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从螺旋藻藻胆体中分离出4种不同结构和光谱形式的变藻蓝蛋白复合物APⅠ、APⅡ、APⅢ和APB, 利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比较了三聚体和单体的光谱特性, 通过对吸收光谱的光谱解曾以及各组分的归属, 研究了变藻蓝蛋白复合物内各色团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和在能量传递中的功能.结果表明, 复合物内色团间的作用关系可以用Forster偶极-隅极作用机制来解释, 由于连接蛋白和同源亚基的存在影响其结构的对称性, 进而影响各色团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性质.  相似文献   

2.
利用双功能基偶联剂3-(2-吡啶联巯基)丙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SPDP)合成了两个藻胆蛋白复合物,藻红蓝蛋白-变藻蓝蛋白复合物PEC-APC和藻红蓝蛋白-藻蓝蛋白复合物PEC-PC.利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证明了藻胆蛋白构型与构象在反应后得到保持。通过荧光光谱观察到能量传递现象。计算出复合物PEC-APC的分子内能量传递效率约为90%.复合物PEC-PC中藻红蓝蛋白PEC的荧光寿命比PEC本身的寿命大大缩短,证明存在分子内能量传递。二硫苏糖醇(DTT)还原二硫桥键后能量传递被阻断。这进一步证明复合物合成成功及分子内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3.
本文发现从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中分离出的变藻蓝蛋白三聚体(αβ)_3在解聚为单体(αβ)时,伴随着明显的光谱学特性的变化。我们利用稳态和皮秒(10~(12)S)瞬态光谱学的方法研究了导致变藻蓝蛋白单体(αβ)和三聚体(αβ)_3光谱学差别的发色团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了变藻蓝蛋白中发色团的吸收和发射跃迁偶极矩之间的夹角。尝试性地建立了用以解释变藻蓝蛋白内发色团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激子相互作用和弱偶极相互作用的机理模型。  相似文献   

4.
利用多变鱼腥藻的藻胆蛋白(PEC,PC和APC)重组出具有完整捕光系统和惟一终端发射基团的PBS模型复合物PEC/PC/APC,用超快速时间分辨光谱研究了 77K下重组复合物内能量传递的过程和机制.通过对不同探测波长下复合物激发态衰减曲线的拟合,讨论了不同色团间能量传递关系,尤其是能量在杆与核间的传递关系.探测到复合物杆中两个PEC三聚体之间的能量传递时间常数为 29ps; PEC六聚体与 PC六聚体间传递时间常数为 12 ps;能量由杆向 APC核传递的时间常数为 51 ps.  相似文献   

5.
利用超快速时间分辨光谱研究了蓝绿藻藻胆体的2个变藻蓝发射终端(APB,API)单体和三聚体内的能量传递过程,探测到APB和API单体的两组亚基α^AP/β^AP和α^APB/β^AP间的能量传递时间常数分别为30ps和194ps。APB和API三聚体所共有的9-32ps的短寿命组分来源于同一单体内能量由α^AP向βAP的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6.
藻胆体的变藻蓝蛋白 (allophycocyanin ,APC)核外联天线杆 ,内接光合反应中心 ,在能量传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X射线晶体结构数据和变藻蓝蛋白亚基的吸收和荧光光谱 ,以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变藻蓝蛋白单体和三聚体中的能量传递过程 .计算结果表明 :变藻蓝蛋白单体中两个亚基之间能量传递性质与C 藻蓝蛋白 (C phycocyanin ,C PC)相似 ;而在三聚体时则与C 藻蓝蛋白三聚体有根本的区别 .无论什么聚集态 ,C 藻蓝蛋白中β84色团总是主要的荧光发射体 ;而在变藻蓝蛋白中α84则成为主要的荧光发射体 .这与C 藻蓝蛋白中能量传递的基本单元是六聚体而在变藻蓝蛋白中为三聚体的事实一致 .由此可以推断变藻蓝蛋白中 2个三聚体是以α84相接的面面接近方式 ,因而 2个三聚体间能量传递主要靠α84色团实现 .变藻蓝蛋白这种特殊性是保证其高效传能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具有不同聚集态的藻胆蛋白有着不同的摩尔消光系数。这些聚集态决定了引起各藻胆蛋白之间光谱特性差别的藻蓝胆素发色团的构象。研究结果表明,在高聚态的C-藻蓝蛋白和变藻蓝蛋白中,由蛋白质——发色团之间相互作用调制的发色团的构象,对太阳能的吸收和激发能转移到光合反应中心的过程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藻类天线系统是多种藻胆蛋白和连接蛋白巧妙构成的有机功能体 .目前藻类天线系统中多种藻胆蛋白高分辨晶体结构已获得测定 ,但这些结构只是来源于孤立态的藻胆蛋白 ,因而 ,藻胆蛋白复合物的研究是了解不同藻胆蛋白之间联系的有效途径 .鉴于目前实验方法的困难 ,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了C 藻蓝蛋白复合物内能量传递过程 .计算结果显示出复合物内能量传递的主要途径和动态性质 ;同时通过系统内 2个C 藻蓝蛋白六聚体盘之间激发能传递随时间的分布 ,发现快速的激发能盘间传递过程 .根据时间分辨光谱对激发能传递时间的定义 ,当以零时刻理想δ脉冲光激发第 1个盘中的色团时 ,第 2个盘内激发能上升时间仅几个皮秒 ;第 3盘的激发能上升时间小于 2 0ps .这些结果第一次直观显示出盘间传递的快速过程 ,为完整藻类天线内进行的快速、高效的能量传递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  相似文献   

