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于教师与课程材料互动关系模型,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凝炼出我国理科教师使用课程材料形态的4个维度:"常规使用""科学探究""STSE"和"教师学习",并编制了一份具有良好效度和信度的量表。通过对广州市422名初中理科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在各维度均表现出较好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但未处于很高的水平。不同区域教师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在"教师学习"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科教师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职称教师的课程材料使用形态在"常规使用""科学探究"和"STSE"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文章最后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内容。选取了1所省属师范院校的卓越教师计划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6个维度对师范生化学教学设计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经过化学教学设计课程的学习,师范生在“学情分析”和“板书设计”2个维度上的整体水平较其他维度仍然很低。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对策,为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学化学教师如何应对综合理科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亢宇坤  郭启华 《化学教育》2003,24(10):41-42,53
“课程整合”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阶段“综合理科”即“科学”课的设置,对于长期从事单一理科教学的化学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应对这次挑战,化学教师需要加强合作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改变自身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4.
黎意敏  陈博 《化学教育》2020,41(10):54-60
利用化学教学设计评价量表(CTDES),对广州市某高校86名化学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期间完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发现师范生在“认知与元认知”“社会文化与情感”“科学描述与应用”指标表现中等,在“一致性”指标表现较好。师范生在对“理论化学”和“描述化学”类课题进行教学设计时,在“认知与元认知”“社会文化与情感”“科学描述与应用”3个指标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依据课堂教学系统CPUP模型理论和课堂教学基元系统有效评价量表,通过对24位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的24节常态课堂中基元系统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新手教师与熟手教师的主要差别表现在“教学行为链实施质量”和“资源和技术的使用质量”2个维度上,熟手教师显著高于新手教师;而在“时间利用的合理性”“匹配度”和“基元内容的合理性”3个维度上,2者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美国诺尔曼·莱德曼(Norman G. Lederman)和朱迪斯·莱德曼(Judith S. Lederman)编制的科学探究观(View About Scientific Inquiry, VASI)调查问卷,对38位职前化学教师的科学探究观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职前化学教师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水平参差不齐,理解水平最好的是维度三(D3),74%的职前化学教师对该维度持“通晓的(Informed)”观点;理解水平中等的是维度二(D2),66%的职前化学教师对该维度持“混合的(Mixed)”观点;理解水平最差的是维度七(D7),61%的职前化学教师对该维度持“朴素的(Naive)”观点,并且没有人对该维度持“通晓的”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提出3条改进策略:一是“显性化”,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以“显性”的方式呈现有关科学探究理解的内容;二是“活动化”,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实施基于理解探究的各种实践活动;三是“反思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反思科学探究活动,获取对科学探究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7.
论理科课程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理科课程成为国家核心课程,在理科教育发展史上十分罕见,迫切需要从理科课程论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认为,理科课程的地位问题,实质上是理科课程的价值问题;理科课程具有两种价值取向--“本体论”价值和“工具论”价值;理科课程价值的相对大小,是科学价值大小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职业技能的生成,依托竞赛激励机制,构建了“四层次四维度”竞赛实践体系,即先整合教师技能为“基础技能、教学技能、综合技能、学科专项技能”4个维度技能,再通过“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4个层次进行竞赛实践,这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3种期望维度(“教师支持”、“教学互动”和“学业反馈”)、性别两个方面分析初三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差异,考察教师期望、性别对学生化学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并比较教师期望和性别两种因素对化学学业成绩预测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初三学生知觉到的来自化学教师的期望偏低,维度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相比于性别差异,教师期望对学生化学成绩的预测作用更大,其中“教师支持”维度的预测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0.
马胜利  李莉 《化学教育》2006,27(12):36-37,51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为此,我们开展了“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中学化学教学策略与评价研究”研究,并对探究学习教学实验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实施探究学习对教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教学总体水平等各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绿色化学课程意识及其课程设计方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成  李鹤亭 《化学教育》2005,26(6):13-15
面对学科快速的发展和学科教育发展的滞后性,教师的课程意识对于开展学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化学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于绿色化学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绿色化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绿色化学课程意识觉醒的意义是符合时代的诉求、教师主体地位的提升和绿色化学课程行为的保障。绿色化学课程意识下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绿色化学课程目标设计、结构设计、内容设计和评价设计。  相似文献   

12.
姚薇 《化学教育》2015,36(22):5-8
在明确了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及重要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提出加强高校化工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实现几个转变:培养理念向"以学生为本"转变,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课程设置向综合化转变,实现学科课程一体化;课程选择向多元化转变,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向层次性转变,注重学习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评价向科学化转变,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专业现状和行业需求的分析,提出了课程结构与内容相融合的“双模块”和“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并就体系中化学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陈燕  王露露 《化学教育》2019,40(11):12-17
ISPAT模板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实践合作实验室"为评估学生是否掌握NGSS的三维内容及帮助教师开展STEM教学而开发的评估工具。该模板秉承FKSE和NGSS的要求,呈现出提供灵活的实践评估路径、落实学习进阶理论、检测三维目标和STEM素养的特点。ISPAT模板的产生背景、内容特点及应用案例启示着我国在深化科学课程改革时不仅应研发贯彻实施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估方案以促使标准落地,还应关注科学教育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以促进科学教师专业发展,而科学教育实践的评估也应得到重视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15.
郑长龙 《化学教育》2018,39(9):41-47
对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化学学科的本质及价值、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结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和“素养为本”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等重大变化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针对本校化学实验课程实际,探讨化学实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的改革思路,设置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专业实验,加强实验内容与实践的联系,坚持导师制与实验教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李璐  黄翠英 《化学教育》2018,39(11):1-4
以中国、美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5国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内容标准、课程评价等5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各自的特点,为我国高中化学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磊  胡久华  魏锐  赵亚楠 《化学教育》2022,43(16):24-29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团队经过20年对项目式学习的不断探索,在项目式学习课程教材资源建设、项目式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案例开发、评价系统设计、培训模式创建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团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滕业方 《化学教育》2015,36(18):41-45
面向专业群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关键。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围绕塑料产品制造领域塑料助剂生产核心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务,与群内其他专业协同,建起"公共平台课+工程基础课程群+塑料助剂合成课程群+专业群互选课程"的课程体系架构,并以"塑料助剂合成课程群"内的核心课程开发为重点,进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