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苏吉花高-中温热液脉型铜钼矿床是近年来中蒙边境新发现的众多中型铜钼矿床之一,矿体主要赋存在二叠纪花岗闪长岩中,仅少量产于宝力高庙组变质粉砂岩中,多呈透镜状产出,具尖灭再现现象。矿床稀土元素组成特征表明: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脉稀土配分模式相似,表现为强负Eu异常和极弱或无负Ce异常,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变质粉砂岩稀土组成与岩浆岩截然不同。辉钼矿矿石稀土元素组成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矿石表现为明显的负Eu异常,Ce表现为由弱异常过渡为无异常的特征,与矿区花岗闪长岩稀土组成相似;另外一组矿石表现为弱负Eu异常和极弱负Ce异常,介于花岗闪长岩与变质粉砂岩稀土元素组成之间,暗示成矿过程中岩浆热液与地层之间发生了水/岩交换。说明区内成矿物质一部分来源于花岗闪长岩,另一部分来源于宝力高庙组变质粉砂岩。矿石δEu值指示矿石沉淀于高温、低氧的相对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2.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是三江特提斯成矿域中喜马拉雅期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对该矿床钾质斑岩、蚀变斑岩、斑岩型矿石、矽卡岩、矽卡岩矿石、灰岩内热液脉型矿石、蚀变灰岩到灰岩的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斑岩型铜金矿石的稀土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具Eu弱的负异常,总体继承钾质斑岩体稀土元素特征,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矽卡岩稀土配分模式变化较大,可分为三种类型:直线型稀土配分模式、折线型稀土配分模式及平坦型稀土配分模式,其中折线形稀土配分模式呈现Eu正异常。本区矽卡岩属接触交代成因,稀土配分模式的特征与变化特征说明矽卡岩型铁金矿石主要形成于矽卡岩化后期,成矿环境总体上为水-岩比值较大的高温氧化环境。灰岩内热液脉型矿石稀土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具Eu正异常,表明热液型矿石形成于较为开放的氧化环境,大气降水与岩浆热液的混合是矿石沉淀的主要机制。北衙金多金属矿床的矿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变化较大、类型多样,充分显示了成矿流体的多来源和多阶段成矿特征。为北衙矿区成矿作用过程与机制研究提供了稀土元素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铜陵狮子山矿田岩浆岩及金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铜陵狮子山矿田岩浆岩及金矿床矿石和蚀变岩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矿田内3种代表性的岩浆岩稀土元素含量及Eu异常特征相似,轻重稀土元素比值有规律地变化,反映其具有相同的来源,是同源岩浆演化的结果,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岩浆的形成机制为分离结晶作用。金矿床矿石和蚀变岩石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呈右倾斜型式,与矿区岩浆岩基本一致;稀土元素含量界于岩浆岩和围岩大理岩之间,显示成矿流体对岩浆岩的淋滤迁移和对围岩灰岩的叠加改造,反映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作用;矿石Eu异常特征表明成矿热液为地壳浅部低压下岩浆分异的还原性富Cl-的流体;从成矿早期矽卡岩化到晚期块状硫化物矿石的形成,轻重稀土元素分异和Eu异常特征均显示岩浆热液演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岔河铜矿床为"火山沉积-变质"成因矿床,对岔河铜矿床进行矿相学分析以及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为右倾型,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δCe、δEu指示岔河铜矿床形成于相对氧化的环境。岔河铜矿床Cu部分来自地层,经变质作用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5.
南秧田矽卡岩型白钨矿床是滇东南老君山W,Sn多金属成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矿床由多个白钨矿体组成,以层状、似层状矽卡岩型矿石为主。本文在系统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对含矿矽卡岩的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测试结果表明,该矿床的矽卡岩具有富铝、富钙、相对富镁、贫碱的特点;稀土元素具有LREE富集的右倾型特征,Eu具有中等负异常,Ce无明显异常。与不同类型矽卡岩相比,南秧田矿区矽卡岩与典型岩浆热液交代成因矽卡岩稀土元素特征类似。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认为南秧田钨矿床和矽卡岩的形成可能经历了加里东期喷流沉积作用、印支期区域变质作用,但最终成型于与燕山期老君山花岗岩相关的岩浆热液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6.
