学术思想研讨会。回顾总结钱伟长院士的学术思想和治学道路,对推动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因此,本期推出祝贺钱伟长院士90寿辰专刊,刊登钱伟长先生简介、谈镐生院士的祝贺文章《祖国力学事业的辛勤耕耘者》、戴世强教授的《论钱伟长的治学理念和学术风格》和周哲玮教授的《教育家钱伟长》,以表示对钱伟长先生90华诞的诚挚祝贺.  相似文献   

7.
陆夕云 《力学学报》2022,54(8):2071-2074
2022 年 8 月 25 日是我刊原主编郑哲敏先生逝世一周年. 郑哲敏先生 (图 1) 是我国著名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2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他创立了爆炸力学学科及相关的研究领域; 领导了材料力学、非线性力学、海洋工程力学等学科的研究; 倡导了计算力学、流固耦合、非常规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 为我国现代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继承和发扬郑哲敏先生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 缅怀其治学风范, 追忆其科学贡献, 《力学学报》组织纪念活动并策划出版《郑哲敏先生逝世周年纪念专刊》. 该特刊包括研究综述、研究论文和研究方法探讨等不同体裁, 涵盖了爆炸力学、非线性力学、材料力学性能、海洋工程力学、非常规能源、流固耦合及人工智能等不同领域, 共计 19 篇文章. 希望以此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进步.   相似文献   

8.
李家春  符松  詹杰民 《力学进展》2011,41(5):637-638
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中山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 Mechanics,简称ICFM6)于2011年6月30日至7月3日在广州举行。来自中国、挪威、俄罗斯、日本、美国、英国等19个国家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参会嘉宾有我国流体力学专家周恒院士、李家春院士、符松教授、佘振苏教授、林建忠教授、沈清教授、刘桦教授、曹志先教授、香港的W.Shyy教授以及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诸委员,还有来自日本的 M.Yamamoto教授、挪威的John Grue教授、俄罗斯的V.V.Kozlov教授、 A.A.Maslov教授、美国的E.S.Oran教授、英国的N.D.Sandham教授、等等。   相似文献   

9.
《力学与实践》2008,30(6):F0002-F0002
历史沿革上海大学力学学科起源于1984年由钱伟长院士所创建的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1984年建立了固体力学博士点及流体力学硕士点;1985及1996年,应用数学和力学以及应用力学学科先后被  相似文献   

10.
哥廷根学派于19 世纪初发源于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德国著名数学家和流体力学家高斯开创了哥廷根数学学派时代,他把现代数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到19 世纪末,哥廷根大学出了一位知名的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他除了在纯粹数学上的成就外,还大力提倡应用数学,成为哥廷根数学学派和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的领袖。年仅29岁的世界流体力学大师普朗特因发表了著名的边界层理论而成为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的创始人和推动者。普朗特杰出的学生美籍科学家冯·卡门把应用力学从德国带到美国,这是哥廷根学派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以陆士嘉、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和周培源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先后在普朗特和冯·卡门实验室学习和工作,他们回国后在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等应用力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的成就,为中国的力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航空航天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哥廷根学派最重要的科研思想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物理现象,总结和提炼规律形成理论继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这种认识和探索自然规律的核心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1.
黎波 《力学进展》2008,38(5):625-626
Michael Ortiz ,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机械工程Dotty and Dick Hayman教授,美国文理学院院士,由于其在1998至2007年之间的出色研究成果荣获ICTAM2008年度Rodney Hill Prize。Rodney Hill固体力学奖和Batchelor流体力学奖是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协会设立的,旨在奖励研究者在过去十年内在其力学研究的分支中所取得重要贡献的两奖项。Ortiz教授是Rodney Hill 奖的第一位获奖人。   相似文献   

12.
第一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将于1980年12月8—13日在印度班加罗尔举行.这次会议是由日本佐藤浩教授、印度 R·Narasimha 教授和我国周培源教授共同发起的.主办单位为印度科学研究院和国家航空研究室.会议的目的是:为亚洲的流体力学工作者交换思想提供讲坛;提出和讨论有关流体力学的研究工作报告.会议内容涉及到流体力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例如:粘性流(包括边界层),湍流,波动  相似文献   

13.
《力学与实践》2001,23(3):69-70
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地球动力学家和力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暨地球物理系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王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1年4月8日10时4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王仁先生1921年1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44年春到贵阳飞机制造厂做设计员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派到台湾参加对日军修理厂的接收工作,在台中市第三飞机制造厂任工程师.1948年~1950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航空工程系继续深造,于1…  相似文献   

