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力学与实践》2012,34(3):101-101
为了促进交流与相互学习,共同推进我国空间轨道设计的研究与应用,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共同主办"第四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原"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交流动力学与控制学科近年来已取得的成果,探讨今后学科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促进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青年学者对履行历史使命的责任感,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发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内蒙古财经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于2009年7月26日至30日在内蒙古青色之城--呼和浩特市召开,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伟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内蒙古财经学院王青云教授组织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3.
高扬 《力学与实践》2012,34(6):95-96
 2012 年6 月至10 月期间, 第四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与第六届国际全局轨道优化竞赛相继举行, 在国内、国际掀起了空间轨道设计的研究热潮. 今年的竞赛题目比起往届更具挑战性, 并引出了更多新的设计方法以及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中, 第四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题目已发表在《力学与实践》2012 年第3 期上[1]. 这里对两次竞赛的结果与排名情况作一个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举办情况,对参加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所做的报告内容进行了综述,并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举办情况,对参加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所做的报告内容进行了综述,并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交流我国动力学与控制学科近年来已取得的成果,探讨学科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促进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青年学者对履行历史使命的责任感,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发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青岛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7月28日至30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召开,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张伟教授担任会议主席,青岛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丁洁玉副教授负责会议组织工作。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于2011年5月20日至22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该项会议旨在促进流体力学青年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探讨流体力学在新时期的关键科学问题。自创办以来,得到了庄逢甘、张涵信、周恒、崔尔杰、李家春、吴有生等院士和前辈的直接关心和大力支持,目前已成为流体力学青年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8.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发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实验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0月29日至31日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清华大学谢惠民教授和冯雪副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全国实验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系列会议之一,其宗旨是为40岁以下的从事实验力学的青年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深层次探讨实验力学发展的新趋势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性科学问题,促进青年学者成长, 为实验力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才队伍支撑.本届研讨会邀请了全国从事实验力学研究的青年学者35人,涵盖实验固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实验生物力学、冲击动力学实验、动力学与控制实验等多个领域,并特邀了两位著名的中青年科学家与会. 会议期间,各位代表分别介绍了他们近年来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并针对实验力学发展趋势及青年实验力学人才培养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研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力学科学处詹世革研究员全程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古华光  孟庆国  张伟  任维 《力学进展》2008,38(6):835-839
为了深入交流动力学与控制学科己取得的成果,探讨今后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促进青年学者间的交流,加深青年学者对履行历史使命的责任感,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发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陕两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二届仝围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于2008年9月20~23日在陕西西安召开,中国力学学会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伟教授担任会议土席,陕两师范人学生命科学学院占华光副教授、任维教授等组织该次会议.  相似文献   

10.
《力学与实践》2016,(6):684-684
正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扬州大学共同承办的第八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已圆满结束.本届竞赛共有62支团队报名参加,8月8日,命题方公布了甲、乙两组题目,要求参赛团队于10月8日之前提交设计结果.经过2个月的努力,经过命题方的检验,最终评选出甲、乙两组各奖项,其中甲、乙两组获得一等奖的  相似文献   

11.
高光发  雷天刚  戴兰宏 《力学学报》2020,52(4):1211-1219
简要介绍了第三届全国爆炸与冲击动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的情况,概况总结了与会学者所做的报告内容. 报告包括 4 个特邀报告、19 个专题邀请报告和 17 个主题邀请报告,其中主题邀请报告分为爆轰和爆炸动力学、结构动力学和多尺度高性能计算、材料动力学和实验测试技术、复合材料结构的动态力学行为、轻质结构的吸能特性和优化设计等 5 个主题. 研讨会为从事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的青年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建立学术友谊、增强学术合作提供了优秀平台,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第二届全国爆炸与冲击动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的情况,概况总结了与会学者所做的报告内容. 报告包括 3 个特邀报告、14 个专题邀请报告和 24 个主题邀请报告,其中主题邀请报告分为爆轰和爆炸动力学、结构动力学和多尺度高性能计算、材料动力学和实验测试技术、复合材料结构的动态力学行为、轻质结构的吸能特性和优化设计等 5 个主题.   相似文献   

13.
第六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题目甲)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第六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题目甲)的题目和各个团队的解题情况进行了总结.包括竞赛题目任务概述、题目总结与竞赛结果、冠亚军团队的解法简介,以及从本次竞赛解题中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第六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题目乙)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第六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题目乙)的题目和各个团队的解题情况进行了总结.包括竞赛题目任务概述、题目总结与竞赛结果、各团队的解法简介,以及从本次竞赛解题中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第七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乙题解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七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乙组题目是关于多星编队与重构的轨道设计问题.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结果.设计方法包括整体设计思路、转移轨道寻优、编队方案搜索策略、连续推力轨道优化方法等,并在文中给出了具体设计步骤.搜索最优编队方案和连续推力轨道优化是提高性能指标的关键.最后,总结了此次竞赛中的体会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爆炸与冲击》2007,27(1):96-96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拟定于2007年8月在葫芦岛召开“第十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暨岩石动力学专委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欢迎全国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与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撰稿与参加会议。会议主题:岩石动力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介绍第四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的解法,主要包括问题分析、求解方案规划、飞行序列选择和计算结果. 本文的求解思路特点是,着重探测目标的特性分析,通过目标之间的排列组合来确定飞行序列,计算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计算量和保留最优解.  相似文献   

18.
<正>由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于2009年10月10日~12日在浙江大学召开.会议旨在促进流体力学青年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探讨流体力学在新时期的关键科学问题.全国流体力学青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第一届全国生物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情况,对学者所做的报告内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刘才山  郭永新 《力学学报》2020,52(4):916-916
正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暨控制学科组和全国分析动力学学科组联合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组于2019年9月20日至23日在湖南长沙联合召开了"第十一届全国多体动力学与控制暨第六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和第十四届全国分析力学联合学术会议".该次会议是中国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下属的3个专业组首次联合举办的全国性会议,后续会议将由3个专业组轮流承办.会议主席胡海岩院士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这次联合会议对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