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提出了改进的核密度模型, 用唯象的方法找到了束缚核子内价夸克和海夸克的 核效应的参数公式, 其中利用了我们已经建立的核密度与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 之间的联系. 利用该模型所得到的束缚核子内部分子分布函数, 对轻子与核 的DIS(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的核效应给出了满意的解释, 深化了对原子核内夸克分布受核效应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孙佶 《中国物理 C》1988,9(3):429-432
在核子波函数重叠区内夸克为不可分辨的假定,导致核子间共有(包括交换)夸克模型.除由A相关的EMC数据来检验外,此模型给出了在不同核中的核子平均半径增大的数值;给出了不同核中的六夸克集团的百分比,并解释了多夸克集团的形成与解体.模型还给出一种可能的新的夸克流动方式——"夸克传导性".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改进的核密度模型,用唯象的方法找到了束缚核子内价夸克和海夸克的核效应的参数公式,其中利用了核密度与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之间的联系. 利用该模型所得到的束缚核子内部分子分布函数,对强子与核的Drell-Yan过程的核效应给出了满意的解释, 深化了对原子核内夸克分布受核效应影响的认识. 关键词: 核密度模型 核效应 强子-核Drell-Yan过程  相似文献   

4.
孙佶  马伯强 《中国物理 C》1988,12(4):493-500
本文探讨核内核子间的夸克交换机制所能给出的结果.计算了一核子与其周围核子发生波函数重叠及夸克交换的几率;并:(a)算出L-A深度非弹性结构函数,与实验符合较好.(b)给出对多夸克集团模型一种可能的解释.(c)算出核内核子平均半径增大的数值.(d)预言了全核的"夸克传导性"的存在.(e)显示了夸克与强子描述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5.
假定核子是部分子(夸克、胶子)组成的热力学系统,讨论了它的温度和化学势等热力学量,导出了核子中部分子的分数动量x分布与相应的统计分布间的关系式.通过将核子中胶子与黑体中光子的类比,计算了核子的有效温度.假定u、d夸克的化学势相同并取合理值,再利用重标度方案定出核内核子温度的改变后,统计模型很好地解释了EMC效应.认为胶子有小而负的化学势后,统计模型也较好地解释了虚光生J/ψ过程中束缚核子的与自由核子的胶子分布比值在小x处"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考虑费米运动修正和核内核子束缚能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Q2式x重新标度机制,可以解释EMC效应的主要特性.而且,引入x重新标度可以比Q2重新标度更好地符合实验数据,特别是在0,22式x重新标度参数,结果发现,新的x重新标度机制给出的计算结果可以更好地符合小x区域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申虹 《中国物理 C》2004,28(12):1313-1316
夸克平均场模型采用组分夸克模型描述重子,已被用于研究有限核及超核的性质.介子平均场直接与核子内的组分夸克相互作用,从而改变了核介质内重子的性质.夸克平均场模型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球型核及超核的性质,该模型也预言了核介质中核子体积的膨胀及核子有效质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利用推广x重新标度模型,并结合考虑核内邻近核子的海夸克和胶子发生空间重叠而在小x区域引起的核遮蔽效应,计算了Sn和C核胶子分布函数之比值,所得结果与NMC组最新实验数据符合甚好.  相似文献   

9.
由单胶子交换传递位出发, 采用封闭近似, 可以导出两核子间相当于交换介子的夸克-夸克等效相互作用、夸克-双夸克等效相互作用、双夸克-双夸克等效相互作用. 为在势模型框架上研究核子-核子相互作用加入海夸克效应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原子核是保持重子数守恒的若干核子和反核子的复合系统,在核内有过剩的π介子担负核子或反核子间交换作用.这些过剩π介子和反核子内的部分子带走一定动量分额,从而可解释x中间区EMC效应的主要特征.考虑到遮蔽-反遮蔽效应和费米运动后,计算了多种原子核的EMC效应,在0相似文献   

