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考虑海洋旅游发展程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海域环境条件等因素,构建旅游用海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官方渠道采集的统计数据,采用信息熵模型量化指标权重,根据TOPSIS法原理对沿海县(市、区)旅游海域质量进行排序并应用系统聚类法划分海域等级。结果表明:(1)人均海洋旅游总产值、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及海水质量指数3个评价因子对旅游用海质量影响显著,海水质量指数有反向影响。(2)2007―2016年,浙江省沿海18个县(市、区)旅游用海等级变动较大,“北强南弱”特征明显。(3)比较2007年标准,第二、三、四等级县(市、区)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五、六等级县(市、区)数量明显减少,旅游海域质量等级整体提高,等级数量变化与沿海县(市、区)海洋旅游发展态势和海洋生态环境变动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考虑海洋旅游发展程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海域环境条件等因素,构建旅游用海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官方渠道采集的统计数据,采用信息熵模型量化指标权重,根据TOPSIS法原理对沿海县(市、区)旅游海域质量进行排序并应用系统聚类法划分海域等级。结果表明:(1)人均海洋旅游总产值、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及海水质量指数3个评价因子对旅游用海质量影响显著,海水质量指数有反向影响。(2)2007―2016年,浙江省沿海18个县(市、区)旅游用海等级变动较大,“北强南弱”特征明显。(3)比较2007年标准,第二、三、四等级县(市、区)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五、六等级县(市、区)数量明显减少,旅游海域质量等级整体提高,等级数量变化与沿海县(市、区)海洋旅游发展态势和海洋生态环境变动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利用1998~2013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入境商务旅游(IBT)的面板数据,基于重力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模型研究了二者的空间错位现象、特征及动力机制.结果发现:FDI与IBT存在空间错位且空间错位距离S逐年增加,预测至2018年S将达702.42 km;二者的空间错位具有空间差异性,呈现出一定的地带差异(东部的空间错位态势较中西部更为显著)和省际差异(广东和江苏SMI排名前两位,甘肃和吉林SMI排名后两位);东部的空间错位格局决定了全国的空间错位格局.结合FDI与IBT空间错位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分析了二者空间错位的动力机制,发现:FDI和IBT的属性特征是二者产生空间错位的内驱力,交通的迅速发展是直接动力,东西部的地区差异性是外部动力,政府政策支持是助力.  相似文献   

4.
旅游流与区域交通系统的耦合发展对区域旅游市场开发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西北5省1995~2014年旅游流与区域交通系统的相关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GIS分析法,对西北5省旅游流与区域交通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间演变特征与空间格局进行了历时态与共时态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西北5省旅游流与区域交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曲线呈现由低向高演进的态势,总体标准差均值分别为0.251和0.294,且区域内部差距逐渐凸显;(2)西北5省旅游流与区域交通的耦合协调度演变曲线呈现历时性波动上升且趋同发展态势,总体标准差均值为0.173,且区域内部差距逐渐扩大;(3)西北5省旅游流与区域交通耦合协调度类型实现了由严重失调向初级协调的转变,耦合协调度由低层次趋同向高层次趋异演变,并最终演变成"哑铃型"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6-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首位度、频数分析等方法判断位序-规模法则拟合高首位度区域旅游规模结构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从空间关联和产业关联2个层面剖析湖北省国内旅游规模非均衡分布原因。结果表明:(1)湖北省国内旅游规模并不是位序-规模法则拟合的均衡分布,而是武汉“一市独大”,其他城市“弱小均质”的非均衡结构;(2)湖北省13市(州)国内旅游规模呈现“高-低”集聚特征,武汉一市的极化发展致使其他市(州)低水平均质;(3)住宿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发展水平显著调节了景区品质对国内旅游规模的影响,武汉具有优势关联产业,高品质景区使国内旅游极化发展;其他市(州)因为景区品质或关联产业的短板导致低水平均质。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典型的陆岛型都市区"宁波—舟山"为案例,采用城市规模指数、区位熵等模型测度甬舟都市区的规模、职能与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规模等级差异明显,首位城市的中心地位突出,宁波市区的龙头作用突现,镇海和北仑的次中心辐射作用初现,舟山区域影响力尚未显现.(2)都市区工业职能显著,主要城市以工业为主导职能,且工业部门存在同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散布于三江口、定海等,尚未形成空间分工与协作.(3)都市区以交通网络为载体形成了较好的经济网络,都市区点轴发展格局形成并趋向多层次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7.
