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25MeV/u 40Ar+209Bi非完全熔合反应中形成的热核,测量了与裂变碎片相符合的α粒子能谱,用运动源模型分解α粒子能谱得到了裂变断前和断后发射α粒子多重性.由断后碎片发射α粒子多重性得到断点激发能约为172.5MeV.由断前α粒子多重性得到激发能在470—600MeV范围内的热核的裂变时标约为4×10-21S.  相似文献   

2.
25MeV/u 40)Ar+209Bi裂变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对25MeV/u 40Ar+209Bi体系的裂变反应,利用线性动量转移的分窗选择不同的激发能,研究裂变动能分布和质量分布与热核初始激发能的关系.实验证实激发能小于380MeV时裂变总动能分布与低激发能复合核相似.激发能大于380MeV时,最可几动能呈现出随激发增加而增加,并出现高能非对称性,而且质量分布宽度随激发能增加而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3.
以15.0和21.7MeV/A的28Si束轰击238U靶,测量出裂变核在反应中得到的线动量转移(LMT)分布.从LMT分布上的不同区段,将非完全熔合裂变(ICF)与跟随裂变(SF)分开;并给出SF产额与总裂变产额的比值.从裂片在围绕反应平面上下的分布宽度,讨论了粒子发射使裂片反冲的效应.  相似文献   

4.
叶巍  沈文庆 《中国物理 C》2000,24(10):945-948
研究了形变效应对10.6MeV/u 84Kr+27Al反应中断前粒子发射的影响.发现通过测量的裂变前粒子多重性提取的裂变延迟时间将因此从20×10-21s减少到5×10-21s,表明增强的断前粒子发射有一部分来自形变效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利用裂变碎片的折叠角分布,从实验上实现了全熔合裂变和转移跟随裂变两种成份的区分.在此基础上测量了质心系能量72.61至80.11MeV 16O+232Th全熔合裂变截面和碎片角分布.包含靶核静态形变效应的耦合道模型计算与实验激发曲线一致.然而,裂变统计理论无法解释实验上观察到的全熔合裂变碎片角分布.而鞍点模型与断点模型的理论预言有较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利用云母核径迹探测器测量了轰击能量从73.7—93.4MeV的16O+238U反应的裂变截面和碎片角分布.用考虑了核静态形变的Wong模型很好地重现了裂变激发函数,由此抽取了复合核的自旋分布.同时,利用裂变鞍点过渡态理论以抽取的自旋分布计算了裂变碎片角分布,表明碎片各向异性实验值大于理论值.此外实验揭示出,在低能区碎片各向异性随入射能量变化的走向不同于以前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7.
中子诱发233,235,238U裂变机制的多通道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改进的多通道和无规颈断裂模型,计算了能量En=0—6MeV的中子诱发233U、235U裂变和En=1.3—5.3MeV中子诱发238U裂变的碎片的质量分布、动能分布和瞬发中子数分布,理论计算在定量上与实验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10.6MeV/u 84Kr+27Al反应中角动量对断点前粒子多重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推广的裂变扩散模型研究了角动量对10.6MeV/u 84Kr(27Al,二体裂变)反应断点前粒子多重性的影响,发现阶点前粒子多重性和断点时间随着角动量的减小逐渐增大,而且绝大多数粒子是在鞍点前发射的. 对实验中二体裂变反应发生的角动量范围进行权重平均,得到了与实验一致的断点前粒子多重性. 同时还研究了影响断点前粒子多重性和断点时间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9.
叶巍 《中国物理 C》2002,26(1):52-57
在统计模型的框架内研究了In核在三维空间的转动自由度对10.6和8.5MeV/u 84Kr+27Al碰撞裂变前粒子发射的影响.发现对后一个轰击能,断前粒子发射不敏感于转动自由度;对前一个能量,转动自由度的引入使提取的裂变延迟时间从20×10-21s减少到7.5×10-21s,表明了它对裂变前粒子蒸发的影响,计算结果也表明仅有转动自由度并不能完全解释In核的断前粒子增强发射现象.发现了转动自由度在粒子发射中所起的作用对系统的激发能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0.
激发能升高级联裂变到瞬发多重碎裂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40Ar+159Tb、197Au、209Bi(25MeV/u)中心碰撞产生的三体碎片产物的角关联,配合Ar+Au(60MeV/u)三体出射的数据,分析非完全熔合反应产生的高激发核衰变的演化过程,证明了在25MeV/u入射能时激发核产生的三重大质量碎片是级联的两次出射的裂变形成的,其时间差尺度大约为1000fm/c,而对60MeV/u入射能下的激发核观察到重碎片在120°附近出现强的角关联,这在理论上解释为发射时间差较短,即出现了瞬发的多重碎裂.  相似文献   