9.
利用皮秒级时间分辨荧光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光谱技术对C 藻蓝蛋白六聚体内的能量传递过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 .从实验上证实 :在孤立的六聚体内 ,连接 2个C PC三聚体的能量通道是由以 1 β15 5 6 β15 5 和 2α84 5α84为代表的两条途径来承担的 ,并且其能量传递的时间分别为 2 0和 1 0 ps左右 ;所探测到一个 45ps左右的时间常数来源于该六聚体内同一C PC三聚体内 3个简并β84 PCB发色团间的能量传递过程 .这些能量传递的作用机制可用F rster偶极 偶极机制来描述  相似文献   

10.
利用藻类天线的C 藻蓝蛋白和锌酞菁络合物建立一种新的光合器模拟体系 .C 藻蓝蛋白通过总浓度 2 0 % (质量体积比 )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ween 80和助表面活性剂正戊醇 (Tween 80∶正戊醇 =4∶1 ,质量比 )与环己烷形成反相胶束增溶 .当 [H2 O]/[Tween 80 ](Rw)≥ 9.0时 ,C 藻蓝蛋白的活性得到保持 .当激发C 藻蓝蛋白时 ,能量由C 藻蓝蛋白传递给酞菁 .能量传递效率与C 藻蓝蛋白的浓度无关 ,而仅与酞菁浓度有关 ,并且近似遵循Perrin公式 .证明能量传递属于刚性体系中的偶极 偶极作用机制 .通过计算得出不同酞菁浓度下的猝灭范界半径 .例如 ,当酞菁浓度为 2 .1 0× 1 0 -4 mol/L时 ,体系的猝灭范界半径为 1 0 .9nm .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Monte Carlo计算机模拟方法,对晶体结构确定的两种蓝绿藻(A. Quadruplicatum和M. Laminosus)的C-藻蓝蛋白的β亚基和单体中进行的光能传递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体系中任二色团间都进行正、逆方向的能量传递;在发射荧光之前,这种传递可以往返进行多次。单体的不同亚基之间存在着能量传递和一定量的能量转移,明确地显示了各色团间进行的能量传递过程和性质。本文也指出了由通常的实验数据的数学拟合得到的各组分不能对应体系中发生的各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徐秀灵  李姮  谢杰  赵井泉 《中国科学B辑》2009,39(11):1409-1414
甘氨酸甜菜碱是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生物小分子,它可以保护细胞、蛋白和酶的结构功能完整性,也会导致蛋白超分子结构松散、功能钝化,这两种相反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以超分子藻胆蛋白和藻胆体为模型,证明甜菜碱导致超分子藻胆体结构松散、各组份能量失耦合,最敏感的作用位点是核.膜连接多肽,其次是杆一核连接多肽.C-藻蓝蛋白三聚体与单体对甜菜碱的相应完全不同,前者结构松散而后者相对聚集.甜菜碱屏蔽静电吸引力导致结构松散但强化基元蛋白之间的疏水作用力是两种相反现象的本质,甜菜碱最终导致C-藻蓝蛋白三聚体和单体相同的光谱特征是两种机制的“折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和羟基磷灰石吸附层析技术从螺旋藻中提取纯化得到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通过比较 ANX Sepharose 4 Fast Flow(high sub/low sub)、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和 Q Sapharose Fast Flow等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动态吸附容量以及目标产品的纯度,选用 DEAESepharose Fast Flow作为层析介质.对离子交换的产物进行了电泳分析,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的等电点接近,电迁移速率相似。采用羟基磷灰石吸附技术对藻胆蛋白混合物进一步分离纯化,分别得到了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的纯品,经等电聚焦实验验证显示为均一组成。  相似文献   