立足新发展阶段,统筹平安和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文明城市。以昆明市呈贡区为例,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法、犯罪集中度、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法等GIS方法,分析2015、2017、2019年的犯罪数量与犯罪危害程度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犯罪数量的空间格局以城市核心区集聚为主,高密度和较高密度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交通便捷、经济活动频繁、人员密集的老城区、商业中心及大学城周围居住区。犯罪危害程度在空间上形成龙城片区“单核心”的格局并未被打破,且高密度集聚区的空间分布与犯罪数量的空间分布相似,较高密度集聚区相对分散,较低密度集聚区渐呈“散点状”分布。(2)犯罪数量和犯罪危害程度均表现出显著的集中分布和空间集聚格局。二者空间集中差异逐渐加大,犯罪危害日趋集中的态势更强烈;空间集聚差异变化明显。(3)犯罪数量与犯罪危害程度热点区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随新区建设的发展,各犯罪热点区逐渐破碎化。犯罪数量与犯罪危害程度热点重合区位于呈贡区中部,沿城市主干道和地铁线路分布;犯罪数量热点区分布于学校、医院及商业中心附近;犯罪危害程度热点区分布于城郊乡镇、城中村、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施工工地等区域。(4)犯罪数量和犯罪危害程度的扩散方向与城市空间扩展方向密切相关,且随城市发展逐渐趋于一致,其中,犯罪危害程度扩散更明显,更易随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评价单元,基于公路与经济两大指标体系,集成熵权法、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协调性模型,对研究区2007年―2017年公路指数和经济指数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协调性.结果表明:从时间上来看,河南省公路指数上升速度较为缓慢,内部差异显著,指数总体增长较少且分布不均衡,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整体不均衡,局部波动"的趋势,各市经济指数差异较大,增长相对较少;从空间上来看,公路指数分为五个等级,郑州市等级最高,其它城市从低到高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和四等,公路指数呈现出以郑州为中心的圆环状包围结构.经济指数分为五个等级,位于第三等级的城市数量最多且分布集中,指数较低的城市呈零星分布态势,经济指数呈现出以郑州市为中心的半环状格局.根据协调指数可以把河南省的城市分为三种类型:超前城市、协调城市和滞后城市.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宗教发展历史悠久,宗教旅游资源丰富,宗教场所的空间分布特征对青海省区域旅游格局有重要影响.对青海省宗教场所旅游资源进行了统计,分别从空间分布模式、差异性、密度等方面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洛伦茨曲线、核密度方法对其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利用空间回归分析法探讨了其分布与海拔、坡度、交通、水系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省宗教场所旅游资源呈"东多西少"的集聚分布态势,空间差异显著,旅游资源集中在青海省11%地区;空间分布密度呈由东向西辐射(型)的分布趋势;空间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地区宗教场所旅游资源较丰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5~2015年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旅游发展效率的DEA测度, 再运用空间自相关及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 (1)2005~2015年长三角地区城市旅游发展综合效率呈上升趋 势; (2)长三角地区城市旅游效率空间分异为规模效率主导型、纯技术效率主导型和规模技术双作用型, 城市旅游效率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性; (3)长三角旅游发展效率影响因素排序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居民消费水平, 影响程度在浙、苏、皖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程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影响及变化情况,基于1995—2015年研究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当量因子评估法、热点分析法和敏感性指数法对关中平原城市群ESV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其时空规律。结果表明,20 a来,关中平原城市群ESV总体下降49.59亿元;在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中,调节服务作用突出,其中水文调节占主导地位;ESV 冷点和热点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主城区主要为ESV 冷点集群区,而秦巴山地、山西省东部林地及黄河、渭河等主要河流周边是ESV 热点集群区; 林地、水域和耕地对区域内ESV变化影响较大。获得的研究区ESV宏观变化规律,可为今后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和城镇发展规划的编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程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影响及变化情况,基于1995—2015年研究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当量因子评估法、热点分析法和敏感性指数法对关中平原城市群ESV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其时空规律。