巧家茂租铅锌矿床是滇东北矿集区的代表矿床之一,除矿石矿物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外,萤石是其主要的脉石矿物。通过萤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其中REE含量变化较大,特征参数也有差别,但其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分配模式基本一致,不同矿化带萤石均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中稀土富集、分配曲线相对平缓的特征。从铅锌矿体中心到外围矿化带,萤石稀土元素呈现∑REE逐渐减少、LREE富集变为HREE富集,δEu正异常变为δEu负异常,δCe逐渐变小的变化特征。表明该矿床萤石的形成是一个连续过程,不同矿化带的萤石是同一体系经历不同阶段的产物。通过萤石的形成机制分析,认为该矿床萤石是热液作用的产物,是由富含F的成矿流体沿构造活动带从下向上运移,与灯影组地层的白云岩发生水-岩的相互作用,使流体中的CaF_2产生过饱和而大规模沉淀析出形成的,且随着热液向两侧围岩迁移,不断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分别形成了不同矿化带的萤石。本文研究对揭示矿床铅锌成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比研究了个旧不同类型岩(矿)石(蚀变花岗岩、钙质泥岩、大理岩、矽卡岩矿石、层状矿石和脉状矿石)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借以示踪不同类型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矿石中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较为相似,成矿物质具有同源性,并与本区的花岗岩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由于其成矿方式的不同,不同类型矿石中的稀土元素特征和矿物组合特征略有差异,脉状矿石和层状矿石中稀土含量相对较少且富集轻稀土,而矽卡岩矿石中稀土含量相对较多且轻、重稀土的含量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8.
云南禄劝噜鲁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边缘,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对该矿床进行了系统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赋矿围岩中稀土元素总量(∑REE)变化范围介于(1.480~69.030)×10~(-6)之间,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两期黄铁矿稀土及微量元素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期黄铁矿δEu显示强负异常,δCe值弱负异常,配分模式与赋矿围岩相似,二期黄铁矿δEu值显示正异常,δCe值表现强负异常。成矿流体为多来源,成矿环境可能存在一个相对还原向相对氧化的变化过程。两期黄铁矿HFSE亏损,Nb/La,Th/La值均1,Hf/Sm仅有部分值1,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为富Cl流体,成矿流体可能遭受了外来热液的混入,两期黄铁矿Co/Ni比值较小,表明成矿温度为中低温。第一期黄铁矿Y/Ho(25.909~44.429)较第二期Y/Ho(4.617~23.600)比值大。黄铁矿Y/Ho比值表明赋矿地层有可能为第一期黄铁矿提供了成矿流体来源,第二期黄铁矿Y/Ho比值部分落入峨眉山玄武岩范围内,峨眉山玄武岩有可能为成矿提供成矿流体。  相似文献   

9.
龙门店银铅矿片麻岩和中性喷出岩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轻稀土富集,曲线右倾。前者稀土总量较低,平均105.99×10~(-6),δEu=0.71~5.59,总体呈正异常;后者稀土总量略高,平均194.81×10~(-6),δEu=0.84~1.08;花岗岩稀土总量较高,平均231.06×10~(-6),具Eu负异常,混合花岗岩及辉绿岩呈正异常;矿石稀土总量相对较低,平均108.5×10~(-6),Eu正异常和负异常交替出现。岩石和矿石均有轻重稀土分异明显的特征。从片麻岩→矿石→辉绿岩→混合花岗岩→安山岩类→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递增,显示了成矿热液对岩浆岩体的淋滤萃取和对围岩的叠加改造。矿体中的Y/Ho=26.29~37.16,集中于27~31,接近陨石比值,表明矿床形成过程中应该有岩浆热液加入,体现后期岩浆热液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变大。燕山期岩浆热液对矿石组分有一定的改造,Eu正异常和负异常同时出现,矿石稀土元素特征体现出后期叠加岩浆流体的部分反映。结合石英、黄铁矿、方铅矿及围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对比,基本确定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即与蒿坪沟岩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安徽安庆铜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比研究了安微安庆铜矿床中矿石、矽卡岩、闪长岩及地层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借以示踪成矿物质来源,并通过模拟平衡热液稀土元素的模型探讨了成矿热液流体的来源。结果表明,安庆矽卡岩型铜矿作用过程中稀土元素有较强的活动性,成矿物质来源于闪长岩体,成矿热液流体来源于闪长质熔体。  相似文献   

11.