14.
姜楠 《力学与实践》2019,41(1):108-109
<正>我1990年从天津大学数学系保送力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王振东先生。因为我本科学的应用数学专业,对力学是零基础,阅读流体力学英文期刊文献更是如读天书。为了尽快入门,王振东先生就推荐我阅读《力学与实践》,从那时起我就与《力学与实践》结下了不解之缘,弹指一挥间,至今已经28年了。1997年我跟随舒玮先生和王振东先生到北京西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李敏华院士历经国难艰苦求学以及毕生奉献塑性力学的经历.她在抗战期间随清华大学南迁至昆明西南联大,再漂洋过海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de of Technology, MIT)攻读,在抚育两个幼子的情况下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MIT工科的第一位女博士.她在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for Aeronautics, NACA)的工作期间,以独特的构思解决了旋转盘强度问题,得到国际塑性力学界的关注.正当她与丈夫吴仲华在美国工作如日中天之时,他们冲破重重阻力于1954年回到了祖国.她积极投身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为我国塑性力学的建立、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李敏华关心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在航空发动机涡轮轴断裂故障处理的课题中,她认识到研究疲劳问题的重要性,尽管当时已经60高龄还毅然转行带领学生开始低周疲劳的科研工作.李敏华作为一位女科学家,她在处理科研工作与家庭事务的关系方面亦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16.
钱学森先生是中国近代力学、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是国际学术界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 钱学森学术思想富于前瞻性和创造性,着眼点极具战略性, 其学术成就既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又显示了超凡的智慧, 处处展现着他倡导的技术科学所特有的风格.钱老思考和研究的视野横跨了科学、技术、工程和社会发展,曾先后提出``技术科学'、``系统科学'和``人体科学'等创新概念.钱学森先生的不幸逝世, 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我们在沉痛哀悼钱老之际, 为了继承钱老的遗志,大力弘扬钱学森学术思想, 特出版本专辑. 在此专辑中,本刊特将过去曾经启迪过许多青年学子,但是未用中文发表过的钱老在1947年为国内几所大学所做的经典演讲``工程和工程科学'译成中文刊出,供力学界同仁, 特别是当代青年们学习.为了能更深刻地领会钱老的学术思想,我们特邀了钱老60年前的学生、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郑哲敏先生撰写了回顾钱学森先生居留国外时期对力学的贡献的文章,以期帮助大家深入认识钱先生的科学贡献.本刊还发表了钱老当年的学生、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吴耀祖先生和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李家春院士的深情缅怀文章.钱老生前对于我国未来的航天事业的开拓曾给予特别的关注,为了能够实现钱老的遗愿,本刊特邀崔尔杰院士、姜宗林研究员和孟庆国研究员主编了``近空间飞行器中的重大力学问题'专题综述论文8篇.   相似文献   

17.
??? 《力学与实践》1980,2(3):17-17
第一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将于1980年12月8-13日在印度班加罗尔举行.这次会议是由日本佐藤浩教授、印度 R·Narasimha 教授和我国周培源教授共同发起的.主办单位为印度科学研究院和国家航空研究室.会议的目的是:为亚洲的流体力学工作者交换思想提供讲坛;提出和讨论有关流体力学的研究工作报告.会议内容涉及到流体力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例如:粘性流(包括边界层),湍流,波动 ...  相似文献   

18.
搬运反应塔     
搬运反应塔余学进(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力学教研室南昌330034)我国著名的力学家,科学院院士钱令希教授曾指出:“Zo世纪发展力学的担子从物理学转到工程技术界的肩上,巾].一言道明了力学的发展方向就是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工程实践本身不仅作为力学发展的源泉和...  相似文献   

19.
龙驭球 《力学与实践》2011,33(2):100-101
 我是陆士嘉先生的研究生(属第1届), 那是1948年, 我刚从大学毕业, 考取了清华 大学土木系研究生. 一同考取的还有黄克智同学. 他跟张维先生学壳体力学, 我 跟陆先生学流体力学. 准确地说, 我俩都是陆张两位先生的学生. 陆先生今年一 百岁了, 我这个学生也85岁了. 今天我来参加这个纪念会, 是来感恩的. 培育之 恩, 终生不忘! 在陆先生的精心培育下, 我像一棵幼稚小松在春风里茁壮成长. 记得我第一次登 上讲台作学术报告时, 陆先生坐在第一排, 略带笑容, 看着我, 为我壮胆. 也还 记得我那篇科研方面的处女作(《斯$\cdot$柯两氏变换式及其在水工问题上之应 用》), 经过陆先生的把关和推荐而于1949年在《水工试验所研究丛刊》上发表. 我迄今发表了学术论文250多篇. 我编``论文目录'时, 把它排在榜首. 在陆先生 的指导和牵扶下, 我跨进了科学研究的神秘大门, 迈出了几十年学术生涯神圣的第一 步.  相似文献   

20.
《力学与实践》2004,26(5):84-84
2004年10月2日是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于2004年9月29日举行了“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学术报告会”,向郑哲敏先生表示热烈祝贺,并通过报告会,弘扬郑哲敏先生倡导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包括美籍华人学朱家鲲先生在内的200余位中外学出席了会议.郑哲敏先生从事科学研究近60年,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爆炸力学事业.他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穿甲破甲、材料动态破坏、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倡导海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环境灾害力学的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室,为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