11.
本工作采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天然白云母)和金硅面垒型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了12C+209Bi和14N+Pb裂变反应的碎片角分布和激发函数.由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提取的鞍点有效转动惯量J0/Jeff与转动有限力程模型(RFRM)做了比较.用统计蒸发模型计算的裂变激发函数拟合实验数据,研究了裂变位垒的角动量效应.  相似文献   

12.
对25MeV/u 40Ar+197Au反应系统裂变与后角轻粒子发射进行了符合测量,用裂变碎片折叠角和裂变碎片的飞行时间再构转移到类熔合核的线性动量.通过对线性动量转移和轻带电粒子能谱测量,给出从中心碰撞到周边碰撞产生的类熔合核的初始激发能、角动量和核温度,讨论它们的关系.发现了中心碰撞形成的类复合核的核温度已经接近饱和状态,接近多重碎裂的“准相变区”.  相似文献   

13.
在25MeV/u 40Ar+natAg、209Bi反应中,用4个PPAC和11组望远镜完成了关联裂变碎片与发射轻粒子的符合测量,角关联描绘为两个被探测到碎片折叠角θff的函数,线性动量转移〈LMT〉由测量到的角关联推出.将符合测量得到的对应于不同窗的后角轻带电粒子能谱用Maxwell分布来拟合其谱的后沿,经过一些修正,由能谱得到热核的初始温度Tint,在考虑反应Q值和预平衡发射的修正之后,可以得到不同窗所对应的激发能.实验结果表明,在40Ar+natAg、209Bi反应的中心碰撞中激发能分别为4.2、2.4MeV/u,而温度达6.1、5.5MeV,在半中心碰撞中激发能为3.5、1.9MeV/u,温度可达5.8、4.8MeV.  相似文献   

14.
用一种简单的模型对238U引起的准裂变反应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计算证实238U引起的准裂变反应中存在普适的质量弛豫时间,并可以从实验数据提取全熔合形成截面及不含涨落的质量函数.  相似文献   

15.
在云母上蒸镀靶物质,做成叠层靶进行辐照,用云母的2π几何空间探测对称三分裂,给出了4π几何空间的三分裂相对二分裂的几率比,测量12C(25-47.5MeV/A)+209Bi反应形成的热核的对称三分裂相对于对称二分裂的激发函数,并与级联裂变的理论分析结果相比较.  相似文献   

16.
用46.7MeV/A 12C轰击159Tb、197Au和209Bi,测量关联裂片的速度和角度.研究了线动量转移、质量和出平面角分布,提取了核温度.应用级联两体统计衰变理论进行了拟合与解释,结果表明:在入射能约为50MeV/A的中能重离子碰撞中,以非完全熔合方式形成了核温度高达4-5MeV的类复合核,其后通过裂变、蒸发级联统计两体衰变而退激.  相似文献   

17.
能量为75MeV/u的12C初级束轰击2mm厚的初级Be靶,并利用RIBLL从弹核碎片中分离出54.2MeV/u质子滴线核束8B和61.1MeV/u的9C,再轰击Si靶,用透射法测量了它们与Si的反应总截面σR.并应用Glauber模型进行理论计算,分析结果表明8B和9C都可能具有质子晕结构.  相似文献   

18.
使用Monte-Carlo模拟计算了垒下16O+232Th系统转移裂变和复合核裂变碎片角分布及角关联.转移过程、熔合过程和裂变过程分别用半经典模型、耦合道模型及鞍点过渡态统计模型进行模拟.考虑了各物理量分布产生的运动学效应及裂前中子发射和裂后碎片粒子蒸发对碎片角分布及角关联的影响.模拟结果和实验测量的分布相一致.使用折叠角技术借助Monte-Carlo模拟区分转移裂变和复合核裂变是可能的.考虑了转移裂变和裂前中子发射的影响,复合核裂变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异常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使用两块大面积位置灵敏双栅雪崩计数器,测量了84.0MeV16O轰击238U核的裂变碎片角关联及角分布.用裂变碎片折叠角技术区分了熔合裂变反应中的复合核裂变和转移裂变的两种成份.在总裂变截面中,转移裂变的贡献约为10%.由于转移裂变碎片角分布的各向异性较小,扣除转移裂变贡献后,纯复合核裂变碎片各向异性提高5%左右.裂变碎片异性异常不可能仅仅来源于转移裂变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李加兴 《中国物理 C》2006,30(Z2):192-195
描述了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上用78.6MeV/u的14N束流轰击Be靶产生出34.9MeV/u的12N次级束流. 利用12N轰击Si靶作为次级靶, 利用直接碎裂反应测量它的反应总截面. 利用理论模型进行了计算, 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 发现12N的质子密度分布相对于中子而言, 有一个很大的弥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