结果表明,20 a来,关中平原城市群ESV总体下降49.59亿元;在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中,调节服务作用突出,其中水文调节占主导地位;ESV 冷点和热点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主城区主要为ESV 冷点集群区,而秦巴山地、山西省东部林地及黄河、渭河等主要河流周边是ESV 热点集群区; 林地、水域和耕地对区域内ESV变化影响较大。获得的研究区ESV宏观变化规律,可为今后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和城镇发展规划的编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城市面临的风险趋向多元化、复杂化.从城市韧性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规模-密度-形态-基础设施”四位一体城市韧性描述体系,分析了浙江省2000年至2020年间城市韧性的时空变化,并对城市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浙江省城市韧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城市规模韧性逐年下降,存在着城市规模安全的隐患;城市密度韧性呈下降趋势,全省常年处于生态赤字风险之中;城市形态韧性整体上有所下降,但降幅较缓;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呈螺旋上升趋势,且各城市间差距逐渐缩小.浙江省的城市韧性呈现出“西高东低”梯度化的空间格局,相同韧性类型的城市也有集中分布的空间特征.根据城市韧性描述体系的研究结果,将浙江省各城市划分为高韧性城市、中韧性城市和低韧性城市三类,并分别给出城市发展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浙江省县域单元城市人口数据, 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分形理论、GIS等计量方法从时、空间角度分析浙江省城市规模体系演化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1)浙江省城市规模结构总体不断调整优化, 问题在于特大城市、大城市数量稍显不足; (2)浙江省城市规模体系发育经历了小城镇快速发展和大城市加速发展两个阶段, 杭州市的首位度也呈现出下降和上升两个阶段; (3)空间演变上, 沿海和内陆城市区域差异显著; 环杭州湾地区、温台沿海地区、金华—义乌地区日益显现出圈层集聚特性.  相似文献   

15.
区域网络结构研究是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基于铁路客运视角开展研究是区域网络结构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依据2015—2019年长三角区域城际铁路客运班次数据,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和凝聚子群4个方面对长三角区域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区域城市间铁路流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铁路客运联系的空间分布不平衡,主轴与次轴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整体网络;(2)城市网络密度显著上升,网络结构复杂,但处于弱连接状态,江浙沪省际联系紧密,安徽省有待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3)度数中心度两极分化显著、高低值区地域集聚特征明显、核心城市控制力强势;(4)由上海市、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等组成的宁沪主轴沿线城市群在长三角区域内关系最为紧密、一体化程度最高;(5)凝聚子群分布形态的组织性逐步增强,以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为枢纽,形成了具有地理邻近性的铁路客运联系网络;(6)长三角区域总体网络结构特征为空间分布不平衡、城市首位度突出、形成各级凝聚子群,总体演变趋势为网络联系趋于紧密、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分布形态趋于优化。  相似文献   

16.
浙江海洋企业时空集聚区位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经济日益成为滨海国家和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主体是海洋企业及其形成的各种群落.基于信用浙江获取2万余家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数据,采用核密度、热点、缓冲区和邻近分析等方法刻画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企业的结构、空间集聚及其演化,以期从微观视角揭示浙江滨海地区海洋产业集聚-扩散的区位特征,进而诊断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态势,以服务于浙江海洋战略决策.研究结果:(1)通过集聚区位识别发现,浙江省海洋企业总体呈明显的中心集聚和外围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且集聚分布程度较高.其中宁波市三江口、舟山本岛西南部滨海地区、杭州市区为海洋企业分布的核心集聚区,嘉兴市区、温州市区、台州市区、绍兴市区形成了22个次级海洋企业分布集聚区;(2)浙江省不同类型海洋企业的集聚特征存在差异,但均以宁波、舟山、杭州3市区为核心集聚区,其他滨海市形成不同产业的次一级集聚区;(3)浙江省海洋企业表现出明显的区位指向性,即海洋企业多分布于海岸线、工业园、港口、城市中心邻近地.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宁波周边城市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作为大规模集中的人类非农性社会经济活动在二维平面上投影点.相互之间存在着空间作用,并在整体同构、功能耦合过程中形成城市群,因此,作为系统的城市群的变动不仅仅是城市单体内在体量影响的结果,还是城市单体空间分布作为位置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通过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对宁波周边城市群形成的机制进行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