皖南西坑Ag-Pb-Zn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比研究了皖南西坑银多金属矿床中赋矿围岩蓝田组地层、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矿石、矿床蚀变岩等地质体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借以示踪成矿物质来源。结果表明 ,西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热液、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浆作用 ,成矿热液和富碳酸盐岩地层水岩反应使蚀变岩相对富集重稀土。  相似文献   

12.
对比研究了皖南西坑银多金属矿床中赋矿围岩蓝田组地层、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矿石、矿床蚀变岩等地质体的稀土元素化学特征,借以示踪成矿物来源。结果表明,西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热液、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浆作用,成矿热液和富碳酸盐岩地层水岩反应使蚀变岩相对富集重稀土。  相似文献   

13.
在详细地实地勘察和现场大量采样的基础上,经多元素分析、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X射线能谱仪以及矿物分析系统对白云鄂博主、东矿体的白云石型铌稀土矿石内稀土赋存状态展开研究,发现该类型矿石的稀土品位与配分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差异,氟碳铈矿的REO含量普遍高于独居石,且氟碳铈矿较易俘获更多的La和Ce,而独居石对中重稀土元素的结合能力更强,Pr, Nd在两矿物间无明显的富集倾向性,依据稀土配分差异提出了主量稀土元素的最佳矿物原料,指出La, Ce为主(东)矿氟碳铈矿,Pr, Nd为主矿独居石与东矿氟碳铈矿。本实验研究内容对深入认识该矿床最主要的稀土矿石类型和探索精细化高效利用稀土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区马尾松地上部分各器官稀土元素的分布与富集特征,采集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马尾松下的土壤样品和地上部分各器官(树皮、树干、树枝和树叶)样品,测定其稀土元素。结果表明:马尾松下的土壤稀土元素含量平均值为275.15 mg·kg~(-1),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 Ce元素富集明显, Eu元素相对亏损;马尾松地上部分各器官稀土元素含量普遍较低, LREE高于HREE,轻重稀土元素分异。马尾松地上部分各器官稀土元素球粒陨石分布模式中, Ce元素和Eu元素明显正异常,马尾松树干、树叶重稀土元素标准化后明显波动分布,呈锯齿状,马尾松树皮和树枝波动幅度小;其δCe(δEu)均大于1, Ce和Eu元素明显富集。马尾松地上部分各器官稀土元素的吸收系数均较小,该地区稀土元素由土壤到植物的迁移程度低,马尾松地上部分各器官对稀土元素的富集能力弱,但其生物量和提取稀土元素的能力不容忽视,可尝试将植物提取技术运用于该地区的稀土净化。  相似文献   

15.