11.
用核子的组分夸克模型计算了氧(O16)核和铀核(U235)中核子结构函数并讨论了200GeV/N的O+U→μμ+XDrell-Yan过程.与实验数据比较得到了相符的结果.指出各种核效应合在一起、对此过程的截面的最大影响可高达15%左右.因此在讨论诸如探索胶子夸克等离子出现问题而分析J/ψ压低现象时,原子核效应不可忽略.此外唯象学分析表明在这过程中表征微拢QCD修正效果的K因子似应随轻子对质量m的增大而缓慢减小,与QCD渐近自由直观想像和前人对此的有关分析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用热场动力学方法计算了核物质中核子有效质量随密度的变化关系.利用有限密度中核子质量的改变,在x重新标度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同核的结构函数的比率R(x),与实验结果相符合.还考察了EMC效应和Brown—Rho猜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回顾了K 核散射实验和理论方面近几年的研究进展。我们通过把介质中的K 核子相互作用与介质中的夸克凝聚联系起来 ,计算了K 核相互作用的非传统机制的贡献。结果表明核密度相关的介质内夸克凝聚可以解释K 核散射中的非传统介质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回顾了K+ 核散射实验和理论方面近几年的研究进展。我们通过把介质中的K+ 核子相互作用与介质中的夸克凝聚联系起来 ,计算了K+ 核相互作用的非传统机制的贡献。结果表明核密度相关的介质内夸克凝聚可以解释K+ 核散射中的非传统介质效应。  相似文献   

15.
K^+—核散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简要回顾了K^ -核散射实验和理论方面近几年的研究进展。我们通过把介质中的K^ -核子相互作用与介质中的夸克凝联系起来,计算了K^ -核相互作用的非传统机制的贡献。结果表明核密度相关的介质内夸克凝聚可以解释K^ -核散射中的非传统介质效应。  相似文献   

16.
袁颖 《物理学报》2013,62(22):222402-222402
运用修正的超相对论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交变梯度同步加速器(AGS)能区Au+Au碰撞中的核阻止效应. 该模型考虑了形成和"预形成"粒子的平均场势、核子-核子弹性散射反应截面的介质修正和碎块形成的判断条件. 研究发现: 在AGS能区, 核阻止效应受到形成和“预形成”粒子的平均场势和核子-核子弹性散射反应截面介质修正的影响; 在中心快度区自由质子的产额偏大, 考虑新的碎块形成判断条件后, 此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与自由质子的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 关键词: 超相对论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 交变梯度同步加速器能区 Au+Au碰撞 核阻止效应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包括流夸克质量的SU(2)NJL模型超出平均场近似的一般框架.在这个框架内,组份夸克传播子按外动量展开,所有的费曼图可统一地得到计算.数值结果表明:在平均场近似下,流夸克质量的效应几乎看不见,只有超出平均场近似,流夸克质量的效应才能体现出来,并且NJL模型的参数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核环境中夸克的能量损失可以通过高能核Drell-Yan过程的核依赖进行测量. 利用文献中给出的夸克能量损失公式和从轻子-原子核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数 据得到的束缚核子中的部分子分布函数, 计算了FNAL E772 800GeV的质子打击不同原子核的Drell-Yan过程截面比, 发现考虑能量损失的计算结果与FNAL E772实验数据符合甚好. 建议在利用核Drell-Yan过程实验数据抽取束缚核子内部分子分布函数时应该考虑能量损失效应.  相似文献   

19.
利用密度相关Skyrme相互作用给出的Hartree-Fock单粒子波函数和能量重新考查了核内核子能动量分布对EMC效应的贡献.结果表明,在选用正确的单粒子能量和相对论归一化的单粒子波函数以后,EMC效应不能光用包含核内核子束缚能作用在内的费米运动修正来解释.  相似文献   

20.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原子核是由核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核子可能是由夸克和胶子组成的.为了研究核子、夸克和胶子的性质,美国于90年代起建造两台大型加速器装置,它们分别是连续电子束加速器装置和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