14.
从螺旋藻藻胆体中分离出两种复合物:核复合物(APC)和杆-核复合物(APCR),通过吸收光谱及其二阶导数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二者的结构和光谱特性,讨论了在这两种沉降系数分别为36S和16S的超分子复合物内几种连接多肽:L29.5,LC8.9和LCM对复合物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条斑紫菜R-PE(藻红蛋白)及其α-β-γ亚基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进行计算机解叠,研究了R-PE内发色团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并对R-PE及亚基内的各发色团进行了“s”和“f”型的指认。发现在亚基中为“f”型的发色团在R-pE(αβ)6γ中起着“s”型发色团的作用,且将能量传递给最后的“f”型发色团。荧光激发偏振光谱进一步证明了R-PE内的能量转移过程与计算机解叠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藻红蓝蛋白中的能量传递过程。藻经蓝蛋白(PEC)的结构与C-藻蓝蛋白(C-PC)相似,因而两者表现出若干相似的性质;二蛋白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亚基上的色团,在PEC中它是藻紫胆素色团,在C-PC中它是藻蓝胆素色团。这一差别,使PEC中的能量传递过程表现出特殊性。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PEC中的0_(84)色团成为比B_(155)色团功能更强的增感色团,它把能量转移到其它色团,本身极少发荧光。(2)PEC三聚体中仅有相邻单体中的0_(84)→B_(84)的传递时间常数小于1ps,因此,用fs(飞秒)级时间分辩光谱应能准确地得到这一传递的时间常数。(3)由于醚_(84)的特性,使其它色团的作用也相对地发生了变化,PEC中的1B_(155)→6B_(155)传递途径成为联系两个三聚体间能量传递的主要通道;p_(84)和e_(155)发射荧光份数都比C-PC时有很大的增加,其中,80%的总荧光由B_(84)色团发射。(4)由于p_(84)→o_(84)的传递的效率降低,快速传递对中二色团间的激发能传递次数比在C-PC中有很大的减少。(5)相比而言,PEC要比C-PC能更好地吸收与利用光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一个具体的C-藻蓝蛋白杆和一个抽象的变藻蓝蛋白核组成蓝藻藻胆体模型,并用概率模拟法对这个模型中能量传递的历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激发能沿杆的传递是以部分可逆的方式进行的,激发能由杆传递进核的速率小于盘间正向传递速率,杆中同一个六聚体盘内两个三聚体之间的能量传递主要通过m色团进行,其次是s色团,而f色团主要起把能量提供给m色团的“能量库”的作用;不同盘间激发能的传递主要靠f色团完成,这时m色团主要作为提供能量的“能量库”,激发能直接通过m色团从一个盘传递到另一个盘的份数约为f色团传递份数的1/10。激发能也主要通过f色团传递进核,模拟得到的激发能传递进核的效率约为90%。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反复冻融细胞破裂法、硫酸铵分级盐析以及羟基磷灰石柱层析,从钝顶螺旋藻中提取出高纯度的藻蓝蛋白样品,纯度(A62a/A280)达4.1.该蛋白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其特征吸收峰为280、360、620nm,荧光光谱表明其最大发射波长为650 nm.以该藻蓝蛋白为荧光探针,发展了一种基于荧光猝灭法的Hg2检测新方法.并考察了缓冲体系、缓冲液pH值、反应时间、温度以及藻蓝蛋白的浓度等因素对汞离子检测的影响,在0.05 mol/L、pH7.5的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钠缓冲液中,当藻蓝蛋白浓度为3 mg/L、反应时间为30 min、反应温度为30℃时,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10μmol/L,检出限为0.056 μmol/L.该方法表现出良好的汞离子传感选择性,而且当干扰离子与汞离子的浓度比为40∶1时,多种共存离子对汞离子的检测影响较小.该方法荧光探针提取容易,价格低且环境友好,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重现性.  相似文献   

19.
光固定化藻蓝蛋白对体外肝癌细胞7402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钝顶螺旋藻中提取、纯化生物活性蛋白-藻蓝蛋白,采用光固定法固定藻蓝蛋白到组织培养聚苯乙烯(PSt)基板上,制备生物材料,研究这种新材料对体外肝癌细胞7402的抑制作用。实验表明,初始固定化藻蓝蛋白的浓度为20μg/ewll时,对7402细胞的抑制率达到55%,浓度继续升高,对癌细胞的抑制率反而下降,当藻蓝蛋白浓度高达0.5mg/well及1mg/well时抑制率又回升到55%、66%,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在固定高浓度蛋白的情况下,组织增减聚苯乙烯表面上的藻蓝蛋白层对肝癌细胞的贴壁生长有一定的阻害作用,可能提高了对癌细胞的抑制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吸收光谱、激发光谱、荧光光谱、荧光激发偏振光谱、荧光偏振光谱和光谱解叠的方法,研究了蓝菌(Westielllopsis prolifica)中C-藻蓝蛋白单体和三聚体的光谱学特性及其发生在其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在三聚体中发现了能量逆传递的迹象,并建立了能量双向传递的能级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