采样测定了湟水河西宁段表层沉积物28个样品的14种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含量,分析其含量、特征参数及配分模式,探讨其影响因素及物质来源。结果表明:湟水河西宁段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总含量为89.75~217.58 mg·kg-1,平均值为153.56 mg·kg-1;28个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较为一致,组成特征变化较小,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Eu呈中等程度亏损,Ce呈无异常;沉积岩源岩及矿物组成对湟水河西宁段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的组成起到控制作用,化学风化对稀土元素的组成无影响;湟水河西宁段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特征参数、大陆上地壳和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与青海土壤、黄河沉积物接近,暗示了湟水河西宁段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主要来源于湟水河河流侵蚀搬运物,同时其为黄河沉积物中稀土元素提供部分物源。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董家埝银矿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对矿区岩浆岩、地层、构造角砾岩、蚀变岩及银矿石等的稀土元素进行了ICP-MS分析测试。从沉积岩系→片麻岩→构造角砾岩→小河花岗岩→银矿石→蚀变花岗质碎裂岩→闪长岩、辉绿岩,ΣREE逐渐增加,显示了成矿流体对岩浆岩、地层的淋滤改造作用。各类岩矿石的Y/Ho比值均与球粒陨石接近,且在La/Ho-Y/Ho图解上呈近水平分布,表明它们之间具有同源性,存在一定的成因联系。银矿石的稀土元素可分为两组:一组表现为Eu正异常和Ce负异常,反映了原始成矿热液稀土元素特征,指示成矿流体有具相对高温和相对还原的流体特征,且在成矿过程中可能有海水参与;另一组银矿石表现出Eu负异常和Ce负异常,为岩浆热液叠加改造的反映。综合分析认为,董家埝银矿属于中高温裂隙填充型矿床。  相似文献   

17.
河南老湾金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ICP-MS方法测定了河南桐柏老湾金矿床成矿期主成矿阶段石英和黄铁矿的稀土元素组成,以及老湾花岗岩中石英的稀土元素组成,并结合矿床矿石、老湾花岗岩和赋矿围岩全岩的稀土元素组成的对比研究,以期示踪成矿物质来源。分析结果显示,矿床石英和黄铁矿的稀土元素平均总量为13.39×10-6,花岗岩中的石英为6.68×10-6,显著低于矿床矿石、花岗岩和围岩全岩,而矿床石英和黄铁矿的δEu,δCe,轻重稀土分异程度以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型都与花岗岩中的石英非常相似,显著不同于赋矿围岩。矿床相关地质体的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源自老湾花岗岩浆分异的岩浆流体,而非变质流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宁镇地区燕山期矽卡岩矿床成矿系统的稀土元素特征研究,了解了矽卡岩矿床成矿系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特征及其制约机制,为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提供新的地质地球化学信息依据。研究表明,矽卡岩矿床成矿系统稀土演化规律为:矽卡岩期,干矽卡岩阶段到湿矽卡岩阶段稀土组分含量增加;矽卡岩期晚期到热液期早期降低;热液期,汽成热液氧化物阶段到高中温硫化物阶段增加,到中低温硫化物阶段降低。演化规律主要是受自身富集稀土元素的强度、流体含矿性、运移分配及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矽卡岩矿床成矿系统主要矽卡岩化的发育及其分带性所具有成矿专属性等特点,都为进一步寻找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提供新的地质地球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19.
对比研究了夏塞银铅锌矿床不同矿脉矿石、与成矿有关的岩体及围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借以示踪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床不同类型银铅锌矿石中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较为相似,成矿物质具有同源性,银铅锌矿石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呈右倾斜型式,具有显著的δEu负异常,与矿区西南侧的绒衣错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基本一致,表明两者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20.
丁家山铅锌矿矿床的成因复杂,主要存在矽卡岩型与块状硫化物型两种争议。尝试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角度对其成因进行重新探讨。结果表明:矿床的主要矿源层为元古代龙北溪组上段大理岩地层,而非中新元古代东岩组绿片岩地层;所谓的"绿片岩"为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侵入体与经过区域变质的钙质泥岩、钙质粉砂质泥岩、钙质泥质粉砂岩和泥灰岩发生双交代作用所形成的矽卡岩,而非绿片岩相遭受区域变质;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理岩地层,少量来自岩体,而非多来源;成矿时代为燕山期,故矿床成因应为矽卡岩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